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市第八十八中學 申金鍵
體悟式教學是教育改革期間的新式教育策略,體現出現代化教學的特征,真正做到明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知識探究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增強整體教學質量。但是根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情況發現,教師采取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定滯后性,故而需要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立足于體悟式教學特征,明確“在實踐中提升,在感悟中成長”的重要意義,深入探索體悟式教學在其課堂內的應用途徑,以促學生全面發展。
所謂體悟式教學是指教師將課內實踐活動與德育思想滲透高度整合,以補足傳統教學模式不足之處為核心目標,在充分發揮學生課堂主體性的前提下展開的趣味化、生動化、互動式教學,其中“體”具體指代身體活動,即保證學生在課內踴躍參與各類活動,以此增強課堂活力,而“悟”則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主觀情感、思想,將這些感悟與體會整合實現身心共同發展。該類教學模式的開展需要結合課內所講述基礎知識來組織針對性較強的實踐類活動,實現內外結合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在新時期的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及時調整自身的教學態度,不能將知識講解視為唯一任務,要明確學科知識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加強對學生思想素質、道德品質的培養,還要在案例解析、模擬實踐中增強學生法律意識,讓他們健康生活、快樂成長。而體悟式教學注重情感分享以及實踐體驗,師生之間可以在輕松、舒適的場景中交流,學生也可以在實踐中自悟,強化教學效果,達成理想化教育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階段教師向學生滲透德育思想的最有效途徑,教師必須明確一點,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無論是知識講解還是活動組織都要服務于學生,要讓學生在理解知識內涵的前提下端正自身思想態度,生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世界觀,并且主動在日常生活中對自身不良行為加以約束。體悟式教學解決了傳統教育枯燥、沉悶的弊端,讓學生在課內“動”起來,并發揮出主觀優勢,在潛移默化在中理解多元化觀點,實現個體的全面成長。
初中是學生身心成長的關鍵階段,他們思想日益成熟,身體素質也在不斷提升,但是如果初中時期針對學生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夠科學合理,也容易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輕度的會產生厭學、叛逆意識,重度則會做出危害家庭、社會的行為,故而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大重點。而體悟式教學策略的落實能夠豐富課程內容,增加知識與生活聯系,并能推動實踐活動的組織,從而使學生可以經歷體驗過程從更深層次出發認識道德與法治概念,最終促成自身的全面發展。
為保證教學高效性,教師首先應該轉變教育觀念,明確尊重學生主體思想、突出體悟感受的重要性,在正式教學中將增加師生間交流互動為核心目標,課前準備階段應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身心成長需求、個性特征,在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的前提下設計生活化交流、感悟潛能激發的計劃,采取互動式教學加以引導,在輕松課堂氛圍中加快知識的滲透速度,達成最佳教學效果。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做情緒的主人”中第四課“揭開情緒的面紗”時,教師不應該照本宣科,對情緒的管理措施進行陳述,而是要結合生活實例與學生交流互動,通過播放以下兩段生活化視頻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視頻一】配合歌曲《好心情》展示好朋友去游樂場游玩的畫面,他們一起坐過山車、吃冰淇淋、合照、奔跑、嬉戲,隨著音樂歌詞“常常有好心情,一見你就有好心情”展示主人公笑顏的畫面。
【視頻二】小李在臺燈下看書,因為怎么也無法解開數學題時心情逐漸崩潰,在燈下大哭,他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自信心,第二天課間也不愿意與同學們交流,將自己封閉在一個角落內,逃避學習、逃避交流。
在觀看到兩段“情緒”完全不相同的視頻后,讓學生體驗情緒的多樣性、復雜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分析青春期情緒的特點,同時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分析個人情緒,教師通過“為什么會這樣想啊?”“你為什么會不認同這個觀念呢?”“老師其實也會有這樣的感受的!”拉近師生的距離,在交流中講解重難點知識,在生活化討論中鼓勵學生積極面對自己的情緒,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考慮到個人觀念、言行的影響,約束自我,實現綜合素質的發展。
相較于其他學科,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方式相對靈活,課內能用到的輔助資料也較為豐富,為此想要真正落實體悟式教學目標,教師要在深度解析單元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對多元化材料進行整合、分類,從而展開各式各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領悟人生道理,并且教師所提供的材料大部分與學生實際生活帶有一定關聯,他們也能養成觀察、記錄生活的良好習慣,在實際生活中不斷獲得個體道德素養的發展。在講解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中第四課“社會生活講道理”前,教師首先要總結課堂教育目標,將目標分為三部分:1.知識方面。明確“尊重”含義,明確“尊重”對個人、社會的價值,了解在社會生活中尊重他人的正確做法。2.能力方面。列舉生活關于“尊重”的實例,學會欣賞他人、平等與人交流。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在生活中踐行尊重理念,用心感受尊重帶來的良好心理體驗。正式授課過程中展示多元化材料,課程導入部分展示“魯迅教育孩子”的故事,滲透“尊重是素質的體現”的觀念,讓學生可以從小故事中懂得尊重身邊每個人的意義,從而進入“尊重他人”課程教學,其間可以將“尊重比幫助更重要”觀點視為核心議題,列舉各類生活小事,對“尊重”和“幫助”這兩個概念進行對比,其中幫助可以表現在很多細小的事件上,如出錢、出力、出主意等,“尊重”則是激活奮發向上活力的一種心底潛能,幫助的重點是憐憫、愛心,尊重則是覺悟、思想,在豐富生活案例的對比下學生的認知能力明顯提高,知識認知也更深刻。進而繼續展示“杭州圖書館免費對所有人開放”的材料,呈現出不同讀者對乞丐、拾荒者等進館看書的觀點,在課內展開激烈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能明確尊重是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同時也是文化社會的主要特征之一,尊重能減少摩擦,還能讓整個社會都處于“互敬互愛”的融洽關系之中,不僅是個體發展的必需條件,更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核心要素。
全新教育形勢下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領悟,不要一味地進行知識灌輸,需要通過尋找值得深度探究的知識點,引導學生自主地體驗、感悟、理解,在思考過程中深層次探索,不斷發現新情況,并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適應新問題、新環境,深化知識理解,真正將所學內化于心,最終實現思維品質、表達能力、道德素養的同時發展。例如,教學“‘我’和‘我們’”一課時,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明確“我”和“我們”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可以借助圖片展示的方式設計教學留白,激發學生的探索與表達欲望。
【圖片一】學校社團招新簡章。
【圖片二】初一五班在學校運動會上取得獎牌數第一的好成績,賽后合照。
【圖片三】班級大掃除,小組合作建造溫馨、整潔的學習環境。
在觀察這些集體照片的過程中,學生會自動在腦海內搜索關鍵詞“歸屬感”“集體感”“平安感”“榮譽感”等,進而在自然狀態下明確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同時圖片觀察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意識也十分強烈,他們會回憶自己的日常生活,思考“集體”的優勢與弊端,從辯證的角度去思考“集體”的意義。在學生完全進入學習狀態后,教師再播放歌曲《愛的奉獻》,在聽到“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一句歌詞時,學生能產生更強烈的感受,明確集體對個體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性,從而在探索中講述個人于集體中感受到的溫暖,在自我感悟中將所學內化于心。
初中時期,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對各類觀點都有自己的見解,基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內巧妙地設置問題,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主動性,并在課內營造輕松且積極向上的氛圍,自然而然地開展體悟式教學,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基于不同視角、不同背景進行深度探究,最終得出的結論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學生之間能產生激烈的思想碰撞,從而不斷開闊視線范圍,在優勢互補中產生更深刻的感悟,于互動中得到綜合素質的發展。教師針對學生所提觀點需要鼓勵、認同,促進他們的成長。例如,教授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網絡生活新空間”一課時,需在完善知識體系的前提下不斷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首先提出問題“面對網絡謠言,我們需要怎么做?”“在處理不良信息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制定科學、健康的上網計劃?”“為實現‘網絡助力生活’的目標,我們需要怎樣向政府建言獻策?”等,引導學生有序地思考問題,在此過程中不僅能一步步探究出網絡與生活之間的關系,還能在合作、分享中整理出在網絡中必須遵守的規則,通過沉浸式思考問題明確“信息節食”的重要性,并且主動在網絡中傳遞正能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態度就基于傳授知識,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及時轉換思想,為學生創造實踐環境,幫助他們打開體悟的大門,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創設出多元化的實踐情境,進一步明確單元的核心觀念,讓學生在身臨其境參與其中的過程中去領會、感悟,進而與身邊的教師、伙伴進行情感交流,感受知識的內涵,實現個體綜合素質的發展。例如,在教授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九課“生命的思考”時,為幫助學生產生沉浸式學習體驗,可以播放視頻創設情境,視頻的背景是體育課結束后,男同學小姜打完籃球大汗淋漓進入教室,他為了快速降溫坐在了空調的正下方并且將溫度調到了最低,此時其他同學感受到了涼意,也都坐到了小姜的周圍,而小明卻穿上了衣服,并且選擇用校服將頭包了起來,同學們看到小明這個稍顯滑稽的樣子都大聲嘲笑他。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班級中的一員,結合教師課內所講的知識來判斷視頻中主要人物“小姜”與“小明”的做法誰的更正確,進而以對健康負責的態度指出小姜的問題,并且聯想自身的日常生活習慣,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拒絕一切不良行為。
反思、評價同樣也是體悟式教學中的核心環節,教師在課內應該針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觀點認知等情況進行針對性評價,讓學生產生更加明確的自我認知,教師也要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優勢與不足進行細化分析。與此同時設計模擬問題,讓學生通過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取更準確的反饋信息,并建立科學、務實的評價機制,增加對效果衡量的標準,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讓他們可以在接受評價、自我反思后更自覺、主動地參與體悟活動。例如,教授部編版八年級上冊“做守法的公民”一課中“法不可違”部分后,教師要幫助學生感受法律的尊嚴,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以及法治觀念。在教學反思、評價環節中教師應該將“反思日常行為”“自我控制”“自覺約束”等視為關鍵詞,通過設置體驗式活動的方式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看看他們是否產生了深刻的感悟。反思階段的活動任務應該更復雜,對上述核心要素進行深入思考,觀察學生解決問題時的判斷狀態,并且最終從實踐效果、知識認知、情感態度等層面給予他們針對性的評價,評價的語言以激勵、鼓舞為主,這樣能保證學生在學習過后產生成就感,最終更加注重觀察生活,鑒別違法行為,在具備辨別善惡是非能力的基礎上實現自我提升。
綜上所述,當前階段我國正處于素質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教師授課期間不僅要完成對基礎知識的細化分析,還應該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實現能力以及道德品質的培養,促進他們核心素養的發展,教育新時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及時轉換觀念,借助創設情境、設置問題、健全評價、整合資源、自我感悟等方式構建出體悟式教學課堂,深化學生知識認知的同時還讓他們通過實踐明確為人處世的原則,最終將道德、法治知識內化于心,實現個體綜合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