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琪,張治遠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00)
2020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提出了方向。
《意見》指出,后備人才培養應以學校、專業體校和社會體育俱樂部3個陣地展開。體育、教育部門推進國家隊、省隊建設改革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相銜接,在高水平運動隊訓練、競賽、保障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將其納入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序列,該項舉措能打通高水平運動員的成長空間,使人才培養渠道更加暢通。因此,體校、校運動隊、業余體校和體育俱樂部應有機結合,以促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在舉國體制下,獲得金牌為競技體育的主要目的。隨著新時代體育發展觀的轉變,“以人為本”成為時代主題,人才培養方式從“奪金”轉向“育人奪金”,運動訓練的目的也從“奪標”轉向“育人奪標”。《意見》中指出:體育學校義務教育適齡學生的文化教育,將全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配齊配足配優文化課教師,加強教育教學管理。鼓勵體校與中小學校加強合作,為青少年運動員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不斷提高其文化教育水平。社會對運動員的培養既要提高其競技能力,也要注重其對文化、思想以及專業體育知識技能的掌握。注重運動員的全面發展。“體教融合”對運動員的培養目標是“育人奪金”,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運動員,符合“以人為本”的時代觀念,這樣競技體育才不會與社會脫軌,從而形成運動員和社會和諧發展的局面。
《意見》中提出:教育部門應完善和加強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文化教育相關政策,通過學分制、延長學制、個性化授課、補課等方式,在不降低學業標準要求、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為運動員完成學業創造條件;將體校義務教育適齡學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配齊配足配優文化課教師,加強教育教學管理;鼓勵體校與中小學校加強合作,為青少年運動員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不斷提高其文化教育水平。《意見》的提出,打通了高水平運動員的成長空間,暢通了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渠道,完善了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文化教育,實現了運動員的全面發展。
后備人才培養的科學性體現在“怎么選”“怎么練”中,“怎么選”是指如何科學選材,“怎么練”是指如何科學訓練。《意見》中指出,要讓優秀退役運動員擔任學校教師,體校教練員到學校擔任教練員指導訓練,制訂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承擔課內外青少年的體育健康,涉及各個領域和層次需要,為青少年接觸體育初級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意見》中還指出,要將青少年體育賽事資源融合形成一體化設計,以學段和年齡為層次劃分,設計比賽旨在為國家培養和選拔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對于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選拔應將選材指標融入競賽辦法,體現選材的科學性。
《意見》中制定了體育特長生的評價、升學保障以及靈活學籍等制度,鼓勵地方學校在傳統體校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一條龍”人才體系,這2項政策為體育特長生的發展創造了空間,為擁有專業技能的青少年提供了升學通道,同時也解決了其升學斷檔的問題。《意見》中提出將青少年體育設施免費或低價開放,將青少年體育活動情況納入大型體育場館綜合評價體系,指出了對青少年實行體育場館設施免費開放和優惠政策。《意見》制定了宣傳青少年體育活動的政策和措施,為全社會關注青少年體育創造了良好氛圍,為青少年創造了健康的發展環境,能激發青少年參與體育訓練的積極性,為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舉國體制下的劃分割裂了體育教育和競技體育之間的本質聯系,中高考制度下的應試教育使青少年遠離體育。目前運動員的升學、就業等均與運動成績掛鉤,逐漸形成了快速有效取得運動成績的短期培養模式。運動員文化課形同虛設,每天高負荷的訓練量,沒有時間學習文化知識,導致退役運動員就業困難,長期高負荷訓練也使運動員滿身傷病。因此,這種高淘汰高傷病且文化素質不高的現象使家長不想讓青少年去接觸體育,即使是運動天賦很高的青少年,家長也很少讓他們去從事競技體育。學校體育課在各學科中不被重視,經常受排擠,使青少年遠離體育,導致青少年上了十幾年體育課也沒能掌握一項體育技能。
我國競技體育在奧運會上已取得成績,但競技體育在我國社會上仍處于弱勢,體育未融入社會。社會是所有系統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體育是不能脫離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獨立存在的。體育與社會環境是一個相互的關系,體育需要從社會中得到物質支持,社會也需要體育為其提供人才和服務。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競技體育如果不能與人文、經濟相適應,體育將會與社會分離,遠離人們的生活,最終導致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越來越匱乏和退役運動員無法適應社會的種種問題,不利于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優秀運動員參與競技體育,可以通過訓練提高自己的競技能力,取得運動成績,獲取稱心職業,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運動員在“三級訓練網”的影響下,其素質教育較差且綜合素質不高,很難被社會所接受。雖然優秀運動員可免試入學、讀碩或是入職高校且學歷放寬至本科,但我國運動員數量眾多,大多數運動成績較差者升學非常困難。退役運動員進入社會后,不僅要與同行競爭,還要與大學生、研究生等高學歷人才競爭,增大了生活壓力。運動員的退役生活無法得到保障,使更多優秀運動員不再從事競技體育,形成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缺乏的惡性循環。因此,應完善退役運動員的安置制度,減少運動員在教育和就業道路上的障礙,以保障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體系的可持續運轉。
《意見》對學校體育提出了3大改革:(1)將原有的傳統體育學校與體育特色學校相結合,形成傳統體育特色學校,表明傳統體育學校的體育課是教授青少年特殊的體育技能的。(2)體育教師師資隊伍改革,讓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進入學校,使青少年接受正規的體育訓練,這就形成了勤練。(3)通過定期比賽,整合體育賽事,共同打造高水平運動隊和相關激勵政策,達到選材目的,構建優秀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選拔渠道。學校要改變傳統體育課的上課狀態,使青少年學習身體健康知識,掌握運動技能,使青少年在體育課中體驗樂趣,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儲備力量。
《意見》將體校義務教育適齡學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配齊配足配優文化課教師,加強其教育教學管理。鼓勵體校與中小學校加強合作,為青少年運動員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不斷提高其文化教育水平。競技體育主要目的是取得運動成績,但成績的取得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充分利用學校多學科、多資源的優勢,獲得多領域的支持,進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綜合化培養,滿足競技體育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意見》中提出,制定優秀退役運動員進校園擔任體育教師和教練員制度,制定體校等體育系統教師、教練員到中小學校任教制度和中小學校文化課教師到體校任教制度,開放了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進校擔任體育教師的渠道,探索先入職后培訓,且研究制定了體育特長生評價、升學保障等政策,探索靈活學籍等制度,采取綜合措施為體育特長生創造發展空間,為愿意成為專業運動員的青少年提供了升學通道,解除了后顧之憂。
《意見》中提出,建立由國務院辦公廳、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牽頭,中央宣傳部、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共青團中央等部門參與的青少年體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還要壓實地方責任,通過統籌資源、加強考核等政策引導,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以及建立聯合督導機制,對體教融合中涉及的全民健身、競技體育的相關政策執行情況要定期評估,對執行不力的要嚴肅追責。這些政策表明體教融合戰略,上至國家下至基層,通過直擊基層,提高政策執行效率,提升全民健康意識,來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健康,促進了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