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人文學院 陳光鵬
語文學科教學法課程是漢語言師范專業必修課程,融入“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元素置于語文學科教學法教學過程之中,發揮語文學科教學法課程的育人功能,在人才培養中實現知識學習、能力提升與精神塑造相統一。語文學科教學法融入課程思政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需要。語文學科教學法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語文學科教學法課程各環節也是融入課程思政的渠道。不可否認的是,在實踐中,語文學科教學法課程融入課程思政仍存在不少問題。
客觀來說,語文學科教學法課程的核心目標在于帶領學生了解語文學科教學法的發展歷史以及性質、內涵,了解語文教學基本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語文教學中的基本能力。但在語文學科教學法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更傾向于直接向學生傳授教育教學知識、技能內容。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教學的教育性和文化價值認同的一種放逐。也正因如此,學生普遍不具備學習踐行思政理念的主觀能動性,且課堂參與積極性不高,以致教學質量受到影響。
課程思政是近幾年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熱點話題,而語文學科教學法的教學目標當前仍局限于語文學科教學的歷史、性質、設計思想等,旨在幫助學生建構語文教學基本理論與技能體系。語文學科教學法教學活動與課程思政理念相分離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忽略了學生對學科課程思政意識學習體驗和實踐感悟的考慮,另一方面是在教學選材方面存在局限,導致課堂教學與課程思政脫節,課堂教學思政元素的融合過于僵化,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目標難以實現。
部分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法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教學過程中也忽視了課程思政在語文學科教學法課程中的課堂實施以及教學評價。就重要性而言,這二者的重要性不亞于教學設計,空有教學設計而不注重課堂實施與課堂評價無異于紙上談兵。課堂實施與課堂評價也是教師不斷優化課程的前提。兩個環節的缺失會使得語文學科教學法的課程思政止于知而疏于行。
語文學科教學法既是漢語言文學師范生的必修課,又是學生考取初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的關聯課程。經過試卷分析與學生座談發現,部分教師把本門課程作為語文學科教學知識與能力考試的預備學科,基本上本門課淪為教師資格證考試指導訓練課程。由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重視本課程的育人功能。客觀來說,現階段課程思政融入語文學科教學法仍處在探索期,還存在課程目標定位不明確、課程設計與課程思政理念相分離等諸多問題。課程思政融入語文學科教學法,要注重挖掘恰當的策略。
語文學科教學法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課堂教學應關注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立足學生的身心發展,融入“大思政”教育理念,全力推進語文學科教學法課程教學改革。具體來說,首先,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缺陷,以創新性思維引領課程思政理念的深入貫徹落實,并結合語文學科教學法課程內容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發揮思政教育功能。其次,教師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完善語文學科教學法課程大綱體系,以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課程教學的重心,強調其更多從思政角度對學科知識和教育理論展開分析和理解。再次,始終將因材施教原則放在根本位置,尊重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挖掘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需要與潛能。最后,教師應重點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角度為課程思政的融入設置教育目標,引導其明辨是非,追求正確的價值觀并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等。
融入課程思政的語文學科教學法課程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自主性,任課教師選擇恰當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純粹的講授教學,進而為課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課堂并實施夯實基礎。
首先,教師要根據每堂課的教學活動主題,挖掘并整合與之相對應的課程思政素材,加強對教學理論和案例的講解,輔以適量的實踐教學活動。
其次,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課堂主觀能動性,采取與他們興趣高度契合的現代信息化教學模式。比如,語文學科教學法教師可以同步開展線上線下教學活動,將線下作為知識教學與課程思政的主陣地,同時在線上突出課程思政的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重點鞏固學習。
再次,思政教育和語文學科教學法課堂結合最核心的優勢在于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著眼于這一育人目標,教師可以通過古詩文教學案例,引導他們關注祖國的壯麗山河、文人墨客的情懷,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情懷。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師范專業課設中學語文學科教學法主要章節有閱讀教學(古詩閱讀教學、小說閱讀教學、古文閱讀教學、散文閱讀教學)、習作教學、綜合性學習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等,這些章節主要是通過聽、說、讀、寫的綜合運用,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教學知識、能力、素養。因此,教師可以重點推動閱讀、習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綜合性學習教學和思政相融合。尤其,在寫作教學設計中,著重強調教學的情感性,鼓勵學生自主關注社會生活百態以及時事熱點內容,發表個人對于熱點事件的見解,在豐富情感體驗的同時,也為他們的文章注入了思想內涵。長此以往,他們對于外界事物的客觀判斷能力將會得到質的飛躍,其自身錯誤的思想價值觀念也能得到改善,最終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實現語文學科教學法的育人宗旨。
語文學科教學法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課程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課程思政融入語文學科教學法課程也需要課程評價發揮相應作用。課程評價是課程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客觀來說,對課堂展開全方位評價是檢測課程教學效果的最直觀途徑,課程評價體系無疑是語文學科教學法課堂教學設計中的重要內容。
首先,課程思政作為一種課程要素,教師進行教學評價理所應當充分肯定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價值,激發他們的主觀學習興趣,讓他們真正發揮其課堂主體的作用。
其次,教師在課程思政元素的評價方面應制定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方式,從而突破傳統單一性教學評價的限制,將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與課程思政素養考查視作要點,提升課堂檢驗效果的準確性。
再次,在課程思政具體評價考核中,教師需要整合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增加課堂表現在期末考核中的所占比例,而在期末考核時,則應在考查語文學科教育知識與能力的同時,課程思政元素應融入到期末試卷中,考查學生在語文學科教學法學習過程中課程思政意識與價值觀培育成效,從而使得課程思政意識在教學評價中得以實現。
最后,從課程評價形式角度來看,教師應遵循靈活性的原則,為日常教學中多元化的活動設置專項考核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設計、說課、教學演講等活動,增強他們的教育思想,推動其知識、能力、思想等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課程思政理念與語文學科教學法課堂融合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也是語文學科教學法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內在需求,更是教育教學“立德樹人”的題中之義。因此,語文學科教學法教師必須依據課程改革需要,堅持守正創新,聚焦學生思想,大力挖掘學科的思政元素,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等方面融入課程思政,以此為前提奠定學科的思政育人基調,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水平,為社會建設培養高質量教育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