□李琳琳 張小青
“小升初”的過渡銜接,讓很多學生和家長感到既憂慮又焦心。隨著初中階段課業難度的提高,知識量的顯著增加,課程節奏明顯加快,尤其是數學學科,讓很多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感覺到猝不及防,手足無措,致使他們很難跟上大部隊的腳步,進而成績下滑。一些家長看到孩子成績退步便憂心忡忡,甚至埋怨孩子不努力而大發雷霆。其實,家庭應是孩子的港灣,父母應是孩子的心靈支柱,孩子學習跟不上自己也倍感壓力,如果這時父母再向他們施壓,不僅不利于孩子學習的提升,而且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初中階段的孩子在數學學習上出現了問題,需要家長的鼎力相助,這個相助不僅是給孩子鼓勵與自信,而且要幫助孩子調整數學學習的方式方法,以此來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想要讓孩子的初中數學學習不掉隊,家長和孩子應心連心,采取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渡過“數學難學”的難關。
明明是一名初一新生,上初中之后,他迎來了第一個難關——數學作業寫不完了。以前晚上八九點就能寫完的作業,現在半夜十一點也未必能完成。明明一家每天都因為作業問題鬧得“雞犬不寧”:家長大發雷霆,孩子聲淚俱下,整個晚上“不得安寧”。由于明明總是寫不完作業,時間長了,舊的知識來不及鞏固,就開始學新的知識,導致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明明急在心中,父母卻無能為力。
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相比,知識量大,小學階段學生學習一個新知識點,可能需要幾節課的鞏固與練習,但在初中的數學課堂上,一節課可能要學習好幾個新的知識點,因此練習的任務只能放在課后作業中,這就導致初中階段的數學作業比小學階段難度高、體量大。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孩子在小學階段并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寫作業時三心二意,不是一會兒喝水、上廁所,就是玩手中的筆和橡皮,致使寫作業的效率很低,時間拉長。如果孩子上初中后依然沿襲這種不良的學習習慣,那么便不能將課后作業的鞏固效果發揮到最大化。為此,家長應在孩子寫作業時做好孩子的計時“監督員”,根據每天的作業量,和孩子一起做好寫作業的時間規劃,讓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力寫作業,并提高速度和效率。在“監督”過程中,家長應發揮引導作用,畢竟做孩子的作業計時監督員是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而不是給孩子帶來壓力與限制。所以,家長應在孩子注意力分散、浪費時間時用適當的方式加以提醒。例如:當家長看到孩子寫作業“三心二意”時,要提醒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作業上;當家長看到孩子在一道難題上耽誤了太長時間時,可以提醒孩子把難題放到最后,不要耽誤整體的作業進度。此外,家長還可以給孩子設立“作業獎勵機制”,根據孩子的數學水平與作業量,規定寫作業的時間,如果孩子能夠保質保量地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那么孩子可以自行支配剩余的時間。孩子品嘗到高效寫作業的“甜頭”后,自然會保持這種良好習慣。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數學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一道錯題不只是一道錯過的題目,它反映出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它能夠告訴孩子,哪一個知識點沒有夯實,哪一項數學能力有待提升。因此,錯題雖然是學生犯過的錯誤,卻也是數學學習路上珍貴的寶藏。然而,許多學生并沒有對錯題予以足夠重視,以至于“在摔倒的地方反復摔倒”,聰明的學生不怕犯錯,怕的是忽視錯誤而一錯再錯。
錯題本是很有用的集錯工具,也是一份富有針對性的考前復習資料。初中階段學生課業壓力逐漸增大,作業量逐漸增多,而錯題集的編寫,特別是錯誤題目的抄寫工作,往往會花費學生不少的時間,這就導致許多學生不愿意去編寫錯題本。這時,家長不妨給孩子提供一些幫助。例如:幫孩子把每天的作業、考試、測驗中的錯題謄寫在錯題本上,并讓孩子在錯題本上再解答一遍,這種做法不僅能夠幫助孩子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而且可以幫助孩子回顧錯誤,及時鞏固薄弱的知識點,讓復習更有針對性。
此外,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顧錯題本,讓孩子當一回“小老師”,把自己錯過的題目給家長講解一遍,并分析自己出錯的原因,找到錯題的根源。這個過程看似是孩子在講,家長在聽,但實際上是家長在引導孩子深入了解自己出錯的原因,直面自己的薄弱環節。
進入中考沖刺階段后,錯題本將是孩子強有力的提分工具。孩子翻開錯題本,過去三年的數學學習過程歷歷在目,在錯題本的提示下,孩子能集中復習學習過程中的易錯點,找準每一個單元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完成高效率的中考復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在小學時對數學興趣盎然的學生,到了初中卻覺得數學學習索然無味,因此喪失了學習數學的熱情與信心。在教育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在中學時期容易喪失學習興趣,這是因為中學數學知識更加抽象,理論性更高,讓學生感覺脫離了實際生活。因此,激發學習熱情很重要。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例如:過馬路時,家長可以讓孩子觀察一下路上的斑馬線,這用到了“平行線”的知識;在超市購物遇到促銷活動時,家長可以讓孩子動腦筋算一算,如何購買商品才能獲得最大優惠……
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能夠讓孩子意識到,數學不是“亭臺樓閣”,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來源于生活,是為生活服務的。此外,讓孩子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在提高自信心、激發學習熱情的同時,還能消除數學的神秘感與距離感,幫助孩子消除畏懼心理,在數學學習中保持平常心。
想要提升孩子的數學成績,需要家校雙方的巧妙配合,老師負責教授學生新知識,擴寬學生數學學習的思路與方法,家長則要協助老師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扎實的基礎與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孩子在初中學習之路上克服畏難情緒并揚帆起航。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