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突然失戀了。在隨后的兩周之內,就發生了嚴重的心臟病。像這樣因突然遭受情感打擊而引發心臟病的年輕人,在安貞醫院,每年大概要收治100例左右。這種“心碎綜合征”,醫學上也稱為應激性心臟損傷。
實際上,“心碎”引發的心臟病,在臨床上很多見。臨床專家劉梅顏曾參加過一個老年病人的金婚慶典,但在幾年之后,夫婦中的一位去世,另一位在隨后的48小時內也去世了。“后去世的老人是急性心衰。這也是心碎綜合征或者是應激心臟病中很重要的一種病例。”劉梅顏說,“一生氣一著急心里頭就難受,這種情況也要特別小心,可能已經發生了心理應激性心肌缺血。”
心理應激性心肌缺血,意味著部分心肌突然停止正常工作,導致心臟泵血不佳,此時血管還不存在堵塞的現象。“但對于這類心肌缺血不可放松警惕,因為它意味著在不遠的將來,可能會突然發生心肌梗死。”劉梅顏說,心肌梗死意味著心臟某個供血動脈發生堵塞,導致部分心肌細胞缺血缺氧甚至壞死。
精神壓力和負面情緒還可能帶來其他一系列心臟問題,比如突然的心房顫動、心率失常、心衰等。例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來臨后,劉梅顏及團隊也清楚地看到很多人焦慮和不安。具體表現在生物學的指標上,就是血壓來回地波動。
“過去一片降壓藥,現在一片半或者兩片都不管用,過去一片管心臟的藥,現在來來回回老是心疼。”這也是情緒壓力引發的心臟疾病。
為什么壓力和情緒會引發心臟問題?劉梅顏解釋說,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七情致病”的理論。書中提到,喜、怒、憂、思、悲、恐、驚7種情緒過于強烈或持續不斷,超過了人體的生理和心理適應能力,可能導致臟腑氣機紊亂、氣血運行失調,最終誘發疾病。
“當人長期處于不安定、煩躁的情緒狀態之下,他的內心便難以平靜。”劉梅顏解釋道,“例如有些老人家,每天待在家里容易東想西想。孩子下班回家前的十分鐘就在門口等著,稍晚一些回來,腦袋里就是各種各樣的雜亂畫面,心中所有的印象往往是扭曲的,這背后其實意味著神經內分泌的改變。”
根據近幾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病發病率持續增高,心血管病高居我國居民死因首位。大眾所熟知的心血管病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以及吸煙等生物學因素,然而心理因素對于心血管疾病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在重大事件發生期間和遭遇自然災害期間,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較高。2006年德國世界杯期間,德國的一個急診醫療團隊記錄了慕尼黑地區在德國世界杯期間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結果表明,在德國隊比賽當天,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是前幾年同時間段的2.66倍,事件最常發生的時間是在比賽開始后的2小時。
在當今的快節奏社會中,每個人需要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諸多壓力,難免會有負面情緒涌上心頭,我們千萬不能小看不良情緒對于身體健康的威脅。
“從影像學的角度來看,當人體處于靜息狀態,心臟的影像核磁顯示正常;一旦生氣發怒,心肌會出現廣泛的缺血,血運和室壁運動發生改變,我們稱為應急性的缺血。”劉梅顏介紹道,“它的破壞性在于,直接摧毀了神經和心臟之間的鏈接。”劉梅顏特別強調,避免精神壓力帶來應激性心臟損傷,最好是刻意地保持內心的平靜,從而保護自身的調節系統和神經轉運系統。穩定的好情緒、良好的生活態度是心血管病一支有效的“預防針”。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