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明 王良 姜遠強 李小強 鐘德明
(1.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400015;2.重慶市田家炳中學,400016;3.重慶市兩江新區新辰中學,401120;4.重慶市合川區合陽中學,401520;5.重慶市第十一中學校,404000)
普通高中體育選修教學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教學改革實驗。1982年,開始有學者發表相關文章;1987—1988年,廣州市4所高中進行了全面選項教學實驗,將增設選修內容發展為實行全面的選項教學;2000年前后,上海、重慶、江蘇、廣東等地多所高中學校都開展了體育選項教學的實驗,為新一輪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豐富的經驗;2003年,教育部制定并頒布了《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規定“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愛好加大運動技能學習的自主選擇性”,選項教學已經從學校自主探究發展到政府明確要求。隨后發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深入強調了選項教學的重要性及細致的實施方案。
1.重視學生體育與健康問題
我國2020年心理健康藍皮書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達24.6%,重度抑郁檢出率為7.4%”“學生的體質與健康出現好轉,但是問題依然嚴峻,青少年的近視、肥胖,大學生體質下滑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2.重視學校體育工作
為持續改善學生體質與健康,黨中央、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教育部印發《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等。
3.明確實施選項教學
《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規定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具選擇性,強調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在學校開設的若干運動項目中進行自主選擇,較為系統地學習1~3項運動項目,培養運動愛好和專長,養成體育鍛煉習慣。《意見》強調“強化學校體育教學訓練。逐步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
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對運動的喜愛,改善普通高中生的體質健康,幫助學生習得1~3項體育運動技能,全面推進普通高中實施“體育與健康選項教學”勢在必行。
實施選項教學相較于行政班教學,對場地、器材、師資及教師專業能力的要求更高,管理難度更大。現階段全面推進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實施選項教學仍然面臨較大的現實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
部分校領導熟悉學校體育有關文件和《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不多,對體育與健康實施選項教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認識不足,排課時難以做到體育與健康課優先集中安排。尤其是實施了新高考、文化課選課走班之后,進一步加大了排課的難度。
目前,全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普通高中,大多數學校班數多(100個左右)、班額大(55人左右),10個以上班級同時上體育課的情況較為常見,每個班的活動范圍只有一個籃球場大小,生均場地器材嚴重不足。
根據筆者針對部分省市的調查發現:普通高中的班級數與體育教師數之比大多在7:1以上,按行政班上課,每名教師的周課時大多在14~18節,實施選項教學后,為達到教學效果,教學班的學生人數一般在40人左右,如果不增加體育教師,每名體育教師的周課時就會再增加4~6節。
城鎮的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普遍優于遠郊區縣學校體育教師,遠郊區縣學校體育教師對《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領悟能力、教學設計、課堂組織能力、個人專業技能等還有待提升,區域間差距依然較大。
為全面推進普通高中學校實施體育與健康選項教學,2021年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開展了以高中體育賽課機制改革促進選項教學的研究,收效顯著。通過“方案解讀+賽課+問卷調查+培訓研討”四位一體的比賽促進選項教學的落實,其創新點主要有4個方面。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為賽課活動主辦單位,各區縣的教師進修學院(進修學校或教科所)為協辦單位,各參賽學校為承辦單位。比賽分為區縣初賽和市級決賽,每所學校都要參加區縣級的初賽,每個區縣選出最優的1所學校參加市級決賽,40個區縣、40所學校、40個賽場。由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抽取20位專家,組成4個評委小組,送評到區縣、到校、到生。
新賽制下,每個參賽的區縣教研院校及每所中學都是賽會的主體,切實提高了各單位管理干部、教研員、體育教師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賽前積極準備,營造氛圍,賽中積極展現方案和優質課,賽后利用微信公眾號等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宣傳賽課活動。既保障了賽會的質量,又促進了非體育教師、學生及家長對學校體育的價值、課程理念有更好的認識和了解,形成體育教育合力。
決賽階段,按區域分成主城、渝西、渝東南、渝東北4個賽區,按上一屆市級賽課成績確定8個種子隊區縣,8個種子隊區縣再通過抽簽分到4個賽區,每個片區參賽單位均為10個區縣。
按此分組,既充分考慮了區域差距現實,又避免了高水平區縣的集中,確保每個區縣都有取得一等獎的可能,又增加了每個區縣取得一等獎的難度。每所學校都是主場參賽,都有熟悉的場地、器材和學生,比賽更加公平公正,更便于展現教師的教學技能。
新機制下的比賽由“實施方案評比+學生問卷調查+選項教學賽課”3部分構成,評分為方案10分、問卷10分、上課100分。
1.方案評比,領導參與
由分管校長解讀方案和答辯,方案解讀8~10min,答辯10min。重點評價分管校長對學校體育價值的理解,對相關文件、《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學業考試要求、場地器材、師生情況等的熟悉程度,以及學校指導、檢查、評價選項教學的有效手段。
2.學生問卷,真實摸底
面向同一年級3個不同班級,每個班級隨機抽取男生、女生各3人,共計18人開展問卷調查。問卷包含8個單項選擇題,其中第1~2題是了解學生及班級學生對運動項目的興趣,共7個選項,選喜歡的項目得3分,選沒有喜歡的項目不得分;第3~8題是從上課內容、課堂結構(學、練、賽)、班級授課模式、體育器材、自我水平認知、課程核心素養培養等6個方面提問,分別給出5個維度的備選答案,賦予0~4分。調查問卷的目的是客觀評價學校是否實施選項教學及實施效果,同時為避免人為因素干擾,問題的指向有較強的隱蔽性。
3.賽課評比,教學展示
通過賽課,展現各所學校日常選項教學的真實場景。各校參賽的3節課必須是同一年級開展的不同選項教學內容,3節課同時上,要求教學場地不得大于2個籃球場,上課學生數量按實際選項教學人數確定(原則上30~50人)。課堂評價嚴格按照《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和《重慶市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賽課評價標準》進行,重點關注課程核心素養達成效果。具體包含教學內容是否符合教育性、實踐性、技術性、綜合性和可行性等原則;課堂教學目標是否清晰、明確、可操作、可檢測,是否密切結合教材和教學場景,符合學生發展實際;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理,教學過程是否層次清晰明確,體現“學會、勤練、常賽”;教學方法與手段是否具有多元性、創新性和實效性;教學安全措施是否到位,運動負荷是否適宜(運動密度在75%以上,練習密度在50%以上,運動強度在140~160次/min)。
新機制下的比賽活動集賽、研、訓一體。每個參賽學校完成方案解讀與答辯以后,評委都會根據學校的課程實施方案結合該校的規模、師資結構、場地器材等提出改進方法和意見,與學校領導及體育教師交流,以此促進參賽學校的選項教學工作以后做得更好。每節課結束時,評委立即進行點評,與授課教師、指導教師、觀摩教師廣泛開展交流研討活動,促進教師成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新的賽課機制引領全市與普通高中體育教學相關的各區縣教研主管領導、教研員,300余名校長、分管副校長及3000余名高中體育教師積極參與其中,選項教學在多方面取得新成效。
新一輪的賽課活動,促進了全市普通高中校長、分管體育工作的副校長、體育教師深入學習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及相關學校體育工作的文件要求。在初賽和市級比賽的活動過程中,全市300余所學校的校長和分管副校長都積極參與其中。從他們的答辯與發言來看,90%以上的校級干部對《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健康第一”等理念和在學校體育工作中落實“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重要意義領會較好;89%以上的校級干部對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工作是實現“健康中國”“偉大民族復興”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有較好的理解;86%的校級干部表示“肩負的責任重大,需要高度重視體育教育教學改革和質量提升”。截至2021年12月,重慶市普通高中每周開設3節體育課的學校占比為58%,至2022年2月賽課活動后,此類學校占比超過85%,數據優于賽課活動開展前。
新一輪的賽課活動,促進了全市普通高中的體育教師再次深入學習《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核心素養、課程目標、課程結果、課程內容等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課堂教學質量顯著提升。能夠明確教學計劃的制訂、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首先是要遵循《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體育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師占比95%以上;明確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掌握1~3項運動技能和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關鍵期的教師占比80%以上;認可實施“選項教學”就是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提高學生對運動喜愛的重要策略的教師占比92%以上;認為今后自己需要加強專項技能和教學能力提升的教師占比約為85%,這些數據均優于賽課活動前。
各所學校的方案目標明確,機制健全,方法恰當,實施路徑清晰,選項各有特色,其中開展選項教學時間最長的有8年,最短的為2年。較為一致的主要經驗有:以4~6個班為整體,行政班與選項走班上課相結合;排課過程中優先固定體育課時間;每個年級每學期至少開設5個選項供學生選擇;每名體育教師承擔2~3項運動項目的教學;經常邀請教研員到校指導等。
從全局來看,重慶市300余所普通高中實施選項教學的學校占比85%,開展選項教學,組織科學、系統性強、成效較好的學校占比67%。學校普遍反映,開展選項教學后,體育教師更有歸屬感和成就感,清晰知道每節課上什么內容,如何優化課堂教學;學生對體育課的認可度更高,對運動項目的興趣更大,體質健康明顯好轉,體育社團、課后鍛煉參與人數不斷攀升。
120節市級課在體育教研員或者體育教研組長的帶領下,由4~5名體育教師組成備課小組,集體備課、磨課、研課等。
1.教學內容豐富
教學內容涉及球類、田徑、體操、武術及民族民間、新興體育運動項目5大類,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興趣和需求。
2.教學理念凸顯
80%的課聚焦核心素養,促進學科融合,讓學生在學、練、賽、評中體驗嘗試,合作探究,鞏固提升;75%的課設計新穎,巧妙融入體育文化;83%的課教學目標清晰,可操作、可檢測;86%的課過程層次清晰;88%的課教學方法與手段具有多元性、創新性和實效性;78%的課評價過程注重能力培養和規則意識的建立,強調團隊合作,重視健康行為的養成和體育品德的培養;90%的課滿足心率等強度密度要求。
3.教學成果涌現
賽課活動涌現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情懷,專業能力強,懂得演繹教育藝術的高水平體育教師。能夠較好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師占比95%,能夠熟練駕馭課堂的教師占比85%,已經形成良好教學風格的教師占比60%以上。
參與市級比賽的40所中學普遍開展選項教學工作扎實,體育課堂深受學生喜愛,學生體育技能明顯提高,大多數學生能夠參與班級以上的體育比賽。
1.選項設置內容豐富多彩
各所學校在選項設置時充分考慮教師專業水平、場地器材數量、學校傳統優勢項目等條件,較好滿足學生的需求。提供20個選項以上的學校占比30%,15個選項以上的占比55%,10個選項以上的占比80%,5個選項以上的占比100%。
2.學生運動習慣良性發展
從720份問卷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自己的運動能力充滿自信。100%的學生都有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80%以上的學生經常參加體育比賽,70%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競技水平可以參加班級以上水平的比賽,85%的學生明確了解體育與健康的核心素養。
3.學生運動技能明顯提升
從問卷結果及所有參賽課堂統計來看,學生的體育技能掌握較好。能夠參與校級以上比賽的學生占比30%以上,能夠參加班級以上比賽的學生占比70%以上,能夠參加課堂比賽的學生占比90%以上,100%的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選項的基本技能。
從本次重慶市賽課決賽階段的情況來看,參賽學校與教師貫徹《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實施選項教學落實到位較好,整體水平較高。重慶市屬于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縱觀全市40個區縣,300余所普通高中,都不同程度地實施了選項教學。但依然存在主城、都市圈、遠郊兩翼區縣發展不均衡,場地器材缺乏,師資缺編,領導、教師觀念跟不上,個別教師專業能力不足等情況,這與全國的整體情況基本一致。為推進重慶市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選項教學工作更好地實施,更全面、更協調、更均衡地發展,在堅持運用新賽課機制的基礎上,還需要多措并舉,協調推進。
做好《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全員培訓,尤其是面向區縣教研員及高中體育體藝處主任、教育組長的培訓,使他們成為學校體育方面的“專家”,增強輻射力度,縮小地域及學校間的差距,助推均衡發展。
通過賽課、基本功大賽、論文大賽、課題比賽等比賽引領和促進教師成長。
抓好全國教育重大課題改革,發揮重慶普通高中體育課程改革基地及重慶體育課程改革基地校的帶動輻射作用,讓更多體育教師參與其中,以科研促教研。通過研究助推學、練、賽、評、考一體化,尤其是選項教學與學業水平考試的統一落實,逐步提升學業水平考試難度,以考促練。
“健康第一”“選項教學”“學會、勤練、常賽”等學校體育理念還需廣泛宣傳,提升社會、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更為廣泛的人群認知,形成更為強大的學校體育合力。
總之,在普通高中實施選項教學有利于滿足學生的運動興趣,提升學生的運動意愿,從而改善體質,提升技能。重慶市賽課新機制的推廣帶動了全員參與,助推了全市普通高中選項教學工作,全市及至全國的體育教師應在新機制、新機遇與新形勢感召之下,積極行動,繼續加強研究,共同推進普通高中選項教學工作落實,助推“健康中國”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