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溝頭小學 蔡碧攀
新課改強調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鍛煉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相對較為繁雜,其內容知識點較多,可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質,對其未來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知識源自生活,通過實際案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將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案例場景中,使其快速接受和理解知識。案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進行案例的觀察、分析、總結,從中提取出道德與法治知識,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首先,通過案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和融入,可以將較為抽象的理論內容和概念轉化為形象的案例,實現理論知識與案例具體形象的有機結合,使理論知識形象化、直觀化,從而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其次,利用案例教學可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烘托熱烈的課堂討論氛圍。案例教學法轉變了以往枯燥乏味的理論灌輸式教學模式,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思考和探索知識,能促使他們自主學習。最后,能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案例教學法的引入和通過符合學生實際生活案例的選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懂得如何閱讀案例、觀察案例、分析案例與討論案例,可以在與教師和同學的討論過程中發現問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總結出課堂知識點,能加強課堂互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必須遵守實踐性原則,實際應用時要精心篩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依據本堂課程的理論內容和重要知識點,使案例與知識點更為契合,讓學生可以充分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現實生活當中的作用和價值。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使學生可以運用多種道德與法治知識解決案例中相關問題,讓學生勇于付諸實踐,從而提高學生實踐水平和知識運用水平,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與質量。
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時,要注重案例的準確選取,確保案例具有高度的針對性。一方面,所選擇的案例要最大限度上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如此才能設置出學生較為熟悉的教學情境,并與學生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相適應。案例內容不可太過于復雜,但也不可太過簡單,要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并為學生預留出足夠的思考空間,從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所選擇的案例要能夠針對學生的個性需求和興趣喜好,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學生學習、思考、探究的自主性,使其主動參與到案例的討論過程中。另外,所選的案例需滿足教學目標,緊貼學科內容,要涵蓋課本中的多種知識點,從而凸顯出其教育價值。
案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目的,是要為學生營造出更加貼近其真實生活經歷的場景,利用案例所塑造的情境來讓學生可以快速理解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理論知識。所以,課堂教學設計中所選擇的案例要能夠真正貼近學生的生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體驗來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傳達。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選擇適當的生活案例,并以恰當的方式、恰當的時機呈現給學生,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案例的熟悉感,進而讓學生產生“恍然大悟之感”,明白“原來案例中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還包含了這些知識。”此外,教師還必須注意所涉及的案例和實際應用的方式要多樣化,可以讓學生自由閱讀,也可以通過場景展示予以敘述,或以第三者角度去進行講述。對一些較為復雜的案例,則可以利用多媒體直接以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但無論以哪種形式進行案例的引入,在引入之前,都要讓學生做好預習,提前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在課前收集與這些問題相關的資料,提前了解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如此才能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案例的觀察,并從中尋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整個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和啟發的作用,要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引發思考,自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從而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興趣,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果。
例如,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本中關于“安全知識”的講授,不同年級的教材中都有涉及。如教師在講授部編版三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安全護我成長”的第八課“安全記心上”時,課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了解生活中的安全常識,需注意在一些危險環境或危險事件中如何保護自己;注意交通安全,要認識所有交通安全標志;在車輛來往繁多的路段要嚴格遵照交通指示燈和交通法則。教師可以以自身作為案例,講述自己從家里到學校整個上班的路程,包括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和沿途的標志性建筑,并為學生展示自己上班的路線和周邊環境的相關資料。
以這一案例作為范本,讓學生設計自己從家到學校的路線以及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然后進行案例的延伸。如以學校所在地區交通路線路圖和區域建筑為例,設定起點和終點,讓學生進行最優路線的設計和選擇,同時要重點標注出這一路線中有哪些危險因素和環境因素,如何確保自己可以安全抵達終點,如果路途中遇到突發事件或交通事故,如何保證自己安全。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寫或畫,并將課堂中所學到的各項關于安全的知識點運用到路線圖的設計和對自身安全防護中。如此貼近實際生活的案例往往可以快速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自動自發地參與到討論中,借助案例的分析和實際的設計,快速理解課程的知識點,并懂得如何運用知識。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相關知識有著較高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如果教師平鋪直敘地直接闡述這些理論知識和道德與法治觀點,學生很難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而每一點道德與法治知識點和教學難點所對應的案例會有所不同,所以,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不同類型的生活案例破解教學難點,使學生能夠深刻挖掘案例中所存在的生活體驗和感悟,從而關注案例的每一個真實細節,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般置身于真實的生活案例中,從而加強對道德與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同時,教師所選擇的案例要具備針對性,要符合生活實際,以便案例場景的設計符合教學需要。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六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家機構”第六課“人大代表為人民”一課的教學案例選擇中,針對人民代表選舉制度這一教學難點,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可以和學生共同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并以學校大隊委員選舉作為案例模仿的載體。然后與學生共同設計大隊委員選舉的海報,制訂大隊委員干部選舉的具體標準和相關要求,以及所負責的職責,并設計出大隊委員候選人簡介的宣傳手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重新進行班級選舉過程的回憶和梳理,由班級委員來講述自己作為代表參與選舉的實際情況,班級大隊干部要現場進行精選理想和宣言的宣講,以及如何執行大隊委的職責,所有參與選舉的學生要詳細地描述自己所經歷的各個細節,并完整地展現出學校大隊委的選舉過程,使學生能夠回憶起大隊委選舉的真實情境。此時,教師再將學生所熟知的真實事件作為討論主題,通過小組討論方式進行對比,根據大隊委選舉過程與教材中人大代表選舉過程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快速理解、消化全國人大代表選舉的流程和選舉的方式與方法,以及人大代表的具體條件和必須履行的職責。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所選擇的案例能夠真正與本堂課程的相關知識相契合,要確保案例能夠融入課堂,其所體現的知識和呈現的社會現象要確保可以運用本堂課程所講述知識來進行解釋和解讀以及解決。所以,教師要能夠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緊扣想要達成的不同教育效果,精選實際案例,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案例的分析、總結與討論,從而得到與教學目標相一致的結論和結果,進而內化學生的法治思維,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另外,在開展課堂教學中,教師須注意所引用的案例要易于學生理解,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選擇能夠體現出真實生活性和帶有一定趣味性的案例。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教師展開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是公民”中第四課“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初步感知到公民義務的內涵,可以引入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些新聞資料,為學生展示新聞中比較常見的一些案例。如關于子女未盡贍養義務的案例,這種案例在生活中較為常見,同時也是公民所必須履行的義務之一。教師可以從生活入手,通過對案例中內容的分析,讓學生明確父母有教育子女的義務和責任,而子女也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場景,如拍攝“一位媽媽的一天”,通過對“媽媽一天”生活事件的描述,讓學生尋找“媽媽”生活中哪些與教育子女、撫養子女相關,從而總結出“媽媽”在生活中盡到了哪些義務,感受生活中公民所應該盡的義務。另外,為了強化學生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理解,明確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重要意義,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發散其思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我和我的祖國》電影中《相遇》片段,讓學生了解公民對國家機密有著嚴格的保密義務,也正是那些無名英雄的付出,才鑄就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保證了國家的平安。再通過播放《回歸》這一片段,讓學生討論和分析為何要“確保一秒不差地升起國旗”,所有的據理力爭所具有的意義,使學生可以明白每一位公民都有維護祖國和平統一的義務,國家的主權神圣而不可侵犯。如此一來,本堂課程所講述的知識結合案例的展示,能夠根據所需達成的每一階段的不同教學目標,培養學生不同層次的法治思維,精心選擇不同類型案例進行闡釋,從而提高案例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案例的討論,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總結獲取所要學習的知識,要能夠為學生提供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自主參與道德與知識的學習。教師要注意詳細地記錄所有學生所提出的見解,并給予一定的肯定,即使學生對案例的分析和總結歸納存在一些不足或不合理之處,也要積極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使其敢于發言、勇于討論,從而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的理解,實現案例效果的深化。對課堂中表現良好的學生,要予以鼓勵和表揚,對一些表現不佳但敢于發言的學生也要幫助其歸納所表述的看法,并提出其中所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做出調整,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并實現課外的延伸,使案例教學的效果最大化。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六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家機構”中,第七課“權力受到制約和監督”教學時,教師在分析其中權力的相關限制和越權判定知識時,可以引入一些典型的案例,如不動產登記中越權發證的案例,讓學生針對案例中,市民、國土與資源委員會、不動產登記中心三方到底“誰越權”進行討論和分析。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在進行案例評析和總結時,對學生所討論和交流的觀點要以鼓勵性評價為主,不可傷及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要給予正面且積極的引導和肯定,并作出客觀的評價和總結。總結的同時,要給出“教師所做出的總結并不一定是最佳結論”的這一觀點,讓學生深入思考,敢于質疑,使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問題的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不是教師直接給出結論。教師尤其要鼓勵學生持不同的觀點,從而不斷幫助學生積累經驗,使其能夠更靈活地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使其法律思想和公民意識得到發展。教師要精心挑選符合小學生理解能力和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運用各種類型的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破解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思維,并做好課后總結,深化案例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