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勤,孔慶波
(1.遼寧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遼寧大連 116029;2.重慶文理學院 體育學院,重慶 402160)
1997年,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設立體育學。此后,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23個學科中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內容不斷深入,研究廣度不斷擴大,體育學項目的年立項總量也從開始的10項增加到193項之多[1],其立項總占比更是于2016年達到峰值,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總量的3.1%,如表1所示。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中指出:“哲學社會科學作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際發展環境深刻變化、改革進入攻堅期、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等新形勢下,哲學社會科學的任務愈加繁重”[2]。“十三五”期間,在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思想理論的引領下,我國的體育科研工作闊步疾馳,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1]。經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數量共計883項,較之“十二五”期間的立項總量(546項)增長了61.7個百分點,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總量(1997年至2020年,共計立項1 929項)的45.8%,持續高效地擴展著體育學研究的廣度與深度。表1顯示,2016年至2019年四年間,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數量持續增加,雖然2020年的年立項量略有減幅,但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的立項大體依舊呈上行趨勢。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的整體立項數量在23個學科中仍舊居于中下游,其穩扎穩打的發展速度還有待更進一步。

表1 “十三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的數量比重統計
通過表2中的數據可看出,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的一般項目在各項目類別的立項中獨占鰲頭。而之于其他項目,無論從年度立項數量上來看,還是從“十三五”期間的立項總量上來看,其立項量均相對較少。將“十三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數進行首尾對比發現,重點項目、一般項目、西部項目和后期資助項目的增幅相對明顯,重大項目與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前后立項總量一致,而青年項目的立項量卻略有減幅,我國體育哲學社會學科的發展還需加強對青年科研人才的培養。

表2 “十三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的數量與項目類別統計
結合知名學者楊樺對1997年到2018年間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地域考察的排名(北京、上海、湖北、廣東、江蘇、湖南、山東、遼寧、浙江、四川、河南、福建)以及表3中的數據不難發現[1],“十三五”期間,江蘇省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上奮起直追,與北京并駕齊驅拔得“十三五”期間體育學立項總量的頭籌。此外,居于前列的各省份在立項總量的排名上也出現了一定變動。然而,在我國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充斥各個領域的現實條件下,表3的數據也同樣折射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在地域分布上的非均衡問題。比較我國不同省份的立項數量,發現絕大多數高校分布稠密、經濟相對發展的城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的立項數量會較多,反之則相對較少。因此,“十三五”期間體育學立項地域分布非均衡性矛盾的形成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高校分布數量聯系緊密[3]。根據表4的地域劃分數據來看,我國華東地區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的立項數量最多,地區立項均值也最高。從地區立項均量來看,華東、華中地區成為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的主力軍,華北與華南地區的立項均量也相對較高。其中,華北地區情況較為特殊,其憑借首都北京的發展優勢,在數目總量上提高了華北地區的排名。西南地區的年均立項量雖居于中段,但其省市立項均量卻相對靠后,而西北地區體育學的年均立項量與省市立項均量均屈居末流[4],立項地域之間的非均衡發展趨勢較為顯著。

表3 “十三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的地域分布統計

表4 “十三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地區的數量統計
“十二五”期間,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在各研究機構中的立項量以師范院校為首、體育院校次之、綜合院校第三[4]。而經統計,“十三五”期間,綜合院校趕超師范院校、體育院校成為各研究機構立項量的鰲頭,師范院校成為體育學項目立項的第二大主體,體育院校居于第三,更新了“十二五”期間三大院校的立項排名,具體見表5。實際上,自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設立體育學學科以來,師范院校、體育院校、綜合院校三大類院校的主體地位一直十分穩定,并且體育院校也曾在1997年到2010年之間持續問鼎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的研究機構之首[5]。近年來,三大主體院校在立項總量上的趕超與追逐趨勢愈發激烈,在良性競爭的社會環境中,三大主體院校的整體立項情況較好,上行趨勢均相對明顯。而工科院校、財經院校等其他院校在“十二五”(18.7%)至“十三五”(19.1%)期間的立項占比僅增長了0.4個百分點,趨速較緩。此外,由于我國體育機關的立項數目相對穩定,在院校類研究機構立項數目陡增的總趨勢下,其立項數量占比漸呈下滑趨勢[6]。

表5 “十三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的研究機構分布統計
通過研究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的立項研究機構共計241所,其中立項數達到10項及以上的研究機構共計20所,如表6所示。與袁振麗在2016年對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項目計量分析中所得的研究機構總數與排名數據均有所差異(“十二五”期間立項達到10項及以上的研究機構共計28所;北京體育大學第一、上海體育學院第二、成都體育學院第三、武漢體育學院第四、國家體育總局第五、天津體育學院第六、華南師范大學第七、吉首大學與西安體育學院并列第八、首都體育學院第九、蘇州大學第十)[7]。“十三五”期間,上海體育學院趕超北京體育大學躍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數量的榜首。相較“十二五”期間體育學的立項量排名,沈陽體育學院、福建師范大學、蘇州大學、南京體育學院以及華東師范大學的名次提升相對明顯,但其中也有13所院校立項量不足10項。河南師范大學、河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浙江師范大學以及寧波大學在立項總量上達到10項及其以上,成為“十三五”期間研究機構的新秀。武漢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吉首大學、西安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在體育學立項總量的排名上增減幅度較小,立項量相對平穩。

表6 “十三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10項及以上的研究機構排名統計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的研究類型主要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綜合研究為主,基礎研究主要以探索新的科學原理,了解某種現象和實驗的潛在基礎和基本原理為主要目的[8];而應用研究則主要是將現有技術或理論知識進行特定的市場應用[9],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主要研究類型;綜合研究是將分析對象或現象組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并對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予以全面考慮的綜合性研究類型。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階梯性關系。如表7所示,基礎研究作為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基石,在“十三五”期間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中排于首位,應用研究次之,綜合研究居于第三。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綜合研究的立項占比穩步提升。說明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綜合性研究,綜合研究的研究方向逐漸走向學科交叉,未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綜合研究可能成為熱門研究類型[10]。

表7 “十三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的研究類型統計
199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在增設體育學學科時,為其設置了體育哲學、體育理論、體育管理學、體育社會學、體育經濟學、體育法學、學校體育學、社會體育學、競技體育學、體育史和體育其他學科,共計11個二級學科[11]。基于此,對“十三五”期間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的二級學科進行劃分與統計,結果如表8所示。體育管理學、體育社會學、社會體育學、學校體育學、體育經濟學分列體育學立項研究的前五名,體育史學的研究在“十三五”期間的立項數量也相對較多,而體育哲學、體育法學的立項數量則居于末流。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均離不開哲學,哲學作為更新觀念、解放思想的獨立科學,既能為社會的發展奠定目標理想、指引方向,又能在成就國民生活藝術的基礎上為人們提供理論與實踐相適應的科學指導。“十三五”期間體育哲學的立項數量與孔慶波[5]分析的2005年至2010年間的體育哲學立項數量略有所增。說明近十五年來,我國體育科研在體育哲學研究總量上有所提高。但從整體看來,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體育學立項仍舊偏重實用性,致使當前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內研究內容表淺、研究范圍窄化等問題層出難盡[5]。當前雖有《體育法》對相關體育行為進行約束,但在各大體育賽事上仍舊存在各類道德失范問題,而此與我國相關體育法律法規細則的欠缺存在一定因果關系,體育法學方面研究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需要關注。

表8 “十三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的研究方向統計
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主要有專著、譯著、論文集、研究報告、工具書、電腦軟件和其他七類。以此為依據,對我國“十三五”期間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的預期研究成果形式進行統計(僅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公布的文件中能查閱到的重點項目、一般項目、青年項目和西部項目)。如表9所示,選擇以研究報告作為預期成果形式的項目數量共計593項,以49.5%的占比居于“十三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項目預期研究成果形式的榜首;以專著作為預期成果形式的項目共計324項,占總預期研究成果形式的27.0%,排名第二;以論文集作為預期成果形式的項目共計249項,占總預期研究成果形式的20.8%,排名第三。由于研究報告能夠及時、快捷地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經濟效益,直接為社會建設服務;專著多適用于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對研究理論的深度和全面性要求較高,是對研究者科研水平、理論積蓄以及研究的深入與全面性的科學呈現;論文集能夠準確表達科研工作所取得的各項階段成果,推進科研工作進程,為圓滿完成研究任務提供指引[12],故研究報告、專著和論文集成為了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結題主要成果形式。同樣,這也是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項目以電腦軟件、譯著、工具書三類作為預期研究成果形式被選度低、總量較少的重要緣由。

表9 “十三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的預期研究成果形式統計
《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創新,增強體育發展活力;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加快推動群眾體育發展;落實奧運爭光計劃,提高競技體育綜合實力;以籌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推動冬季運動發展;擴大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體育消費;實施科教興體,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體育文化建設,提高體育宣傳和對外交往工作水平;推進依法治體,提升體育法治化水平;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規劃落實[13]。基于此,以“十三五”期間體育發展方策為依據,對“十三五”期間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的立項主題進行統計,結果如表10所示。“十三五”期間,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主要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冬季運動、體育產業、競技賽事、體育文化、青少年學生體育、全民健身、體育法治以及體育組織為主題的體育學立項共計530項,占“十三五”期間體育學立項數量總量的60.0%。可見,“十三五”期間,我國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聚焦于國家發展戰略、政策方針,符合“十三五”時期的體育科研發展要求。此外,表10所得數據不僅能夠直觀地凸顯出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先進性、時期性和遞進性特點,還能夠緊緊圍繞“十三五”期間體育發展核心,為研究與剖析我國體育學研究的現代化進程提供可視化數據,同時又可以為“十四五”期間我國體育事業的深入改革與發展提供參考。

表10 “十三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的研究主題統計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年度課題指南》自2017年后將范圍性條目和具體題目更變為具體條目和方向性條目兩類,但此變更的條目指向與定義并未產生根本改變,僅對條目的設定進行了具體的規范和便視化。近幾年來,指南設置依據不斷與時俱進。在“十三五”期間,指南的設置依據包括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2016、2017)、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2016)、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2017)、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2017)、黨的十九大精神(2018、2019、2020)、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018、2019、2020)、黨的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2020)。由于“十三五”期間指南設置的核心主題存在交錯與延續,故在2016年到2020年五年間立項指南中重復題目共計24個。此外,運用詞云統計對歷年的指南題目進行統計,也會發現歷年立項指南的題目詞頻相對集中,體育產業、健康、融合、社會、創新、文化、賽事與治理等研究相對密集。
“十三五”期間,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在立項申請書上分別于2017年和2020年發生了兩次變化。2017年和2020年的申請書在第四部分經費概算上均發生了一定改變,而第五部分“推薦人意見”與第六部分“各地社科規劃管理部門或在京委托管理機構審核意見(原第七部分各省(區、市)、兵團社科規劃辦或在京委托管理機構審核意見)”,也于2020年發生變更。2016年9月27日,財政部、全國社科規劃領導小組聯合修訂發布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資金管理辦法》)。《資金管理辦法》將項目資金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間接費用的設立主要是用以補償責任單位的間接成本、管理費用,同時激勵科研人員的績效支出。此外,《資金管理辦法》還將會議費、差旅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打包作為一個科目統籌使用[14],成為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書的第四部分經費概算變更的主要部分。2019年4月30日,《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管理的有關規定》提出精簡項目申請要求、項目過程檢查和減少信息填報、材料報送三點要求,成為202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書內容三改的主要依據[15]。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和《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管理的有關規定》兩個管理文件來看,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放管服”趨勢明顯,在“放管服”的管理過程中,申請立項松中有嚴,結項管理嚴中存寬,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管理在科學化、信息化、有效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其研究水平不斷上檔升級,推動著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與進步。
一是從立項數量和項目類別來看,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在數量上呈上行趨勢,但在立項總量的占比中,略有下降;而就體育學立項的項目類別而言,除一般項目外,其余立項的比重均相對較小,青年項目的立項更有下行發展趨勢。因此,不僅需要保持和提升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的立項比重,還需加大對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特別是青年項目的研究。
二是從立項地域與研究機構來看,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地域及其研究機構的非均衡性特征顯著,立項數量往往與地域的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緊密。因此,為改善立項地域及其研究機構的非均衡性現狀,需要加強對落后地區及其研究機構的扶持力度,以期實現地域與研究機構在立項上的協同并進。
三是從主題內容與研究類型來看,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在全國社科規劃辦分設的11個二級學科中非均衡態勢明顯,立項多集中于實用性學科,致使理論性學科成為體育科學研究的薄弱環節。而在研究類型上,三大研究類型的發展勢頭均十分可觀,但其中綜合研究的立項占比相對較小,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可適當加強對理論性學科研究的立項,以不斷提高我國體育科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筑牢體育科研的發展根基。
四是從預期研究成果形式來看,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呈現兩極分化格局。選擇以研究報告、專著、論文集作為項目預期研究成果形式的項目高達97%,而選擇以電腦軟件、譯著、工具書作為預期研究成果形式的項目總量卻屈指可數。基于此,鼓勵科研工作者在成果形式上多方涉獵,實現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結題成果形式的多元化。
五是從立項主題、申報變化來看,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的研究與時代背景的契合度很高,從申報到結項的管理也不斷向嚴謹化、便捷化、信息化、科學化邁進。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的立項與研究還需在保障核心研究的基礎上加大對其他交叉領域的研究,以期更好地實現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水平的上檔與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