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滕州市實驗小學大同校區 張 麗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為工作、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并廣泛地應用于各個行業中,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在新課改背景下,人們對教師的教學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使用先進的教育方式,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課堂活動。小學語文作為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口語交際、溝通交流的重要課程,教師應用好科學技術的優勢,從多個角度出發,深度開發教材資源,不斷豐富學生對課程的認知,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文學素養,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為小學生打造更高質、高效的課堂。本文立足于信息技術,簡述了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獨有優勢,指出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部編版小學四年級教材,從知識理解、課程延伸、趣味導入、情境課堂、重點講解幾個視角出發,提出幾點教育建議,以期對一線語文教師有所幫助。
當前,學生出生于網絡時代,對計算機并不陌生。適當地在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能夠給學生帶來別樣的感覺,為課程注入新活力。信息技術能夠為教師提供多種信息,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優化語文課堂有著積極的意義。
第一,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激活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展開知識探究中主要內驅力。良好的活動興趣能夠激活學生的探究欲望,如在語文課程中,教師使用生動形象的圖片或視頻作為課程導入,能夠快速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其快速投入課程學習中,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因此,利用興趣帶動學習意識,能促使其思維向深層次發展,同時為課程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第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拓展學生的語文視野。小學生雖然學習速度較快、接收能力較強,但是其生活閱歷少、累積少,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部分內容抽象或概念模糊的知識,學生理解較為困難。而信息技術能夠打破這一教育弊端,豐富的網絡資源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渠道,將傳統、死板、難度過高的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方式,讓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語文問題,進而促使其語文素養得到提升。
第三,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氛圍沉悶,師生間互動性不強。信息技術的融入能夠調動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其以主動、積極、樂意的心態加入課程學習中,逐漸形成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加以引導,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優勢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用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對其未來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課堂氛圍低沉,是當前語文教學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還存在著教育認知偏差,依然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式扼殺了學生的思維想法,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忽略了其主觀意識及對知識的探索需求,師生間互動頻率越來越低,課堂氛圍也較為低沉,語文課程質量得不到穩定的提升。
在教育學中,曾明確提出“學校教育屬于狹隘的教育”。在傳統教育中,課程資源全部來源于教材中。但教材中內容有限,無法給予學生多視角的語文知識。以名著閱讀為例,課程中的名著閱讀以“節選”形式出現,學生只能閱讀到某一段故事,對人物形象、特征、性格了解具有片面性,對文學素養的提升造成不良影響。
導入環節是課程初始環節,也是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學習興趣的最佳途徑。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常使用“單刀直入”的方式展開教學,缺乏趣味性引導。而小學生年齡小,對充滿趣味性的事物有極強的探索欲,死板的導入方式忽略了小學生的需求,導致學生對后續的語文知識學習產生厭倦、枯燥感,甚至造成部分學生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這也是當前較為嚴重的教育問題之一。
良好的探究意識是課程質量的最佳保障。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探究欲望不夠強烈。如在展開課程學習時,存在“教師說一句,學生做一步”的情況,學生沒有形成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意識,對文學素養、語文思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學習被動情況嚴重,學生沒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屢見不鮮。信息技術具有新穎生動、感染力強、趣味十足的特點,能夠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對課堂質量提升具有積極的意義。身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利用好信息技術的教育優勢,打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讓學生文學素養得到提升。接下來,筆者從理解知識、課程延伸、趣味導入、情境課堂、課程質量幾個視角出發,展開詳細的探討。
小學生雖然學習能力強,但是其思維仍存在具體形象化的特點,對一些難度較高的知識理解起來較為困難。信息技術集“聲、色、畫、樂”于一體,通過技術的應用,為學生呈現色彩豐富的畫面,能夠快速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將隱晦難懂的語文概念轉化成生動形象的圖片或視頻,使用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對學生理解知識有著極大的幫助。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這一優勢,利用動畫演示語文知識,構建全新的小學語文課堂,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以教材中《古詩三首》一課為例,本課包含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宿新市徐公店》《清平樂·村居》,要求學生了解詩詞大意,體會詩詞意境,并感受詩人蘊藏在其中的感情,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由于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對抽象的知識內容感知較為困難,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將抽象的詩詞文字轉化為形象的畫面。以《四時田園雜興》為例,在詩詞中第一句“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詩詞圖片,圖中包含“金黃的梅子、肥碩的杏子、白花花的麥花、漂亮的菜花”等,利用圖片給予學生直觀的感受,幫助其理解知識內容,同時體會“肥、稀”兩個字的用法,提高學生的語言精練度。
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中,不僅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外界的刺激,還要求學生能夠主動構建知識,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扮演其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引導者與支持者。因此,在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延伸學習內容,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多種不同的閱讀材料,讓其逐漸形成全面化、多視角的閱讀方式,利用課程延伸的部分強化其自主學習能力。這一方式既能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又能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學習品質,將信息技術的教育優勢展現得淋漓盡致。以語文教材中《短詩三首》一課為例,本節課中包含三首詩歌,分別為《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繁星(一五九)》。這三首詩來自著名詩人冰心的詩集,通過比喻的方式,表達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在本節課程中,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母親的偉大,通過朗誦詩歌了解知識內容,認識到母愛的無私奉獻。在課程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延伸一些知識內容。如以“母愛”為主題,選擇一些相關的閱讀故事,如高爾基的《母親》、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冰心的《春水》、茅盾的《春蠶》等,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課上為學生節選一些經典片段,引導學生與文中內容展開對比,更好地突出“母愛”這一教育主題。此外,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經典的影視作品,如《母親》《關于我媽的一切》等,利用經典影視片段展開講解,做到實踐與理論相統一,豐富教育資源,強化學生的學習質量,讓其獲得更全面的語文知識。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其對知識內容展開探索欲望的動機,良好的學習興趣對學習積極性著起著決定性作用。身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教育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其探索精神與求知欲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課程導入環節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教育優勢,為學生構建一些趣味性的導入環節,使用教學內容激活學生的探究欲望,通過圖文并茂的導入方式,激活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興趣,為后續的語文課程活動做好充足的準備。以教材中《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例,這篇文章是一篇游記,作者通過描寫金龍的雙龍洞,反映了自然的美好,強調了大自然的獨有魅力。游記閱讀相比較于故事性閱讀,缺乏敘事的趣味性,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強,在活動過程中對知識內容的探究欲望不高。為保證后續閱讀的有效性,教師要利用好導入環節的獨特性,使用趣味導入并融合信息技術的教育優勢,為學生創造獨特的情境導入。如在課程活動開始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風景優美的圖片,引導其觀察圖片中的事物,并讓學生講述出自己所看到、所感悟到的想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輕柔的音樂,引導學生再次仔細觀看視頻中的圖片,利用音樂激活學生的情感態度,提高其對景色的欣賞及審美能力,強化其對知識內容的興趣。最后,教師拋出問題:“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對圖片中地點的想法,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葉圣陶先生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感想吧!”這種導入方式能夠順利引出學習主題,讓學生以平和、自然、樂意的心態融入課程中,帶著良好的探索意識展開對游記知識的學習,為后續語文閱讀活動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情境課堂要求教師使用圖片、視頻、音頻等方式,為學生創設一個虛擬的學習情境,引導其在情境中展開學習,通過動靜結合的教育方式,對學生聽覺、視覺、感官上帶來沖擊,同時激活學生的思維想法,為其主動參與到課程活動中創設良好的條件,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教材中《鄉下人家》為例,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文字內容走進鄉下人家,感受田園詩情,同時激發學生對農村生活的興趣與熱愛。在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下,學生對農村地區的了解不多,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中缺乏對自然風光的感受與體驗。為進一步保證課程活動質量,教師可以整合閱讀中的內容,使用情境構建的方式,為學生投放出一個虛擬的教學情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增強其對文字的感知理解水平,促使其能力得到穩定提升。如在構建情境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音樂《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并出示鄉村風光圖片,讓學生看著畫面、聽著聲音,感受鄉間的獨特魅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朗讀本篇文章,在情境中感受泥土的芳香、青蛙的鳴唱、成群的鴨鵝等,豐富學生的感知能力,使用趣味性的方式帶領學生走進鄉村生活、走進農家小院,去領略田園生活的美好,進而達成閱讀課程的目標,促使學生能力得到穩定提升。
語文課程中,教師會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及課程標準,確定本節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通過重難點的掌握與學習,增強學生的語文邏輯思維,進而保證其文學素養得到提升。但是在傳統教學中,學生掌握重點知識的效率不高,出現了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情況,對課程質量的提升造成了不良影響。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點詞匯、語句突出,強化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認知與理解,形成逐一擊破、逐一分解的教育模式,保證教學課程整體質量,促使學生能力得到穩定提升。以教材中《巨人的花園》為例,在本節課程中,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想象中的畫面,明白“快樂應當與大家分享”的道理,并能夠體會巨人在行動上和心理上的變化,學會童話獨特的表達方式與夸張的對比手法。在課程展開時,教師可以將文中巨人心態的轉變投放在同一屏幕中,并配上相應的配音,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讓學生感受到巨人態度上的轉變。如“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花園中玩耍,很生氣:‘誰允許你們到這里來玩的!都滾出去!’”教師使用低沉、憤怒、冷漠的語音包;在“換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將永遠被我趕走,謝謝你!”中,教師使用幡然醒悟、愧疚的語音包;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電子白板,將兩段話放在一起,并利用文字突出展現形式,將文中的“滾出去”與“謝謝你”劃線處理、重點標識,引導學生結合配音及重點,分析前后兩次巨人心態上的轉變,幫助其理解童話故事的表達方式及手法,進而達成課程教育的目標,促使學生文學素養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語文課程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口語交際、語言表達等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應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為其開辟多種豐富的教育資源,不斷豐富小學生對文學知識的認知,為其打造更優秀、高質的教學課堂,為其未來的學習生活及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