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鄉縣農業農村局 (415600) 皮春香 劉慈明 舒珂
仲夏時節,萬物競茂。筆者頂著炎炎烈日來到安鄉縣安康鄉新沙村的安鄉綠蔬園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肖均正在田間查看旱稻長勢情況。這個曾經被媒體報道過的“蕻兒王”,2022年又規模種植了153.3公頃旱稻。出于好奇,筆者便與他來了個“打破砂鍋問到底”式的交談。
肖均,新沙村的一位“70后”,高中畢業后外出打工多年,搞過搬運,當過保安,2003年返鄉尋求農業創業機會。一次和妻子逛菜市場時,肖均發現人們非常喜歡吃秋冬菜薹,當地俗稱“蕻兒”。頗有商業頭腦的他便決定栽種菜薹。2003年,他采用水稻和菜薹輪作模式試栽13.3公頃菜薹,結果喜獲豐收,年獲純收入4萬多元。通過5年不斷摸索,他已掌握了一套成熟的菜薹生產栽培技術,并擁有了固定的銷售客戶,于是從2008年開始便一直在擴大種植規模,到2021年種植面積達到了700公頃。
擴大規模后,他遇到了兩大問題:一是菜薹品種單一,種植面積大,菜薹上市時間比較集中,導致出售價格低;二是銷售渠道不暢通,基本上都是等著外地蔬菜老板上門收購,遇到市場不景氣時就會出現產品 “賣難”現象。思維敏捷的他覺得必須要有自己的技術團隊,并建立一條功能完善的現代化產業鏈。
于是自2016年以來,他把多年積累的資金不斷投入到現代化產業鏈建設中,如投入1200多萬元修建3個蔬菜冷鏈庫,耗資170萬元在廣州江南菜市場、深圳海吉星菜市場等開辦了檔口,籌備200多萬元修建了辦公用房,購買了120多萬元的農機設備(旋耕機、收割機、植保無人機等)。在完善硬件配套設施的同時,肖均也在產業技術及生產管理上不斷精進,把原來單季紅白菜薹改為早、中、晚熟多品種種植。近年來,在他的辛勤付出下,菜薹產業越做越大,效益越來越好,每667平方米年均純收入從剛開始的200元提高到現在的800元,近20年來共創效益4000萬元以上。
近幾年來,肖均發現當地農村旱地作物收入較低,年景不好時還存在虧本現象,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某天突發奇想:能不能在旱地種植水稻?闖勁十足的他,在沒有任何種植經驗的情況下,大膽選用常規稻品種黃華占,采用旱地與水田相結合的除草技術(“一封二殺三補”方式),其他種植技術則與水田種植相同,在2018年試種了0.7公頃旱稻,每667平方米產量達到400千克。2021年每667平方米產量在500千克左右。
連續幾年旱地種植水稻均獲得了比較理想的收成,讓他信心大增。2022年,他租用153.3公頃廢棄的柑橘園,挖樹翻耕后種植旱稻。采訪時,他的旱稻長勢良好,地里雜草除得很干凈,基本苗已長足。他非常自信地說:“如果抽穗期與灌漿期能風調雨順,后期病蟲害防治得當,今年每667平方米500千克產量應該是沒問題?!?/p>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眾鄉鄰?!敝赂缓蟮男ぞ?,多年來一直用不同方式回饋當地農民,如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繁忙季節每天聘請短期工800人左右(其中300人為貧困農民),農閑季節每天也聘請100人左右;將周邊鄉村農戶種植的菜薹高于市場價收購后銷往外地,解決了當地菜薹“賣難”的問題。
敢想敢干、不忘鄉鄰的肖均是當下新農人的一個縮影,他們在田園創業,在助力鄉村振興的路上實現了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