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娟
(河南省洛陽市中醫院康復科,河南 洛陽 471000)
腦梗死偏癱表現為口眼歪斜、面部麻木、鼻唇溝變淺等,患側肢體活動能力受限,個人自理能力下降[1-2]。中醫認為,腦梗死偏癱發生發展與內傷積損、飲食不節所致脈絡阻滯、瘀毒互結和陰陽失衡相關,治療應疏經通絡[3]。循經取穴為基礎取穴方法,根據病變位置確定歸屬經脈,進而選擇對應穴位進行治療[4]。透刺法為一針多穴的針刺方法,刺入某處穴位后,將針尖刺向相鄰穴位,不穿透皮膚,有疏通經絡、調節陰陽之效[5]。本研究用循陰經取患側穴位透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偏癱效果較好,總結如下。
共80例,均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診治患者,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2~75歲,平均(61.32±2.18)歲;病程2~10周,平均(6.18±1.16)周;合并高血壓18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10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0~75歲,平均(61.12±2.44)歲;病程3~8周,平均(6.27±1.21)周;合并高血壓20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6例。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腦梗死偏癱[6];②年齡40歲及以上;③對研究所用方案可耐受;④認知狀態良好,主動配合治療。
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存在明顯異常;②其他疾病所致偏癱;③現行其他治療方案。
兩組均接受常規康復訓練。按照由被動到主動的原則活動大關節與小關節,每次訓練5組,每日訓練3次;在護理人員指導下變換體位,主要有健側臥位、平臥位和患側臥位,每日3次;待患者可自主變換體位后,進行坐位與站位訓練,每次訓練30min,三餐后1.5h各進行1次;患者可自行坐、立后,開始步行訓練,每次訓練時長為10-15min,每日3次;訓練時長和訓練強度可根據患者身體狀況和耐受力調整,治療周期共1個月。
觀察組聯合循陰經取患側穴位透刺。以太沖下穴位主穴,上肢癱瘓者,配穴內關、尺澤與魚際,下肢取穴三陰交和陽陵泉。針刺太沖下血時,毫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蘇食藥監械(準)字2012第2270864號]斜刺經涌泉直至腳心,內關提插并透外關,經平補平瀉法刺入尺澤、曲澤和少海;自合谷刺入魚際,直至后溪;經捻轉手法直透陽陵泉,到達陰陵泉,上透蠡溝,下透內踝,直透懸鐘。伴隨失語癥狀者,將1~1.5寸的毫針直刺入廉泉穴,不提插,也無需留針;面癱者經地倉透頰車,刺入聽會穴。隔日進行,共治療30d。
腦部血流動力學指標:對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動態阻力和外周阻力進行測量。
氧化應激指標:測定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所用檢測方法為化學發光法和黃嘌呤氧化酶法。
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依據NIHSS和肢體運動功能Fugel-Meyer(FMA)評定量表,NIHSS低至0分,高至42分,得分下降提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下降,FMA共計100分,由上肢(66分)和下肢(34分)組成,最終得分越高提示肢體功能恢復越好[8]。
用SPSS22.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7]判定治療效果。評分下降幅度不低于90%,肌力減退、腱反射減退等癥狀消失為治愈。評分下降幅度在46%~89%,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為顯效。評分下降幅度18%~45%,癥狀有所緩解為有效。評分下降幅度不到18%,癥狀無明顯變化或加重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腦部血流動力學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腦部血流動力學比較 (±s)

表2 兩組腦部血流動力學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平均血流速度(cm/s) 平均血流量(cm3/s) 動態阻力(kPa·s/m) 外周阻力(kPa·s/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9.42±2.75 13.78±3.12* 4.16±1.18 7.32±1.72* 49.18±3.65 42.45±6.32* 100.76±6.12 93.27±4.24*觀察組 40 9.56±2.54 18.12±3.48* 4.24±1.21 9.56±2.12* 48.32±4.12 36.48±5.72* 99.27±5.42 85.21±3.80*t 0.237 5.873 0.299 5.189 0.988 4.429 1.153 8.953 P 0.814 0.000 0.765 0.000 0.326 0.000 0.253 0.000
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同型半胱氨酸(mmol/L)超氧化物歧化酶(k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16.32±2.56 14.18±1.72#60.32±8.16 66.48±7.56#觀察組 40 15.78±2.84 12.16±1.44#60.54±8.42 71.44±6.21#t 0.893 5.695 0.119 3.206 P 0.374 0.000 0.906 0.002
兩組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評分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評分比較 (分,±s)

表4 兩組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神經功能缺損 肢體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17.18±2.12 12.45±1.64&35.24±4.16 50.32±5.60&觀察組 40 16.56±2.72 9.12±1.21&36.18±4.45 64.21±6.18&t 1.131 10.344 0.976 10.534 P 0.259 0.000 0.332 0.000
腦梗死發生發展受多種原因影響,可導致腦組織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產生神經功能受損和偏癱等癥狀,影響患者正常生活[9]。臨床多通過早期康復訓練重塑患者腦組織,旨在改善血液循環,提高肢體活動能力,但該方式對患者腦組織血流動力學改善作用不明顯,部分患者接受訓練后,仍有偏癱癥狀。腦梗死偏癱屬中醫“中風”范疇。腦脈受阻、氣血瘀滯、陰陽失衡而發病,治應以疏經通絡、調理臟腑為原則[10]。
循陰經患側穴位透刺以“臟為陰,腑為陽,筋骨為陰,皮為陽”為原則,針刺陰經,突出透穴,快速得氣,提高治療效果;以上病下治為原則針刺太沖下穴,針感循經傳遞至腦組織,可促進患肢活動,對機體組織修復有利,改善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作用明顯;此外,所選穴位位于四肢遠端,可使得氣機通暢,縮短肢體功能恢復時間。每刺一針,可穿透數處穴位,經絡敏感性提高,可疏經通絡、調節臟腑,也可起到通暢氣血、通神醒腦之效[11]。
循陰經患側穴位透刺可促進毛細血管擴張,使得血管通透性增加,對腦部血液循環有明顯的改善作用,也可改善腦組織氧供狀態,使得血管阻力和血管緊張度下降,加快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改善血流動力學作用明顯。
腦梗死發生后,可有自由基產生,同型半胱氨酸在氧化作用下可產生氧自由基和羥自由基,損傷蛋白質,誘導應激蛋白產生,是自由基重要來源之一;超氧化物歧化酶出現在機體氧化損傷狀態下,可氧化超氧陰離子,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明顯,可減少氧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傷程度[12]。針刺對同型半胱氨酸等氧自由基的釋放有抑制作用,可促進超氧化物歧化酶產生,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明顯,進而降低氧化應激損傷程度。
循陰經取患側穴位透刺法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偏癱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