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城關小學 俞琴琴
所謂項目化學習就是在傳統的課堂教育當中為學生構建模擬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情境項目,結合教師設計的任務與活動,展開課程開放式的研究與探討,在實踐當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發揮教育意義的一種教育改革模式。它突破了傳統教學當中刻板的教學印象與教學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能夠構建起相對完整的課程鏈,項目化學習通過對教學資源的開發與重組進行跨學科的研究與探討,強化生活課程的教育,深化教學改革的意義。
核心素養的教育視角著重強調了對于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基于這一觀念,在項目化的教學當中構建特定的情境能夠有效解決這一教學任務。在小學語文的項目化教學當中,不僅是針對實際教學活動過程的構建,也是為學習活動構建相關的設計、組織、總結和評價環節。在這樣綜合性的教學情境中,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教學環境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貼近學生的個性與生活,將小學語文的碎片化知識通過有效整合變為情境結構的一部分,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更加良好的學習內驅動力。開放式的趣味教學環境能夠讓學生放松心情,在輕松愉悅的環境當中自主思考。能夠將傳統語文教學當中刻板枯燥的知識傳授與實踐活動鏈接在一起,從而促使學生產生更大的學習熱情。
項目化教學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變革,更加注重跨學科學習,將教育過程中的相關學科進行融合教學。這一發展打破了原有教學模式當中獨立教學的模式,更加注重生活實踐與知識的巧妙融合;打破了傳統教學當中始終以課本為核心的桎梏,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將原有的課程系統進行了重組,形成了更加適合學生成長學習的教學系統,引導學生在實踐當中積極探索,給予了學生更多自主學習與思考的時間,擺脫了傳統教育下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將知識灌輸給學生的模式,促使學生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充分地領悟與認知知識學習。項目化教學將學習過程融匯到知識的運用當中,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核心素養。
綜合素養視角下,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加注重綜合全面的發展,而項目化教學針對這一理念,強調在學習的過程中協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不僅注重學習過程當中對于知識的記憶與掌握,也更強調在集體實踐活動中強化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在小組學習當中感受協同學習帶來的創新思維與知識的運用。小學語文的項目化教學教學方法多元,能夠重組構建學生的思維以及學習過程,強化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習慣。在交流合作中用創新思維領悟知識、感受生活,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眼界,促使學生成為更加獨立的思考者、學習者與創新者。在項目化教學當中,教師轉變了自身的職責,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推動學生不斷前進。
學科素養的培養需要有知識基礎作為載體,但是養成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就是教學活動的構建。在課堂當中,學生需要根據所學的知識內容提出問題,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良好的聯系,產生更加個性化的表達效果,最終達到項目化學習的目的。項目化教學構建的學科課程,需要教師能夠在有限的時間中充分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遵從識記、訓練、糾錯等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培養思考、實踐、創造的能力。教師需要結合小學語文教材當中的知識內容構建相關情境,增強學生的情境體驗感,強化語文的學習與記憶。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其教育的核心在于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運用能力,因此,教師需要積極進行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更加生動的教學環境。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荷花》一課中,建設項目化的教學模式,按照“提出問題—組織實踐活動—開展理論主題活動—個性化實踐”的流程,闡述了《荷花》一課的實際內涵。教師首先需要對《荷花》進行重組教學,明確提問:“為什么大多數的人都喜歡梅、蘭、菊、蓮這樣的花?”“荷花能夠代表的品行有哪些?”然后進行下一步的指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可以在附近公園實地觀察荷花的外觀,將荷花的顏色、形態以及香味進行記錄,并且利用網絡查詢荷花的種類與寓意,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緊接著在課堂當中構建關于荷花的主題課程,由學生進行全文朗讀,并且根據文章的內容明確文章的內涵與情感,最終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闡述自己的觀點并以文本的形式記錄下來,將讀后感在班級中展覽交流。堅持以學生本體學會課程為中心,構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學習,創設趣味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課文的意義,從而對相同的文章類型能夠自主進行閱讀與學習。
在項目化學習中,創設情境驅動問題是整個項目學習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項目學習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有效的能引領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驅動性問題,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進行情境創設,實現項目化學習目標。例如: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教師利用項目化學習教學理念,以“歷史人物故事”為主題線索統領整個單元的課文和習作教學,引導學生閱讀四篇文章,了解相關人物故事,并對文本中的語言表達方式加以探究。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積累和結合生活閱歷的基礎上,對課文中的相關人物故事進行分析,鼓勵學生運用課文中的語言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想,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將所讀的課文進行思考并加以運用,形成有效的教學合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課文中的故事進行情境創設,對人物的言行進行角色表演,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將教學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閱讀文中人物的其他系列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全面且生動形象地立于學生腦海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跨學科的教學方式是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進行的,圍繞語文教學當中的某一主題,有效連接教育當中的其他學科進行綜合體驗與學習,從而將知識更好地整合在一個學程當中。教師需要通過查閱資料、調查采訪等多元化的學習方式進行研究探索,在綜合性的核心素養要求下,強化學科之間的融合發展,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學會運用多元化的思維角度思考創造。例如在語文課程《臘八粥》一課當中,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提前布置與臘八粥相關的任務,探索每家每戶在臘八節當天的習俗,以及臘八粥的做法等問題,促進學生在實際當中探索研究。在這樣真實的實踐活動當中探索屬于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習俗,讓學生將中國傳統節日當中出現的美食以及各種習俗整理成一張表格,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學時,教師可以聯合美術學科進行相關的強化學習,在美術課堂上向同學們展示臘八節傳統民俗的由來以及相關視頻與圖片等藝術作品,讓學生切實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氣氛與環境,從而增強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教師還可以積極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民俗活動的繪畫輔以文字敘述,講述學生心目中的節日文化。在語文與美術促進融合的課程當中完成對于傳統節日的歷史知識積累,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在教育全面改革的趨勢之下,項目化教學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需要掌握項目化教學的重點實施策略,從而在新時期的教育當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