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弘德學校 丁 暉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鮮明的特點,尤其針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講,學生在經過基礎知識的學習后,已經具有一定的數學思想基礎,并且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究意識。但是當下教學缺乏對學生數學思想的培養以及缺乏主觀意識的激發,所以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對其熟練運用數學觀點、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另外,通過研究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能夠為教學提供有效的實踐策略,改善當前教學現狀,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數學是一門探索的課程,所以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在學習中占據重要的位置。通過有效的教學來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教學效果,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的目的。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熱情,并轉變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刻板印象,幫助學生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思想是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要具備數學思想與探索意識,才能實現綜合能力提升及數學素質增強的目標,才能讓學生在數學意識、數學行為和數學思維習慣向良好的方面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的過程中,應充分地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思想靈活性。由此可見,通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可以有效提升數學學習素養,達成教學目標。
科學精神指的是科學實現文化價值的作用,是學生未來探知真理的關鍵因素,對于學生的價值觀、思維習慣有著直接的影響。對學生的興趣和品質也有正向影響,對數學思維的形成有著良性作用。數學思想和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有著直接的關聯性,培養科學精神的內涵在于養成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可以有效推動學生科學精神的逐漸形成,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探索產生良好的影響。
很多學生學習數學的目標是掌握解題技巧,通過學習與模仿來解決自己所遇到的數學問題。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期間,所側重的內容也是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問題的解決技巧。受到這種方式的影響,學生會在解題過程中將精力全部放在解題技巧上,卻沒有對教師解題思路進行反思,只是對教師講授的解題技巧死記硬背,并沒有對教師的解題思路進行分解、消化、反思及提高,因此在第二次遇到此題型時,只要里面有幾點不一樣,往往就無從下手,解不出題來了,導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并且,很多教師在授課期間,都會將解題技能和數學思想這兩種概念相互混淆,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期間總是進行重復、機械式的訓練,無法接受教學思想的浸潤,從而限制了學生數學思想的形成。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聽從教師的指導和安排,幾乎是學習過程中的所有內容。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具備較好的自主學習意識與獨立的學習能力。因為缺乏自主學習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數學思想的形成也無從談起。在這種環境下,也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旦遇到問題,就會習慣性地尋求教師或者父母的幫助,學生對教師與家長有了長期的依賴性,從而導致學生數學思想無法有效形成,沒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讓數學問題對學生而言顯得非常困難,從而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不用說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無論接受多少習題的訓練,都不能提升學習質量,長此以往還會降低學習效率。尤其中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講,具備獨立意識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很多數學習題對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缺乏主觀意識的激發,就會影響學生的成長,從而不利于學生未來發展。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培養學生的解題技能屬于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核心任務。所以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期間,都較為重視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掌握,讓學生采取反復解題技能的訓練,并認為只要將各種類型的題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逐一攻克,就能收獲良好的教學成果。但這種教學方法存在著一定的誤區,教師在教授學生解題方法時,讓學生經過長期單一模式的訓練,而并非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的培養,不利于學生數學邏輯推理和數據分析等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常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在數學教學中同樣適用,“授人以漁”的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也能讓學生的推算運算能力有質的飛躍。在教學中教授學生解題技巧,遠沒有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強。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創新教學方法,學生的興趣開展教學實踐,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教學思想,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長河中有無數礁石和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藥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數學是一個在不斷探究的過程,即使為學生講解100種解題的技巧,都不如將解題的思路告知于學生所收獲的效果良好。所以在講解數學知識時,教師要注重與實踐活動的融合,讓數學思想充分滲透在實踐課堂中,讓學生可以得心應手地學以致用,增強可以解決各種數學難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來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數學問題。通過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增強教學的實踐性,還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激發學生自主意識,從而實現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明確這一思路,在遵循學生思想與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應來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知識,并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綜合素養的提升。
例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良好思考習慣,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教學。在引導學生解析應用題時,可以與生活實踐相融合。
比如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城市建設,為學生提供數學題:“施工隊將要在公園道路的兩邊種植小樹苗,在公園入口不需要種植小樹苗,而需要種植的兩個植株之間的間距為2米,公園的總路長為100米,請問在公園的道路兩旁需要種植多少棵小樹苗?”在解答這個問題時,教師首先要明確解題思路,并帶領學生深入探究,在引導學生思考時,教師可以說“每三棵樹之間只會有兩個間距,當開端和結尾都種植樹木時,是一種計算方法,而兩端并不需要種植樹木時又是另一種計算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如果不能自主思考探究,就不會了解樹木種植不一樣的情況,從而出現解題錯誤或解題思路過于單一的問題。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數形結合思維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探究。首先,讓學生畫一張圖,并在圖中標記5個點,然后對5個點之間的間距進行統計,從而掌握解題思路。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排隊的方式親身實踐來掌握解題思路。針對不同的情況,排出不一樣的隊伍。在這之中,最重要的數學思想就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讓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并鼓勵學生自行探究解題方法,改變學生對教師解題技巧的單一模仿問題,從而實現對學生數學思想的培養。學生在計算出結果后,不僅能夠掌握解題思路,還能實現課堂實踐,并通過自主探究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展示是當前新課改背景下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部分教師會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完成課堂教學,通過活躍的課堂氛圍,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實踐中。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尤其對于高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講,這種方法既有趣又有效,很受學生的歡迎。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配合角色扮演,讓學生始終處于活躍的探究氛圍中,從而提升學習趣味性。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合理分配小組角色,讓學生將自己的亮點展示出來,學生經過表演和探討后實現了知識的分享,而在分享期間也會經過自己的分析從而達成思想的交流。在課堂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不僅要引導學生互相交流,也要增進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學生呈現學習成果后進行正面、積極的評價,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中高年級階段的“三角形”相關知識時,要求學生要掌握三角形的特殊性、分類以及內角和等多種知識。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5人一組,讓學生扮演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與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在基礎的知識講解后,要求學生扮演不同的三角形,然后在小組中說出自己扮演的三角形的特性。例如:“我扮演的是等腰三角形,我的特點是兩個腰相等,而相等的條件是兩腰的邊長相同。”通過交流,可以充分幫助學生夯實知識內容,讓學生在面對問題時,熟練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課堂互動,課堂互動是數學課堂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在完成探究時,希望得到教師的認可與贊賞,所以教師要全面關注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采取鼓勵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在日常與學生交流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靈活應用語言,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知識探究的信心。同時,不僅要加強課上交流,還要注重與學生的課下交流。無論是教師與學生的面對面,還是借助微信等平臺互動,都要應用正面、積極的語言來引導學生,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支持與幫助。在發現學生學習出現問題時,要采取激勵的方式,讓學生探究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通過創新教學思路,可以推動學生數學思想的形成,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為學生創造充滿歡樂和愉悅氛圍的課堂,從而有效彌補傳統課堂中單一固化的教學方式,改善學生厭倦與乏味的學習情緒。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創新數學教學思路的重要性,并有意識地構建生動活躍的課堂氛圍,打破教學常規,突破傳統限制,讓學生在快樂的情緒下學習和思考。例如,針對中高年級的小學生,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此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意識以及自我觀念,所以在教學中要融合小學生好奇心強、探究思想旺盛的特點,通過聯系學生以往學習的知識來開展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主動思考,有效地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數學思想。通過教學的創新,不僅提升了課堂效率,還能提高教學質量,收獲良好的教學成果。
例如,在學習“小數乘法”知識時,教師可以在課程初期還為學生布置一道較為典型的題:“用簡單的方式解決下面的問題:7.5×3;3.8×2+5.1×8+3;7.4×5+4×5.4-7;0.82×4×2。”學生在學習初期不能全面地了解解題思路,所以面對習題會表現得較為迷茫。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講解問題解決的技巧,但是不僅要教授技巧,還要將學生所學的舊知識進行轉化。如:“同學們,你們看,這是我們所學習過的乘法,‘27÷9與27÷3’在當時可難倒了好多的學生啊,但是通過3×7=21的乘法口訣,我們已經能夠熟練地解決這一問題。這個過程就是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的過程,現在我們再學習一種新的解題方法,看。”此時,教師可以出示幻燈片,讓學生看到多位數乘1位數的解題方法,調出學生的學習經驗,然后投入計算中。最后,在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熟悉思路后,可以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樹立良好的數學思維,并了解數學之間的知識是互通的,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習慣,提升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教學期間,要充分掌握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學習水平,從學情出發開展教學實踐。同時,要明確數學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的特點,充分挖掘教育價值,通過提升教學實踐性、融合教學展示及引導學生熟悉解題思路,來逐步培養并豐富學生的數學思想,讓學生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為學生未來的發展與進步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