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博,王軍利,王朝軍
(1.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2. 中國礦業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2000年國際越野行走聯合會正式成立,2003年引入我國,在2013年引入高校。從那時起,越野行走運動便受到高校的重視,受到了師生的歡迎,同時校內外產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該項運動的開展對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豐富大學生課余文化生活、帶動校園競賽和宣傳學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國越野行走協會每年都舉辦各級培訓班來普及與推廣越野行走這項運動,越來越多的高校選派教師參加學習、培訓。目前,高校已經成為越野行走運動普及與推廣的重要力量。本文主要探討我國高校越野行走運動現狀,以期促進高校體育事業發展。
以我國高校越野行走運動現狀為研究對象。
通過國家圖書館、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和中國知網(CNKI)等查閱有關越野行走的文獻資料,其中論文14篇,包括碩士學位論文2篇、會議論文集1篇(并且與發表的學術論文相同)、學術期刊論文11篇;教材2部。由于越野行走是新興項目,因此對該方面的研究較少。
根據研究需要,對我國具有越野行走國家級教練員、國家級裁判員等級的中國越野行走協會秘書長、副秘書長、總教練,獲得高校高級職稱的教師共5位專家進行了訪談。
本文選取北京、天津、黑龍江、遼寧、吉林、山東、山西、陜西、江蘇、浙江、河南、廣東、青海13個省市28所高校(包括鄭州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20所普通本科院校,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7所高職院校,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1所獨立學院)的7名教授、12名副教授、10名講師、3名助教,供給32名調查對象。第一輪發放調查問卷32份,回收32份,回收率100%。被調查的高校有國內外知名的重點高校、雙一流高校、省市重點高校,也有職業技術類院校、獨立學院,覆蓋全國近一半的省份。研究根據需要設計了調查問卷,并請高校的10位專家對問卷進行了效度檢驗,有效程度達到90%,檢驗結果符合統計學要求,調查問卷效度檢驗有效。在調查問卷效度檢驗通過以后,輸入到“專業易用的網絡調查問卷網站——問卷網”,再通過微信向被調查者發放電子問卷,被調查者填好問卷提交后自動在網站進行統計自動生成統計圖表,待第一輪發放調查問卷以后間隔16天后,采用同樣方法發放了第二輪問卷(發放32份,回收32份,回收率100%),在網站自動統計結果。通過重測法對調查問卷進行了信度檢驗,兩次問卷的一致性及問卷的可信程度符合統計學要求,達到0.842。
運用ExceL 2003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越野行走專項教師具有良好的素質是順利開展越野行走工作的前提條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該項運動的發展速度、效率與質量,該素質主要包括教師的職稱、學歷學位、專業程度等。調查顯示,28所高校中共擁有66名越野行走專項課教師中,職稱方面,有教授16人、副教授24、講師26人,平均年齡為42.6歲(男性平均為45.8歲,女性平均為39.4歲),職稱以副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為主。形成該現象的可能原因如下:(1)我國高校越野行走專業教師在工作中希望多接受新生事物,從而拓展新項目;(2)他們隨年齡增長,選擇開展運動強度相對較低的項目;(3)我國高校有一定社會資源基礎,便于開展新興時尚的越野行走項目;(4)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所在高校對越野行走項目這一新開課程的重視。可見,高校中越野行走課程的師資力量還是比較雄厚的。學位方面,在66位越野行走專項教師中,有博士10人、碩士34人、本科22人,其中本科占有33.3%,達到1/3,可能存在所在普通本科院校對公用體育課教師、高職院校對教師的學位要求相對較低,以及部分年齡偏大的教師沒有再進一步攻讀學位的情況,因此高校中越野行走課程的教師學位層次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專業程度方面,在66位越野行走專項教師中,獲得了越野行走教練員和裁判員證書的有52人,占被調查人數的78.8%,證書等級包含了越野行走國家級教練員、裁判員,一級或二級教練員、裁判員。從整體看,越野行走專項教師的專業程度較高。被調查人員中,其余未獲得相關證書的教師,也是在各自院校持有證書的教師指導下開展工作的。相對于其他專項,一般獲得其教練員和裁判員證書的高校教師比例不超過20%,這可能與越野行走項目引入國內不久,國家體育總局對該項目的教練員、裁判員等級晉升還未進行統一管理相關。性別方面,在66位越野行走專項教師中,有12名女性、54名男性,女性占比為18%,人數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越野行走為室外運動,容易曬黑曬傷,上課環境也相對艱苦。
適合的器材、場地是順利開展越野行走運動必要的硬件條件,也是基本保證。在我國高校開設越野行走課程的高校中,各個學校的器材情況有所不同。雖然越野行走手杖是必備的器材,所有學校都配備了越野行走手杖,但是購買的方式有所不同。在被調查的28所高校中,有15所高校由學校出資購置了越野行走手杖,其余高校讓學生自行購買。由于一般課堂教學使用的手杖單價在100~200元,學校投入經費的多少也不同,購置器材也反映了其對該課程開展的重視程度。在教學場地情況方面,選擇在校內的田徑場上課的高校有26所,占92.9%;選擇在校內道路上課的高校有21所,占75%;選擇在校外道路或公園上課的高校有13所,占46.4%。各高校根據自身條件開展越野行走課程教學,校內、外結合,說明越野行走課程教學地點選擇的多樣性,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增強體質。但在校外上課,保證安全是第一要素。例如,交通隱患、公園中的蛇蟲鼠蟻等潛在危險的存在,影響著學校對教學場地的選擇,因此其一般以校內場地為主,并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學生選課的興趣。
調查顯示,在28所高校中,有25所高校已經開展了面向學生的越野行走課程教學,占89.2 %,但未開設課程的高校開展了面向教職工的越野行走培訓工作。在28所高校當中,每所高校平均每學期有168名學生選課,其中最多的高校有500余名學生選課,如太原理工大學與廣東海洋大學;最少的高校有28名學生選課,如北京大學將定向運動和越野行走的課程結合授課。開展越野行走課程教學過程中,這些高校都具備相應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師教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上其以越野行走運動的基本技術、輔助練習、游戲活動、手杖操、校內與校外行走相結合、教學比賽、定向知識等為主要內容。考試多以平地持杖競速走為主,技評為輔的形式進行。其中有手杖操考試內容的學校9所,占32.14%;有讓學生進行創編手杖操考試內容的學校有5所,占17.86%,這既能鍛煉學生的創造力,也能考驗學生對越野行走運動的理解力和專注力。各校的教學內容、考試內容等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如中國礦業大學將武術棍術的立舞花動作和九節鞭動作、擒拿格斗等防身技術引用到課程教學中,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生自衛防身技能,更加豐富了課堂教學,也對中華武術的普及與傳承做出了貢獻,同時促進了課堂教學有序、規范、生動、活潑地開展。
在我國開展越野行走運動的高校中,能像堅持足、籃、排等項目運動訓練一樣,進行越野行走日常訓練的高校數量不多。由于越野行走運動是一項在我國還未廣泛普及的運動項目,加之進入疫情時期和后疫情時代,能夠堅持日常訓練的高校較少,只有華北水利電力大學等7所高校,占25%。其余大多數高校只在比賽前集訓,臨時組隊參賽。這7所高校不僅開設了越野行走課程,而且開展了課余訓練和校內競賽工作,說明其越野行走課程建設體系較為完善。此外,還有鄭州大學、宿遷學院、江蘇科技大學等5所高校在學生運動會和教工運動會上設立了越野行走比賽和表演項目,加強了對該項運動的宣傳。由于越野行走賽事本身較少,在2019年舉行了全國校園第一屆越野行走邀請賽、太原市越野行走比賽等比賽后,近幾年的相關賽事因為疫情而中斷或延期舉行。這也可能導致了越野行走課余訓練出現暫時性中斷,同時說明越野行走運動訓練與競賽是一個薄弱環節,在今后的普及與促進工作中應該大力加強。
通過中國知網檢索發現,我國學者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9篇、碩士論文6篇、會議論文2篇、科研課題3項(一般為學校立項)。這些研究者中既有高校體育專業的師生,也有高校醫學和理工類專業的師生,他們不同程度地對學校越野行走運動、老年人越野行走運動、青少年越野行走運動、越野行走運動的力學和醫學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這說明我國高校通過引入越野行走運動,也引出了新的研究熱點,為廣大師生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與領域。雖然目前此類研究數量還不多,相對而言高水平論文極少,基本是一般學術期刊,只有1篇發表在體育類核心期刊上。相對而言相關課題也極少,目前只有中國學生體育協會一般課題1項和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重點課題1項。不過相信隨著這項運動的廣泛普及,參與人口的不斷增加,科研關注點的越來越多,高水平學者的加入,越野行走運動的科研方面一定會出現高水平的成果。
由于越野行走項目傳入我國時間較短,需要大眾的認識和理解、參與,這個過程中領導的認識、態度起到關鍵性作用。特別是在高校內,如果沒有領導的認識和支持,則無法開展這項運動,即使開展了,也容易被叫停。有了領導的支持,就會有經費和師資培訓,以及越野行走運動等各項活動,甚至訓練與競賽。因此,領導因素是排在首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經費也是開展新項目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果一所高校沒有越野行走的專項經費,那么就無法安排教師進修越野行走項目知識,無法發放課時費,無法買器材,也無法參加校外競賽和培訓活動等。
教師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是高水平推廣人才和教育人才,師資隊伍的質量和水平高低關乎學生的培養質量好壞、學生能否健康成長、運動的順利開展與推廣。一名優秀的越野行走教師、教練可以很好地融合其他項目的游戲、教學方法等來有效地開發好越野行走運動,這是越野行走運動課程生動、有趣、高質量完成任務的根本保證。
校內、外教學場地的環境安全必須注意,除交通安全外,任課教師還需注意場地內是否存在蛇蟲鼠蟻等不確定自然因素;越野行走運動的器材主要是越野行走手杖,手杖的強度大小、質量好壞的對安全至關重要,因在運動中手杖彎折的情況偶有發生,這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在領導重視、經費保證、師資隊伍完善、場地器材良好的前提下安排好課程,順利完成教學。科學的課程設置,尤其要包含思政課程要素,這也是當今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越野行走應進行專項課程游戲化、校內課程校外化、增強體質趣味化、枯燥內容快樂化的“四化課程”教學,打造特色鮮明、備受師生歡迎的優秀課程,從而成為校內外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3.1.1 我國高校開展越野行走運動的基本情況是:專項教師師資中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占大多數,獲得中、高級職稱的人占大多數。總體來說,高職稱與研究生學歷為主體。性別方面是由項目特點所決定的,男性占大多數。年齡以中老年為主。絕大多數教師具備裁判員和教練員資格,對比校內開課的其他項目,該項指標強了許多。從整體來看,越野行走專項教學的師資力量比較雄厚,不足之處就是普及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需要加強。
3.1.2 我國高校開展越野行走運動的場地器材情況是,多數高校投入了相當的經費支持,出資專門購置越野行走手杖,少數高校由學生自行購買手杖,且價格在低位。教學與訓練的場地主要是校內的田徑場與校內道路,有近一半的高校選擇在校外道路和公園上課,要特別加強安全教育和操作細則的落實。
3.1.3 我國高校開展越野行走運動課程教學情況是:開展越野行走專項課程的高校占絕大多數,相當一部分高校開展了針對教職工的越野行走培訓和日常鍛煉工作。越野行走課程教學文件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基本完善。教學內容包括基本技術、輔助練習、游戲活動、手杖操、校內與校外行走相結合、教學比賽、定向知識等,有的高校與武術動作等跨界技術、游戲結合,促進了教學活動有序、規范、生動地開展。
3.1.4 我國高校開展越野行走運動訓練競賽情況是,堅持常年越野行走運動訓練的高校不多,幾乎是臨時組隊參賽,校際比賽較少,少數高校在學生運動會和教工運動會上設立了越野行走比賽項目或表演項目。地區性、全國性大學生比賽較少,近年又因為新冠疫情而中斷或延期舉行,在今后的普及與促進工作中應該大力加強。
3.1.5 我國高校越野行走運動科研情況是,雖然在高校開展相關科學研究逐漸成為熱點,但科研情況相對較弱。雖然有一些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發表,但高水平論文較少,高水平科研課題立項也較少,因此科學研究是越野行走運動項目的弱項和短板。
3.1.6 影響我國高校越野行走運動發展的主要因素是領導因素、經費因素、師資隊伍因素、場地和器材因素、課程設置與教學因素5個因素。這5個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于我國高校越野行走運動的發展,應當充分發掘和利用好這些因素,為越野行走運動的開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3.2.1 國家教育和體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越野行走運動項目的推廣工作,建立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越野行走專業委員會,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地方有關部門多開展相關的培訓與推廣工作。
3.2.2 各高校開設越野行走專項課程,建立特色品牌課程,成立學校越野行走社團組織,開展校園培訓、競賽等活動,將越野行走項目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競賽計劃、科研計劃,并投入資金支持其發展。
3.2.3 各高校的教師要抓住機遇,積極投入到這個新項目的推廣之中,積極參加培訓、課程教學、課余訓練與競賽、科學研究等活動中來鉆研教學方法,發揮聯想的作用,跨界滲透交流與引進,使越野行走運動在我國高校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