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劉海粟美術幼兒園 朱瑩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幼兒園越來越重視與家庭教育的合作,不斷豐富了家長參與家園合作的形式及內容。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小班幼兒處于剛剛入園的狀態,面對陌生環境、集體生活,可能會手足無措,產生恐懼、抵抗等心理,并且在幼兒離開家庭氛圍后,幼兒容易產生入園焦慮癥,家長也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癥。基于此,本文以“家園共育”為要點,對小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展開了討論,從觀念、實踐、合作三個角度出發,拉近家長與園所的距離,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為幼兒提供更優質的學習內容。
小班幼兒年齡在3~4歲,這一階段的孩子剛剛離開家庭環境,接觸集體生活,在幼兒園學習中存在較多令人棘手的問題。筆者從年齡特點及心理規律兩個方面入手,對小班幼兒展開分析。
首先,兒童的認識活動往往通過動作和行動進行。如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先做再想,變動性較大;其次,在講述事情、故事的時候,需要通過動作或比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最后,這一階段兒童的認識活動對行動具有直接依賴性,思維處于具體形象特點,只能展開直接推理,不能進行邏輯推理。如教師對幼兒講到“你哭,就不帶你去找媽媽了”,在幼兒的世界中他只會聽到“不去找媽媽了”,情緒反而更激烈;而教師對孩子講到“你不哭,我就帶你去找媽媽”,他會聽到“去找媽媽”,情緒在教師的引導下會逐漸平穩。
首先,小班兒童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大多為無意性。如在幼兒剛剛進入幼兒園的時候,情緒會出現不穩定的情況,經常會因為一點小事大聲哭鬧,教師使用講道理的方式效果甚微,而利用其他新鮮的事物能快速轉移幼兒注意力,在情緒穩定下來后才能展開說理教育。其次,小班幼兒對成人依戀感強烈。如在家庭中依戀父母、在班級中依戀教師。最后,幼兒的認知過程具備無意性。如在學習或接觸新鮮事物的時候,強行讓幼兒記憶得到的結果反而會不盡如人意,而幼兒無意間記憶卻能夠達成很好的效果。以模仿為例,如果教師可以讓幼兒模仿一些人物、事物,反而達不成理想的效果;而在兒童不經意間模仿教師或家長動作的時候,學習速度反而非常快。簡言之,在家園合作背景下開展小班心理健康教育,家長和教師應充分了解幼兒實際情況,根據他們特點及能力制訂具有針對性的教育計劃,以幫助幼兒獲得更好的成長。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雖然家長及社會加強了對學前教育的重視,育兒手段也愈發科學,但對心理健康教育依然缺少重視。接下來,筆者以小班幼兒為例,結合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及年齡特點,從教育觀念、實踐活動、合作評價三個角度出發,提出進一步提升家園合作的質量的做法。
1.提高重視,打破家長固化思維。小班幼兒年齡在3~4歲,這一階段兒童說話以簡單句為主,如“喝水水、吃飯飯、拉臭臭、玩玩具”等,只能用簡單的詞匯及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一年齡特征導致家長更加輕視心理健康教育,認為幼兒沒有“煩惱、困惑”,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固化思維。基于此,在家園共育的背景下,教師應當使用合適的方法,提升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打破家長的固化思維,雙方攜手為幼兒打造更加優質的教育。以小班家長為例。在新生入園的時候,園方會召開家長會,向家長介紹班級的基本情況、師資力量及幼兒需要準備的生活用品。在召開家長會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家長講授一些關于幼兒心理健康的知識。如在清晨入園環節中,新生經常會哭著喊著抱著父母不撒手,嘴里還會喊著“我要爸爸媽媽”類的語言。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為家長講解“幼兒對成年人的依戀心理”,告知家長這是一種正常現象,需要家長積極配合園方的工作,一起幫助幼兒降低依賴,逐漸形成良好的自理、自立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給家長講解一些常見的現象,如不愛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初到班級中抗拒心較強、在放學時看見父母會大聲哭喊……教師結合幼兒的心理特點一一展開講解,提升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雙方及時展開溝通,可以在家庭和園所教育的共同努力下,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
2.轉變教師觀念,融入課程活動。家園共育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師占據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以往的課程活動中,教師單純圍繞著五大領域展開教學活動,發展幼兒的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在不同領域課程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讓教育知識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并與家長分享教育方向及目標,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保證教育方向一致性,進一步提升幼兒的能力。以語言領域的課程為例,教師可以結合集體生活的特點,使用繪本故事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如繪本《請不要生氣》《一切因為有你》《猜猜我有多愛你》《你很快就會長高》等故事都具有溫暖、堅定的特點,能安撫小班幼兒緊張、焦慮的情緒,讓其在繪本故事中發現愛,學會表達愛。以《猜猜我有多愛你》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使用詢問的方式展開講解,如“小朋友們,你們看故事中都講到了什么呢?都有哪些角色呢?猜一猜他們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等,在講解故事的過程中,圍繞著“愛”的主題對幼兒展開引導,讓幼兒在學習中懂得表達愛,大膽地說出愛。隨后,教師可以在家長群中與家長分享今天講授的課程,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大膽地對幼兒表達“愛”,園內與家庭教育相呼應,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3.家園合作,家長教師加強溝通。家園合作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突出家庭教育的因素。小班幼兒剛剛接觸集體生活氛圍,需要克服的困難較多。因此,在家園合作的過程中,家長和教師一定要勤加溝通,共同分析幼兒成長、行為、發展階段的特點,給予幼兒一些針對性的教育,促使幼兒身心得到健康成長。例如,在教師與家長交流幼兒情況時,教師對家長講道:“某某小朋友剛剛來到幼兒園不久,在清晨入園的時候不太穩定,在一日生活中適應得都比較好,但是在放學離園時看見家長情緒較為激動。”家長根據教師的描述,也可以講述一下幼兒在入園前離園后的狀態,如“在清晨入園的時候,路上和家長達成了約定,不會哭鬧,但是在送達后就開始哭鬧;離開幼兒園后,會對家長說‘幼兒園很好玩’,但第二天依然較為抗拒。”等。針對家長與教師的溝通,雙方便可以共同確定幼兒存在的心理問題,共同制定針對性的教育建議。如在清晨入園的時候,家長可以對幼兒說:“寶貝要去上學了,媽媽也要去上班了。今天你幫媽媽看一看,幼兒園里有多少扎辮子的同學好不好?”讓幼兒帶著“任務”來到幼兒園,降低幼兒的抗拒心理,調動他們的“任務興趣”。而在幼兒傍晚離園的時候,教師可以對幼兒講:“小朋友們今天表現都很棒,老師明天也在幼兒園等你們來哦!并且明天來的寶貝老師會獎勵小貼紙!”教師利用“物質獎勵”吸引幼兒注意,轉移幼兒的注意力,將“去幼兒園”變成“領小貼紙”,更加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上述家園合作案例中,家長和教師通過溝通的方式,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幼兒在園中、家庭中的狀態,雙方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發展規律,制定了“任務型”與“獎勵型”的教育,幫助幼兒克服心理障礙,讓其快速地適應集體環境,將家園合作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達成理想中的合作教育目標。
1.園內開放日活動。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理想的教育狀態應當是家長、幼兒、教師都能夠獲得經驗和成長。家園合作需要家庭教育與園所教育進行互動,在交流、探討、研究的背景下,攜手為幼兒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因此,為進一步提升家園合作質量,強化小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園方可以構建“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走進班級中,通過特色活動強化教育質量,為幼兒打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小班開放日活動“可怕的怪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班級的繪本墻為家長和幼兒展示繪本故事《羅伯生氣了》,利用“怪獸”讓幼兒了解“壞情緒”帶給人的影響。在親子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家長帶領幼兒使用情景劇演繹的方式展開活動,父母扮演“羅伯爸爸媽媽”,小朋友扮演“羅伯”,而教師扮演“情緒怪獸”。在幼兒演繹結束后,引導家長詢問幼兒一些問題,如“羅伯眼中的‘怪獸’到底是什么呢?”“巨大的‘怪物’都做了哪些事情?”“羅伯最后怎么做了?”“如果你是羅伯會怎樣做呢?”等,在父母和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認識到“壞情緒”給人帶來的影響,讓幼兒通過表演、學習、討論的方式,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使用正確的溝通方式解決問題,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家園合力的背景下,讓幼兒身心得到快速成長。
2.社區實踐活動。心理健康問題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會,表現于學校。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僅要關心兒童身體健康,更應有意識地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給孩子提供與同齡人交往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樹立良好的榜樣。基于此,在家園合作的背景下,教師和家長應帶領幼兒走進外界社會中,通過實踐類的活動幫助幼兒感知社會生活,讓其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及心理意識,達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促使幼兒身心得到同步健康的成長。例如,在展開社會實踐的時候,園方可以和附近的社區聯系,利用養老院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等方式,組織家長和幼兒深入社會實踐,落實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如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到“3~4歲幼兒應具有穩定的情緒,在成人的幫助下能快速適應集體生活”。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創設實踐活動“送溫暖”,帶領幼兒進養老院、空巢老人的家中,在家長的幫助下,發展兒童的共情能力,與外界環境及他人展開情感互動,主動地接觸和感知外界社會環境。在活動結束后,家長或教師可以向幼兒講解一些簡單的哲理,如尊老愛幼、幫助他人等美德,通過社會實踐資源帶幼兒走出課堂親近自然、了解社會,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在上述家園共育活動中,家長和教師讓幼兒園的教育與社會連接起來,促使幼兒走向社會,在實踐活動中鍛煉了各方面能力,發展了其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家庭和園所教育的整合,促進幼兒園對教育資源的再利用,可以最大化發揮合作的優勢,為幼兒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家園合作在教育活動中越來越重要。為進一步提升家園合作的質量,讓小班幼兒更加適應幼兒園生活氛圍,教師和家長應構建多元化、全面性交流渠道,以來構建更高質量的合作關系。在建立多元化教育渠道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群聊等方式,通過信息化的優勢,加強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的聯系,雙方共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企鵝課堂、三六五幼教平臺等媒介,定期展開線上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線上學習的方式,提升家長的認知,讓其主動討論幼兒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及行為偏差,在交流學習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最后,園方可以建立幼兒園練習簿、網絡意見箱等,讓家長通過網絡媒介向教師獲取一些專業化的育兒意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此外,小班家長和教師可以成立“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是通過家長選舉,選擇3~6名家長成立一個園方與家長的溝通平臺,整合不同家庭的問題和困惑,通過家園共育的方式,對園所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評價和監督。在構建家園共育合作平臺的時候,教師可以發動優秀的家長,讓其作為家長委員會的主要領導成員,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幼兒園管理,將家園合力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構建更高效的教育活動,促進幼兒身心的可持續性發展。
綜上所述,本文以小班幼兒為例,圍繞“家園共育”工作對心理健康教育展開了討論與分析,簡述了3~4歲幼兒年齡特點及心理規律,從觀念、實踐、合作三個角度出發,首先為幼兒打造更加優質的教學活動。心理健康教育對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小班幼兒及家長在面對集體生活時,容易產生“焦慮”的行為,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能讓雙方科學、理性地看待這一心理現象,學會使用正確的引導方式,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生活、學習習慣,完善幼兒園整體教育體系,促使幼兒生理、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積極的成長。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