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國語大學 李 靚
近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改革和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外語類高校為國家外事外交、外經外貿培養了大批外語專門人才,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華文化濃厚的高等外語人才培養體系;在全球范圍內獨一無二,具有立足中國辦大學、辦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語類大學的顯著特征。
語言和文字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和信息載體,是國之相交、民之相親的重要媒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吸收和借鑒一切外來優秀文化和高水平科技成果,必須堅持不懈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經濟貿易自由化。在“一帶一路”倡議等一系列深度對外開放國家戰略的引領下,各行各業對“外語+專業”“專業+外語”的外語專門人才、復合型專門人才都提出了廣泛要求。新時代提出了新要求,外語類高校大有可為。
在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事業提出了“九個堅持”和“六個下功夫”,對新時代教育事業面臨的新任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外語類高校是世界高等教育體系中獨具特色的一類高校,擁有比較完備的外語語種、實力雄厚的開展外語研究和語言教學的師資隊伍,必須主動發揮外語語種多、國際交流渠道廣泛的比較優勢,不斷加強內涵建設,提升辦學實力,做好“外”字大文章。
隨著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持續深化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國內小語種專業布點出現井噴式增長,比如,北京外國語大學開設101種外語語種,上海外國語大學開設49種外語語種,天津外國語大學開設33種外語語種;但是考慮到長遠發展,“一帶一路”語種布局在語種的選擇以及專業建設和人才定位與培養模式等方面,都需要根據國家需要、地方實際和市場需求進行縝密的前期論證和研究,實現外語語種的均衡發展、適當適度。哪些語種需要設立專業,哪些語種適合與國際區域問題研究結合,哪些語種適合與其他語種相結合培養復語人才都要進行統籌規劃。
根據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的統計,在中國以外,有超過2500萬人正在學習漢語,全世界有接近2億人學習和使用漢語,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10月15日,我國已在近160個國家建立了1500多所孔子學院與孔子課堂,培養學員累計達1300多萬。開創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事業,外語類高校有天然的比較優勢,要高度重視國際中文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以及從事國際中文教育的人才梯隊建設,選派的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公派教師和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等人員,既要有比較高的專業水平,又要有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能夠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逐步擴大,我國高等教育世界影響力顯著增強,目前,每年有幾十萬來華留學生。以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推出的“漢語橋”線上團組交流項目為例,北京語言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等外語類高校承擔的項目在全國最多。要進一步落實好教育部出臺的《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要求,推動來華留學內涵發展,提高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重視培育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認同感,培育知華友華力量。
“外”字特色是外語類高校與其他類型高校相區別的主要特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也一直是外語類高校的獨特優勢。外語類高校要積極發揮優勢,通過舉辦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會議,服務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推進“以本為本”,促進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外語類高校也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深化改革要動力、要效益。以天津外國語大學為例,首先是教職員工隊伍結構不合理,行政機關數量達到23個,行政管理人員近300人,占全體教職員工的近三分之一;其次是在校學生人數結構不合理,留學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數量較少,特別是專業碩士、專業博士比例少,非通用語專業學生數量比例較少。面對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必須向改革要動力,正確處理好院系定位與目標、院系建設與發展、院系學科與專業、院系規模與特色、院系投入與產出、院系的考核與評估六個方面的關系。
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構建院系發展的規劃、策略與路徑,明確院系辦學的目標。學校層面主要作出戰略決策,由下設的各個行政機關負責;院系層面負責組織戰略實施和具體落實;學校層面和院系層面任何一個都不能缺位、錯位和越位。
深入推進校院(系)兩級管理體制改革,推進管理重心下移。學校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事業組織,在行政、教學、科研、財務等方面享有辦學自主權,并依法獨立承擔責任。院系是在學校黨委和行政領導下具體實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以及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教學單位,在符合學校制度的前提下,對本院系的教學、科研和人員管理等具有充分的辦學以及管理自主權。提高教學一線和科研一線的人員數量比例,充分發揮院系在辦學治校中的關鍵作用。
學校要實施學科帶頭人制度和院系學科建設的目標考核,明確院系和學科帶頭人學科建設的主體責任。健全專業建設與質量管理的自我約束機制,推動大類招生和院系內按專業類招生培養,賦予院系靈活設置專業方向、調節專業辦學規模的自主權。
學校要統籌考慮院系的規模,支持和鼓勵院系與其他高校同類院系錯位發展,辦出特色,避免同質化發展。院系要結合學院師資情況和辦學優勢,深入挖掘辦學特色,避免大而全,以特色發展帶動內涵發展,促進和諧發展。
推進預算管理模式改革,進一步向院系下放經費自主權,由各院系結合學科特色和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自行統籌使用。強化預算執行管理,進一步健全預算執行進度與預算分配的掛鉤機制,加大預算執行進度考核結果的運用范圍和力度。
根據不同學科、不同院系特點,建立分類考核評價制度,把考核結果作為資源分配、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要進一步完善人員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探索建立以能力為基礎、以績效為核心、以貢獻為目標的科學合理、分類量化的人才考評體系,逐步建立起按技術、管理等要素分配,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學校整體實力的提升。
外語類高校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提高外語類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一是要進一步創新話語方式,外語類高校要帶頭用“黨言黨語”講理論、“民言民語”講精神、“學言學語”講思想、“外言外語”講故事,堅持理論深度、實踐力度和情感溫度并重,使更多的外語類高校的學生要能夠“勇敢地面對挑戰,不斷發揮語言優勢,不斷學習探索,認真了解國家的歷史和現實,吃透黨的方針政策、跟上形勢發展變化”,不斷提升素質水平,成為中國新時代新思想的傳播者。二是帶頭以奮進的狀態、改革的方法和創新的思路,深化高校內部管理模式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促進外語院校內涵式發展,不斷地向深化改革要動力、要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