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慈
嬰兒時期,父母的角色是“保護者”;到了幼兒時期,父母應(yīng)是“養(yǎng)育者”與“教育者”;進入學齡期后,隨著孩子的成長發(fā)育,父母應(yīng)為“鼓勵支持他們的人”;之后,父母除了鼓勵和支持孩子,也要成為孩子能夠訴苦的“咨詢師”。
當孩子的“保護者”與“養(yǎng)育者”不難,雖然喂食、穿衣、淋浴和哄睡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但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仍可感受到成就感,體驗“做父母的感覺”。教育孩子也不難,雖然偶爾會因為孩子不聽話而生氣,但只要一項一項地好好教他們,孩子好學的樣子還是很可愛的。
然而邁入學齡后,想要鼓勵、支持孩子往往變得比預期困難。該寫的作業(yè)變多了,外界也以孩子的成績?yōu)椤皹藴省眮碓u價父母做得好與不好,于是,父母背負的擔子似乎更重了一些。當然,有些家長懂得自洽,不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家孩子進行比較,不但可共度愉快的親子時光,也能讓孩子和自己擁有小小的成就感。
可以做到這些的父母有個共同特征:他們懂得分辨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善于控制自己焦躁不安的情緒與期望。雖然想要成為這樣的父母并不簡單,但是在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基礎(chǔ)上,絕對可以越做越好。
想要培養(yǎng)一個獨立、自尊、自愛的孩子,父母就需要扮演好“咨詢師”的角色。青春期是一個需要細膩觀察且復雜的時期,父母應(yīng)極度小心地和孩子相處,心態(tài)也要豁達一點。想想,若父母不懂得如何教導孩子,在遭遇困難時不會安慰、鼓勵他們,又怎能跟孩子討論復雜的心理問題呢?
有時,我會對那些抱怨孩子什么話都不跟他們說的父母開玩笑:“搞不好你早就已經(jīng)被孩子‘解雇’了,卻還自以為是地繼續(xù)橫沖直撞。”即使父母充滿斗志想要成為一位“咨詢師”,孩子若不愿接受,一切也都別談了。
孩子進入小學后,開始會對媽媽說“不知道”“就這樣”“不要”,或是“媽媽不用知道”,表示他不愿再溝通,但媽媽往往未能及時察覺。假設(shè)你的孩子說過這樣的話,你就該明白——以前的教育方式已經(jīng)對孩子不管用了。
青少年的內(nèi)心很復雜,不好處理,他們厭倦父母以前的教導,不再對父母抱有希望,并自認為無論說什么,父母都只會依照他們自己的方式去執(zhí)行。要讓擁有這樣想法的孩子跟父母訴苦,簡直比登天還難,有些孩子,甚至聽到爸媽好聲好氣地叫他的名字都覺得厭煩。一旦孩子變成這種狀況,還有辦法打開他們的心房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嗎?當然有,不過難度有點高。
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時,一定要展現(xiàn)出自己的真誠,哄騙或婉轉(zhuǎn)表達是行不通的。青少年最討厭偽裝,因此和他們溝通時,父母應(yīng)好好調(diào)節(jié)、控制自己的情緒,誠實地告訴孩子,為什么會答應(yīng)或拒絕他們。
或許有些父母認為,這樣會在孩子面前顯得弱小、卑微,但父母若能先敞開心胸,孩子才會愿意打開心扉。“若非真心,一切免談。”愿天下父母能通過學習和提升自己,找到一個與孩子之間最有效的溝通方法。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