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子路小學 焦麗娟
當前,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大多數語文教師都能重視“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發掘課內課外寫作的素材,尋找讀寫契合點,從中學習寫作方法和語言滋養。我認為,在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全方位多角度的聯系、尋找規律、多文本組合閱讀是實現讀寫結合的有效途徑。
單元內的橫向聯系,指的就是讀寫結合。一般來說,語文要素隱含著讀寫結合意圖。比如:閱讀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指引學生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體會習作的樂趣,這是內容和方法上的讀寫結合。因此,我們必須抓住“新鮮感”加強引導,挖掘文本中讀寫結合因素,有目的地滲透寫作方法。
教材選編的課文文質兼美、內涵豐富鮮活的語言、多變的句式,常見的段落結構都是很好的“寫作范例”。教師要在尊重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的基礎上,加強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讀寫結合。
比如:《大青樹下的小學》第一自然段,寫小學生上學的路上和到校的情景,引導學生認識新的句式,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能夠加強句子語氣,讀起來節奏感強。再拓展到《記金華的雙龍洞》片段:“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體會排比句的巧妙作用。最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試著用上“從……從…… 從……”“ 向…… 向……向……”的句式,啟發學生寫一寫自己上學路上和到校園的情景,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掌握排比句的特點。
為了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構段和謀篇方法,語文教材中選編了經典的課文,“總—分—總”“總—分”這樣的段落結構在小學教材里比較常見。如:《秋天的雨》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別有一個總起句領起,接著進行分述,具體描寫了秋天的特點。在學生熟讀成誦,感受秋雨帶來的美麗風景的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這些常見的段式結構,掌握組句成段、連段成篇的規律,再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觀察與文本相關聯的事物。從仿寫開始,讓初始寫作的學生既能言之有物,又能言之有序,寫出結構比較完整的文章。
除了構段、謀篇方法之外,課文中的許多描寫方法也要引導學生學習模仿。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語言要素: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教材選編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金字塔》等文本,運用靜態和動態描寫展示了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美麗畫卷。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多篇文章對比閱讀,厘清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要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其聯系生活想一想,還有哪些由靜轉換的事情或者場景,試著進行描述,突出事物的特點。
許多文本因創作需要對部分內容有所省略,而這恰恰是想象和創造的觸發點。語文教師應該捕捉到文本的“留白”處,引領學生去發現、去想象、去填補?!把a白訓練”是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思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藝術訓練。教學過程中,挖掘“留白資源”創設情境,及時開展有效的“補白訓練”,是讀寫結合的巧妙切入點。一篇文章往往有很多留白處,教學時要圍繞教學目標抓住“留白點”進行讀說寫訓練,不僅能讓學生提升語言能力,還能把握文本所蘊含的情感。
比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單元人文主題是“戰爭與和平”,讓學生了解戰爭帶來的苦難,聆聽人們對和平的呼喚。教學時,我設計了兩處想象寫話:我們和爸爸相約,等爸爸凱旋的那一天,我們要帶著最美的鮮花迎接他。我們如約而至,滿懷期盼,想象著見到爸爸的那一刻,會說什么?會怎么做?
學生陶醉在父子重逢的幸福場景中,我繼續引導:此時,飛機的門緩緩打開,我馬上就要沖過去擁抱我親愛的爸爸,可我看到的是——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滿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張著,仿佛在呼喚著什么,啊!我聽見了,媽媽聽見了,在場的叔叔阿姨聽見了,全世界都聽見了,他呼喚的是“和平!和平!和平!”爸爸張著嘴會說什么呢?展開想象,爸爸會對“我”說什么呢?會對媽媽說什么呢?學生的眼圈紅了。動情的講述,讓學生的心和爸爸的心、孩子的心、媽媽的心融為一體了。
夏丏尊先生說:“文字本身沒有力量,而是通過讀者在心中喚醒已有的體驗,形成情感的觸動,進而產生了文學的力量?!闭Z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以可感可知的方式讀文悟情,喚醒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讓學生談感受、寫感悟。
兒歌深受低年級小學生喜歡,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一個或者多個主題,選擇一組相關的兒歌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比如:學習《大小多少》,組合了李一笑的《大小多少》《場景歌》《量詞歌》等兒歌,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借助文本句式聯系身邊的事物練習寫話,自己試著創作兒歌。
每冊教材中都有古詩,古詩誦讀教學是基礎,而在誦讀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鑒賞詩歌,提高審美能力以及對詩人的藝術人生進行感悟,將建構學生的精神家園。比如學習《詠柳》,圍繞一個“詠”字,組合了《詠鵝》《卜算子·詠梅》《詠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的語言風格,抓住事物的特點,以“詠___”為題贊頌身邊熟悉的事物。
童話,兒童文學體裁之一,運用想象、幻想和夸張等方法,以擬人化的手法展現曲折的故事,很適合兒童閱讀。教學過程中,借助童話故事特有的魅力,將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進一步促使孩子們聽、說、讀、寫、思等能力的提高,從而豐富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人物一組的選文是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人物的形象,《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臨死前的嚴監生》《“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三個片段分別描寫了小嘎子、嚴監生、鳳辣子三個人物形象,每一個片段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與側重點都不盡相同。教學中,引導學生分別閱讀各個片段,感受各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將三個片段合起來進行比較閱讀,學習課文中運用外貌、動作、神態、語言和心理描寫等細節描寫突出人物鮮明特點的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點。
開學初精細規劃班級大閱讀活動,制定班級閱讀方案,制定閱讀明星評選標準,形成長效機制,讓學生隨時都能得到“閱讀果實”。
用富有靈性的語言豐富孩子當下的生命。每日早上7:50,小班長用一首兒童詩開啟“黎明”,讓學生進入誦讀的情境。教師與學生一起朗誦、一起感受、一起激勵,教師、學生、詩歌三者交織在一起。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進行換詞、改句的仿寫,將靈動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每周五下午4:20,是我們雷打不動的閱讀課。根據新課程標準推薦書目,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課外讀物,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材料,開展各種的讀書實踐活動,使閱讀達到一種自動化的程度。閱讀課并不完全是課內閱讀的延伸,而是在情趣性萌發、情感性熏陶的前提下,恰當地教給學生若干讀書方法。
每月進行一次讀書盤點,每次以不同的形式回顧一個月的閱讀情況,可以采用故事接力、讀書賬單、精美句子回放、談感悟、吐心聲等多種形式。有個小女生用詩一樣的語言盤點自己的閱讀感受:當清風掠過書的扉頁,一陣淡淡的墨香沁人心脾。捧讀林清玄的散文,就好像喝一杯臺北的清茶,每呷一口都那樣清幽,都能感悟到一點雅致的美。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文本特點多聯系、多比較,精準挖掘讀寫結合點,輕松“遷移”,畫龍點睛。真正實現“讀”中有“寫”,“寫”時用“讀”,水到渠成地提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