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立新小學 周冬敏
情感教育不是簡單的口號式的宣講,也不是強行的情緒灌輸,而應該是讓學生通過文本細節的品賞有感而發產生情感共鳴,并且產生強烈的情緒表達需求的一種教育。這種教育可以提升學生掌握語言的準確性,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照自身的感受,進而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要想推進情感教育必須把握文本細節的教學技巧,提升語文學習的技巧性,教師要在充分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細節的品賞教學,從而實現課堂情感教育目標。
傳統的語文教育更多是要求學生記憶相關的文本主旨,并且根據主旨再感悟文本的內容。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扼殺了學生的理解力和創造力,而且不利于學生形成主觀思想情感的共鳴。情感教育的提出有效地改變了這種教學狀態。它從文本內容出發,讓學生認識到文本背后的思想價值,進而增強對文本的感悟能力,對學生日后的學習與語言應用都有非常好的效果。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文本的內容,而且更容易設身處地地感受其中的情感。當前很多學生都對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存在一定的疑問,認為語文學習并沒有實際應用性。這與課堂無法調動學生的情緒有很大的關聯,如果能讓學生通過細節學習,深入理解細節背后所蘊涵的情感內容,則會對學生的語言掌控能力和應用能力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語文是一門融合了人們情感和思想的學科,單一地進行理論教學并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將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所有的文本都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表達,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共情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語文課堂效率的提升,也為學生提供了深入學習文本的有效切入點。共情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對文本情感的深入挖掘,只有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簡單的文字背后所表達的深層情緒,才能更加準確地理解文本的主旨,并且將文本的情感表達技巧融入語言應用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對文字表達技巧學習的積極性。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教學的目標也在發生改變。從最初的知識型目標到技能型目標,到現在的情感目標,都體現了時代對基礎教育要求的提升。通過語文教學深入地挖掘文本背后的思想與情感,讓學生不再單一地追求字詞的學習,而是更深入地挖掘更深層的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情感教育是一種延伸性的教育,與傳統的知識型教育不同,它更多的是對學生的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熏陶。教師在情感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從多個層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如遵守規則又敢于挑戰、學習傳統又勇于創新等,這些品質和能力的塑造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有一定的幫助。
在情感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分析文本中的典型形象,讓學生在細節把握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隱藏在文本背后的情感,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主旨的理解。比如,在教學《示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上下文語境體會“但悲不見九州同”背后所蘊涵的家國情懷,體會老人的“悲”以及對后人的諄諄期望,使學生通過對字詞的揣摩,產生共鳴,更加深入地理解這首詩的主旨。這種著眼于細節的品賞能讓學生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產生更加深入的認知和敬畏。教師也可以此為契機教會學生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要注重推敲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保持對文字的尊重。
文本中的情感是存在一定的變化的,因此在情感教育的過程中要堅持全面性的原則,不能片面地進行情感教育與分析。比如,在教學《慈母情深》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我”在沒見到母親和見到母親后兩個節點的情緒的變化,從而分析“我”產生情感變化的原因,讓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我”的個體形象以及“母親”對孩子的愛。對文本中的情感的變化一直以來是學習和分析過程中的重點,對學生理解文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開展情感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全面性原則,讓學生透過字里行間去分析情感變化的過程,從而理解文本的主題思想。
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會將情感直接地表達出來,這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主體探索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從字里行間分析和研究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時,作者從北京春節的風俗入手進行了多段描寫,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和揣摩作者的情緒,如受到春節氣氛的感染而產生的喜悅興奮的情緒,對傳統風俗文化的熱愛之情等,通過不斷探索讓學生逐漸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把握度。引導學生探索的過程也是教師知識拓展的過程,教師可以將文本相關的背景資料,年代特點以及人物性格融入其中,讓學生嘗試多個角度發散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師要在情感教學中充分地營造課堂氛圍,通過細節分析、展示或表演等形式,讓學生融入情感中,并且更加準確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情緒變化。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如影片、動畫、VR技術等多種方式為學生營造學習的環境,并且深刻地理解文本與情緒的關系。對一些有條件的學校而言要注重營造和諧的教學體驗氛圍,讓學生能在形象化的內容的引導下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所表達的內涵和主旨。對條件暫時不具備的學校而言,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參與教學同樣能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學生在場景中的學習效率比傳統的說教相比,無論從質量還是效率上都有明顯的優勢。比如,在教學《草原》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草原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并且可以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展示文本所提到的民族舞蹈、套馬、摔跤等民族活動。學生在觀看多媒體素材時可以對《草原》一文中所涉及的情境有更加具象的理解。教師可以從文本細節內容著手開展“蒙漢情深”的情感教育,從而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與行為導向。又如,在教學《海上日出》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樸實的語言和生動形象的擬人手法,幫助學生描繪山、水、云霞相融的日出景象,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相關的影像,讓學生準確形象地認識日出的現象,從而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感悟,進而理解作者對美好世界的向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當前學生的閱讀文本非常豐富,無論是課內的文本內容還是課外閱讀內容都能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抓住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文本的編纂和創作。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能在教師的監管下閱讀和分析,則能切實提升自身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從而提升語文綜合素養。細節處的情感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并且探索恰當的教學方式代入教學,深化學生的感知與理解。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內容大多情感表達明顯,教師在文本主旨的基礎上進行細節化分析,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細節化描寫對情感抒發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學生在語言應用的過程中使用更多的細節描寫方式打動讀者。比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時,教師不能僅讓學生閱讀課文中的情節,還要讓學生認識到故事情節外的細節中所蘊涵的作者的情緒,文中多次描寫到的還鄉河的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描寫對整個文章主旨的表達有什么意義等,通過深度挖掘教材的細節,讓學生準確地把握教材內容,從而推進對文本的理解。又如,在開展群文閱讀時,教師可以將《三潭印月》《臺灣的蝴蝶谷》和《俺家門前的?!啡谋救诤显谝惶谜n中,并且讓學生認識到優美景色的描寫方式以及蘊涵在景色背后的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之情。教師通過深入發掘教材、充分利用素材,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領悟這些描寫型的語句,并且激發學生的創作和表達的熱情。
語文課堂開展文本品讀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能一味地“推敲”,小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差,因此需要多元化的細節品讀方式的輔助。比如,教師可以采用朗讀的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演示不同的文本場景。在新媒體與課堂融合不斷加深的背景下,運用微課以及網課等線上形式組織學生開展點對點的針對性文本品讀活動也成了情感教學的一種途徑。例如,在教學《“諾曼底號”遇難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或者表演,讓學生了解文本中角色的特點以及語言風格。學生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往往會對角色的語氣以及上下文進行細節的揣摩,這就給情感教育提供了契機。如學生在扮演船長或誦讀船長的語言時,要將船長的鎮定和從容表現出來。在朗讀船只遇險時,要加快語氣,表達緊張的氛圍等。學生在這些細節的表達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哈爾威船長的英雄壯舉和人格品質,并且對學生的心靈形成震撼。又如,教師在開展古詩教學時,可以將《鹿柴》《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三篇古詩納入同一教學體系中,讓學生品讀“空山”“人語響”“千里江陵”“兩岸猿聲”“三千尺”“銀河”等詞匯,并將相關的場景畫下來。在繪畫的過程中不僅能體現出學生對古詩細節的理解和表達,而且能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加深學生對情感教育的理解。
語文課堂教學要展開文本品賞必須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提高教師對文本的把控能力。對文本的選擇要注重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有品賞的必要,也不是所有的文本品賞都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選擇合適的文本展開品賞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更加準確深入地理解相關的細節,理解背后所蘊涵的深層情感,這對學生對整體文本的分析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在開展文本品賞時,既要重視其作用,又要注重對課堂質量的監管,不能讓教學陷入細節中失去了對整體的把握,也不能忽略文本中精彩的細節刻畫,使學生學習時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語文教學一直以來難以進行系統性的量化,因此很多教師片面地將考試的效果作為評判的標準,實際上小學語文考試大多考查的是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字詞功底,對技能教學目標和情感教學目標的考查非常弱。如果不能有效地完善課堂評價體系,強化學生對細節品讀環節的理解和重視,教學效果很難得到提升。因此完善對細節品讀的課堂評價機制非常重要。教師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豐富評價機制,如將學生細節品讀的積極性納入評價機制中,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熱情;將學生對細節創新性的理解納入評價機制中則可以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將學生的細節描寫或傳神的詞匯有效應用納入評價機制中則可以使學生主動應用語言知識,并且提高寫作水平。這些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對激發課堂品讀細節環節的活力有重要意義和價值,是當前教學活動應加強研究的范疇。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內容和形式都在發生著變化,時代不僅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學習目標,也對教師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從教學層面看,教師要加強對備教學評改的一體化構建,增強對文本細節的把握和理解,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更加深入地理解語言的魅力,提高語言應用的準確性。教師要增強對備課環節的研究,創新教與學的方式方法,深化文本品讀的評價機制和糾錯機制,讓學生在科學的教學體系中展開高效的細節品讀。從媒介層面看,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用到多種媒介展現不同細節間的差異,隨著現代信息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出現在課堂上,從最初的多媒體教學到互聯網授課,從微課、短視頻到3D打印、全息投影,這些手段的應用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也能更加直觀地表達不同文本間的細節差異,并且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文本細節,完成學習任務。
綜上所述,品味文本細節中的情緒變化,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情緒的表達方式以及文字在語境中的多層含義。教師要充分地認識到情感教育目標教學的重要性,積極探索和學習情感教育的方式,調動課堂學習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在提升語文教育質量的同時增強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更加深刻地體會人生中的各種情緒,提升學生的閱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