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第五十四中學 劉志新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該致力于學生學科素養和學習能力的提升,要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傳統語文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大部分學生尋求在能力提升和學科素養層面有所突破,這是傳統語文教學模式所不具備的。就目前初中古詩詞鑒賞學習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將翻譯、記憶以及默寫作為教學重點,忽視了審美情趣和文化意識的培養,可謂是本末倒置。
初中語文教學階段涉及的教學內容較為簡單,往往只需要學生認識幾個關鍵的字眼就可以了解認識整個語句。大部分學生都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針對通假字或者關鍵字沒有建立正確的認識:教師在之前教學過程中重點強調的字,在后續閱讀鑒賞過程中被學生忘得一干二凈。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積累的良好學習習慣,要求學生創建屬于自己的古詩詞鑒賞字庫。每個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意味著每個學生面對不同的“字”的態度截然不同。教師要鼓勵每個學生創建屬于自己的古詩詞鑒賞字庫,將阻礙自己閱讀理解古詩詞的字記錄下來。長此以往,學生便會發現古詩詞中的生字生詞無法阻礙自己順暢閱讀,即便是存在較為生僻的字詞也很難影響學生理解文章語句的大意。
學生在古詩詞鑒賞過程中經常遇到煉字或者煉詞的問題,題目要求學生結合文章語境,具體說一說這一特定的字或者詞有什么妙處,這是古詩詞鑒賞典型的題目,考查學生對于整體語境的把握以及特定詞匯的理解。學生在分析用字或者用詞的妙處之前首先要明確字或者詞在該語境下的正確釋義,只有掌握了語境以及具體含義之后,后續的分析鑒賞才具備一定的現實意義。如果學生自己創建的古詩詞鑒賞字庫中恰恰有這個字,而且結合自己以往的閱讀經驗發現該字詞的釋義在此語境中是合適的,那么這道題學生很容易就可以解答。倘若這個詞沒有在學生的積累范圍內,那么學生還可以聯系上下文語境分析字詞本身獲取信息。古詩詞鑒賞一定程度上考查學生的積累以及臨場應變能力,學生能夠將自己平日中積累的知識靈活地轉變為自己的學識,能夠根據上下文語境以及題目中的暗示正確理解含義,這些都是順利完成鑒賞類題目的關鍵。因此,學生建立古詩詞鑒賞字庫十分有必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簡化鑒賞難度,提高語文學科素養。
古詩詞中作者往往借助一個個經典的想象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無論是直抒胸臆還是間接隱晦,學生在賞析古詩詞時都需要抓住作者描繪的意象,創設具體情境,掌握文章核心情感。大部分學生賞析古詩詞時往往從字詞開始,通過分析作者的用字或者用詞來感受詩詞的美好。實際上,學生在賞析字詞過程中選擇的字詞與詩詞的意象存在交叉部分,有些字詞本身就是意象,有些字詞則是意象的延展。
例如,《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者并沒有直接表達季節時令以及心情,但是學生通過分析意象很容易感受到作者濃濃的凄苦哀愁。“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短短三句,九個意象,作者不僅表現了時令和環境,還為后續的情感打下了基礎,埋下了伏筆。昏暗的天空下,烏鴉站在爬滿枯藤的老樹上,小橋邊人家炊煙裊裊,而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前行。多種意象的堆疊給學生一種強烈的畫面感,炊煙裊裊升起說明是傍晚用餐時候,但是作者騎著一匹瘦馬頂著西風向前行進讓人頗為感慨。讀者對于意象了解認識越深刻,越能體會作者的境遇,與作者的共情就越強。下一句,夕陽逐漸失去光澤落下,凄冷的夜色中只有旅人還在漂泊。作者在詩詞的前半部分通過意象的堆疊讓人們意識到自己處境的艱難,后半部分通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直抒胸臆,表達了漂泊在外旅人的孤寂和苦悶。大部分學生在賞析該詩詞時能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但是他們對于氛圍的把握和情感的認識并不準確。有些學生通過意象感受到環境的凄涼,但是感覺到這種環境下有一種秋天的詩意。通過前后文的聯系,很明顯能夠看出學生的這一認識是存在偏差的,作者通過小橋流水人家的反襯展現了旅人的漂泊之苦。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漸意識到作者的核心情感,并且針對該詞進行了深層次的賞析。
因為初中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不夠豐富,教師更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意象全面認識詩詞的創作氛圍。教師通過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詩詞的核心情感,只有把握詩詞情感之后,詩詞的賞析才有價值和意義。初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教學要以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核心學科素養為終極目標,教師要起到引導輔助的作用,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切勿喧賓奪主。
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沒有標準規范,教師要確保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家庭背景等因素都是不同的,因此每個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一千個觀眾眼里存在一千個哈姆雷特,古詩詞鑒賞也是同樣的道理。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過于追求標準化,要求每個學生在經過固定的思維模式之后得到標準答案。如果有學生得出的結果與“標準答案”存在一定的出入,那么教師就糾正學生,讓學生向集體看齊。部分學生因為“奇思妙想”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教師卻針對該學生提出批評,認為該同學標新立異,這樣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古詩詞鑒賞教學本質上是教師帶領學生探尋古詩詞規律的過程,但是古詩詞規律并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唯一的。教師應在引導學生鑒賞過程中應鍛煉學生的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鑒賞品味,提供給學生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古詩詞。古詩詞鑒賞沒有標準程式,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和角度去賞析,這是完全自主的行為,并不是傳統意義上戴著鐐銬的舞蹈。
教師根據學生鑒賞能力的差異將學生分成小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內容的作業。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能夠結合文本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意味著學生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來解讀文本。不同學生對于同一個文本的解讀是不同的,這種不同體現在方方面面,例如角度、用詞、修辭手法等。教師要鼓勵學生個性化解讀,同時也要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頭腦風暴。每個學生的想法都存在一定差異,近似學科素養的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勢必能夠達成1+1 大于2 的效果。
例如:某個學習小組開展《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賞析活動。這是李清照的記游賞之作,看著詞作隨意,但實際上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有的學生認為這是李清照懷念小時候天真快樂的詞作,作者回想起兒時的天真爛漫,對比如今“凄凄慘慘戚戚”更覺惋惜;有的學生則認為該詞體現了李清照逃避現實的念頭,作者經歷了人間百態之后,回憶起兒時歲月,有些逃避現實,回歸自然的意思;還有的學生單純地認為,作者通過創作該詞表達了自己對于兒時天真時光的惋惜,流露出時光易逝世事無常的感受。不同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該詞作,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每個學生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并且結合文本給出了相應的理論支撐,這就意味著每個學生都言之有物。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成長,學生的鑒賞能力在一次次交鋒中獲得提升。每個學生對于古詩詞都充滿興趣,教師要將學生的興趣轉化為愛好。給予每個學生表達自己的權力是教師幫助學生提高鑒賞能力,提升語文學科素養的重要手段,每一個學生的賞析都需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見解都需要教師的認可。教師重視學生的課堂反饋,根據學生的實時建議優化課程設計,確保課堂效率的前提下穩步提升教學質量。
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優化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修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秉持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尊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