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兵,敬龍軍,唐海軍
(湖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鄉村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所占比重較高,也是國家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主體。2020年發布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9》是綜合分析運用了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參考了東北師范大學在全國近20個省份中的調查研究數據編制的,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根據《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9》可以得出,雖然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但目前鄉村教育仍占較大比重,鄉村學校基數大,仍是我國基礎教育的突出短板。
鄉村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一直是整個鄉村學校教學中的薄弱點,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城鄉在教育投入存在著巨大差異,導致鄉村學校體育較落后。與城市體育師資對比,我國鄉村體育師資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015年4月1日國務院頒發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中已經明確提出:將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重要地位,根據《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可以看出,黨和政府已經將鄉村師資力量的建設提升到戰略層面,但是兼職體育教師在鄉村普遍存在,甚至部分鄉村地區兼職體育教師的數量多于專職體育教師。教師是教育發展的關鍵,師資配置均衡是實現教育均衡化發展的重要環節。2001年10月份頒發的《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意見》中明文規定全國各級各類中小學根據不同教學層次,依據經濟發展水平,按照學生人數的一定比例合理規定教職工編制,另外《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在不同的教學層次中,對體育師資的配備也做了具體規定。然而,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地理位置上的差異,鄉村地區學校仍大量存在“一人一校”的現實狀況。學者李可欣、豐丹在《株洲市城鄉中小學體育師資隊伍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研究》一文中指出,株洲市城市中小學體育教學的師生比是 1∶276,而鄉村中小學體育教學的師生比是 1∶320。因此,城市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學壓力要小于鄉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學壓力。
對于教師而言,掌握自身的專業知識是從事本專業工作的重要支撐。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應包括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體育教學主要以身體活動為主要特征,教學中大量知識與技能需要身體練習來獲得,因此,豐富的實踐操作是體育教學的顯著特點,這一顯著特點讓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存在較大差異,正是這一特點讓體育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成為理論知識與運動技能雙重素質的擁有者。鄉村地區的學校在體育師資隊伍建設上比較弱化,相比其他學科教師,鄉村體育教師學歷普遍較低、體育師資的培訓以及引進方面相對被輕視,學者熊揚名、王永安在《我國城鄉小學體育師資配置差異研究》一文中分別對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7個區域中14個地州市的700所城鄉小學體育教師進行調查,得出了在調查區域內鄉村體育教師學歷在大專及以下的比例約為85%。由此可見,我國鄉村小學體育教師低學歷現象廣泛存在。《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20)》分析,約有65%的體育教師不是體育教學專業,“所教非所學”的現狀普遍存在。在學科結構方面也存在嚴重的師資短缺。結構性師資的短缺讓鄉村學校的體育教學缺乏系統性、嚴謹性與科學性,難以有效地發展與培養學生的身心素質以及運動機能,這也是鄉村學生缺乏體育技能、體育知識和健康知識的重要原因之一。
鄉村體育教師隊伍的培養是提升鄉村教學質量的關鍵,鄉村體育教師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教學資源匱乏等原因缺乏繼續教育機會,導致其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對前沿動作技能、知識知之甚少,對比城市體育教師,鄉村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缺失,鄉村體育教師更多依賴于經驗教學,缺乏創新和合作意識。學者李可欣、豐丹在《株洲市城鄉中小學體育師資隊伍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研究》一文中指出,株洲城市中小學每年參加2次及以上業務培訓的體育教師所占比例為 88.7%,只有11.3% 的體育教師每年僅參加1次及以下業務培訓; 而鄉村中小學體育教師每年參加1次及以下的卻占46.9% ,甚至還有一部分教師沒有參加過專門的業務培訓。
鄉村體育師資因各種因素存在著許多問題,反觀在經濟水平較高、教育資源相對充裕的城鎮地區,存在的問題較少,因此城鄉體育教育資源在空間上分布不均衡的現狀普遍存在。探索、推進城鄉之間師資的校際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就能緩解鄉村學校因體育師資問題而造成的窘境。
在城鄉教師的交流、支援過程中,城鎮學校往往會派遣教學經驗豐富、專業技能扎實的優秀骨干教師,或者是通過系統培訓、教學方法新穎、思路清晰的年輕教師前往鄉村學校進行交流。交流期間,首先,派遣教師會承擔起本學科相應的教學任務;其次,派遣教師在與當地教師開展的教科研活動、技能比賽、教學比武、聽課評課等交流活動中,會帶動和幫助受助鄉村學校體育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技能水平和業務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受助學校的體育教學水平。城鄉體育師資的流動是雙向的,鄉村體育教師在與城鎮體育教師的交流與學習過程中,能借助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學習機會,讓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學方法得到進一步提升,鞏固原有的理論知識水平,完善運動技能的要領以及準確度。
教育部在2006年2月頒發的《關于大力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到,將農村支教經歷作為城鎮中小學教師晉升的必備要求,但是現行的支教政策覆蓋面小,名額有限。許多城鎮教師沒有鄉村任教經歷而不能正常晉升,因此通過推廣城鄉教師的校際流動能夠為城鎮體育教師拓寬晉升的渠道。
教師專業化的形成與完善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當教師處在不同的教育環境時應及時地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才能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提升專業的發展能力。我國當前教師專業能力主要是通過入教前的師范類專業學習形成的,但是僅依靠入職前的一次性師范專業學習,在我國當前城鄉“二元”結構的大背景下,很難做到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通過分析可以得出,體育教師專業的成長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體育教師處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影響其專業發展的因素也有所區別,如體育教師任教后繼續社會化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社會環境、學校環境、教師的社會地位、教師的生活環境、學生、教師的同輩團體等。城鄉教師的交流活動使體育教師原來相對熟悉、習慣的教學工作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因長期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教學環境帶來的職業倦怠感,使體育教師重新煥發出新的職業氣息。
教師專業化是職業專業化的一種類型,是指教師個人成為教學專業的成員并且在教學中具有越來越成熟的作用這樣一個轉變過程。體育教師專業化提升可以從以下2個角度進行闡述:(1)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主要指體育教師群體總體內在的、外在的專業品質的一種提升;(2)從教育學角度解釋,主要是指體育教師個體自身的、內在專業素養的提高。城鄉體育教師交流為體育教師知識技能的拓展創造了良好的客觀環境,促使交流教師體驗和研究體育教學中的差異問題,適應不同的教學情境,更好地把握體育教學的本質和規律,增強體育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為體育教師順利渡過職業生涯高原期進行了有效干預。因此,體育教師專業化的概念包含教師個人以及教師群體2個維度。在目前城鄉體育師資水平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通過城鄉體育教師校際交流的方式,能促進城鄉體育師資的健康流動,對促進城鄉體育師資教學能力的總體提升是一種有利的嘗試。
加強城鄉體育教師雙向交流是改善我國目前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現狀的重要舉措,鄉村學校體育師資的匱乏以及師資素質整體偏低的問題可以通過城鄉之間體育師資的雙向流動得到緩解。但是,在師資交流實行的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現實困難,阻礙著交流的健康進行。
從我國教師校際交流政策的演變情況可以看出,城鄉教師交流政策經歷了從開始的“鼓勵引導”,到中間的“積極推動”,到最后變成“強制要求”,主管部門運用行政手段對教師交流的管理趨勢進一步明顯。行政化手段最顯著的特征是效率高、見效快,且參與交流的教師在學科類別、人員數量可控。但由于政府強制推進的合理性不足、決策程序欠科學、強制性實施,教師交流的實效性不佳,流動教師對剛性交流制度的實踐困境與法律思考的總體滿意度偏低。很多體育教師參與交流輪崗是因為評定職稱要有鄉村支援經歷這一硬性條件,使體育教師參與交流的目的主要停留在功利性角度。因此,部分教學經驗豐富的體育教師由于職稱晉升已經完成,在沒有晉升限制的情況下更加不愿去鄉村學校交流。
城鄉體育師資的交流對促進城鎮體育教師專業成長來說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不僅改變了其原有的教學生活,也影響了其專業的發展。
3.2.1 在城鄉體育教師交流過程中,城鄉體育教師雙方的教育教學任務存在巨大差異。由于鄉村學校體育教師隊伍在學科結構上存在缺失,城鎮體育教師到鄉村學校交流后,“所教非所學”的現象普遍存在,體育教師區別于其他學科教師最顯著的特征是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較高的運動技能,當體育教師不再從事自己本專業的教學就會淡化原有運動技能的掌握,不利于體育教師本人今后專業化的發展。鄉村教師交流到城鎮學校后,也不一定能很好地勝任教學任務,常難以適應信息技術的使用、多媒體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基礎、思維方式等方面。
3.2.2 體育教學硬件的變化,鄉村學校普遍存在體育教學場地不標準、體育教學器材匱乏等情況。城鎮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又已經形成了依賴教學器材輔助教學的教學方式,現實的差異對城鎮體育教師的教學形式以及教學設計產生了影響,城鎮體育教師可能需要轉變原有的教學理念、改變現有的教學方法,開發制作新的教學器材,這對體育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3.2.3 教學對象的改變,由于鄉村學校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導致學生的運動知識與技能水平較低,城鄉學生在性格方面也有著較大的差異,加上鄉村學校的留守兒童人數較多,新的同事關系、師生關系等多個方面都需要城鎮體育教師重新調整,種種方面都無形中加大了城鎮體育教師的工作開展難度。
由于城鄉在教育理念存在較大差異,相比其他學科教師,鄉村體育教師一直處于邊緣地位,甚至常被認為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職位,在這種態度下,鄉村體育教師和其他學科教師“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根深蒂固的落后觀念使體育教師的辛勤付出長期得不到相應的認同與尊重,長此以往體育教師會產生一種付出與回報不相等的失落感,嚴重打擊了其工作的積極性,教學工作缺乏激情。
我國目前實行的教師人事管理制度是學校所有制,教師的崗位編制都具體歸屬到每一個學校,在這種人事管理模式下,教師本質上是“學校人”。加上城鄉教師的人事管理原本就屬于2個不同管理系統,這種 “人走關系留”的交流方式導致體育教師缺乏歸屬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體育教學,不能充分發揮教學優勢,讓城鄉教師交流這一好的制度流于形式,沒有發揮出優質體育師資的積極作用。
體育教師作為交流的主體,交流需要建立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要讓體育教師意識到交流對促進教育公平以及其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同時要利用各類媒體力量,加強對體育教師交流的宣傳力度,在社會上形成一種良好的輿論氛圍。要讓體育教師從思想觀念進行轉變,由“讓我交流”到“我想交流”,要使體育教師從內心深處產生對交流的渴望,才能激發出強烈的職業使命感,全身心地投身這一偉大的事業。同時城鄉各級主管部門要加強協調,建立起各種促進體育教師交流的保障機制,用政策引導、激勵城鄉體育教師參與交流。
樹立專業自信是體育教師應對各類體育教學困境的重要手段,體育教師專業自信是基于現有教育資源與教育環境的大背景,體育教師所具備的扎實精準的運動技能、新穎的教學手段與方法、科學系統的體育教學理論知識、高尚的師德情懷和良好的人際溝通與交流能力,是對體育理論與實踐技術和教育知識與方法的高度自信和自豪感。體育教學要求體育教師不僅應掌握簡單的動作技能,且要在教學方面從“教什么”轉變到“怎么教”,創新教學方法、及時地更新教學理念與思想、學習以及掌握先進的技術動作。因此,體育教師應學會接納自己,不斷增強職業認同感,要以積極進取的態度面對自己的職業,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培養積極歸因方式,把教學成功歸因于自身能力強,提高體育教師的自信心。
首先,學校要創設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教學環境是學校體育教育工作正常開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有助于體育教師的教學,能提升體育教師的教學質量,從而幫助其從體育教學過程中獲得滿足感、認同感。其次,學校要改良評價方式,體育課程不是一般知識技能的學習,其是知識、動作技能、能力、精神態度的合體,因此不能簡單地用考核成績去評價,體育課程應重視過程性評價,促進考核評價的公平性。再次,體育課是戶外實踐課,良好的場地器材是上好一堂體育課的重要保障,相關部門應保證鄉村學校有足夠的體育經費制備并改善體育場館設備。最后,轉變社會對體育教師的偏見,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牢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教學的第一任務,提高學生承受社會壓力、適應社會迅速發展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體育意識。最后,相關部門可以制定具有當地特色的體育政策,推動鄉村體育的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體育氛圍,引導學生轉變對體育的認識,讓大眾參與體育,體驗其樂。學校和社會應通過以上方式,不斷改進鄉村體育教學,提升體育教學質量,讓學生和家長認可學校體育教學,進一步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自信,使到鄉村學校交流的城鎮體育教師以及鄉村體育教師在鄉村學校任教時能明確自己的重要作用,產生職業認同感。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鄉村體育教師普遍存在社會地位低、工作不受重視、生存條件差、待遇低、職稱評聘難的現狀。國務院辦公廳在2016年頒布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中就已經明確提出要保證體育教師在職稱晉升與其他學科教師同一標準,同等享受評優評先以及各種福利待遇。因此,提高交流體育教師的福利待遇是激勵體育教師從事交流的直接有效的手段,要讓交流體育教師真正感受到社會各界的尊重和關懷,才能激發出其高度責任意識以及強烈的奉獻精神,使其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和熱情投入交流教學工作。
各地人事與教育主管部門要對行政區內的體育教師進行科學系統的管理,加快推動“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將體育教師交流輪崗政策執行權限收歸縣級教育行政部門,一來可以改變原有的體育教師交流制度下的“人走關系留”的模式,打通城鄉體育教師人事管理體制的壁壘,由教育主管部門統一協調,對管理區域的體育教師進行系統管理,由原來固定的某個學校教師,變為流動的區域內教師,再由區域內的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城鄉各個學校的實際教學需要調派體育教師到各個學校進行交流任教。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教師交流已經成為我國改善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重要方式。建立科學系統的教師交流模式,是解決我國目前城鄉教育師資發展不平衡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的城鄉教師交流制度發展仍然不完善,覆蓋面小,交流力度有限,各類激勵保障措施還不完善,導致許多地方的教師交流工作還流于形式。體育教學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促進學生身心素質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社會化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受各類因素的影響,城鄉體育教學工作存在巨大差距,城鄉體育師資的交流是現行社會狀態下改善鄉村體育教學困境的有效舉措,需要社會各界尤其是體育教師的共同努力,體育教師既是學校體育教育的組織者、參與者,同時也應該是推動城鄉體育師資交流改革的先行者、促進學校體育教育發展和學校建設的助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