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邵陽學院
隨著當前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高等院校的教學也要與時俱進,開展更高效的美術教學是目前高等院校在學科教育過程中必須重視的問題。在高等院校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學最大的難題在于培養學生形成比較全面的審美觀念,這種審美觀念的形成有賴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引導。學校在美術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發展學生對于美的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要引導和教育學生樹立積極的、健康的審美理想,掌握正確的審美標準,在共性審美和個性審美中尋找平衡點,使學生能準確地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審美觀念的形成也與學生理解美術過程中的教學細節有關。在傳統的高等院校美術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主要重視學生在美術技能方面的知識教學,但是往往沒有重視學生的審美觀念形成。在這種教學模式影響下,學生參與美術創作及設計的過程中,也無法形成具備自己風格和思想的美術作品。審美觀念不僅與學生的美術知識與技能相關,也與學生的美術意識有密切的聯系,在美術專業知識技能的提升過程中,教師不能忽視學生審美觀念的形成,要讓學生發現美與體驗美,幫助學生形成審美綜合素養,這也是當前高等院校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發展目標。
教師在幫助學生形成對美的欣賞、創造能力的過程中,應對學生審美意識的正確形成進行引導和幫助,這也是大多數高等院校美術教師必須關注的重點和難點。在高等院校的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形成比較科學的教學體系,才能讓學生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更高的審美情趣,且具備更有豐富內涵的美術創作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充分運用好美術教學本身應有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在日常的生活或各種實踐活動中發現美。畫展作為一種藝術文化形式,常常觀看和學習會在無形中提升個人的審美情趣和對美的鑒賞能力,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個人的審美意識,從而間接影響學生審美導向的發展,定期組織觀看高質量繪畫展覽或者設計展,進行系統講解及分析,并且激發他們的興趣,在這種審美意趣的基礎上,形成審美的創造力。教師幫助學生形成審美心靈體驗的過程中,應該轉變原有教學觀念,以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為核心。高等院校美術教學課程在幫助學生逐漸形成美術專業技巧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審美的體會和理解能力,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審美創造力。
隨著當前時代與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逐漸發生轉變,特別是審美的需求逐漸多元化,新時期社會條件下,高等院校的美術教育在推動審美培養過程中也遇到了更多挑戰。高等院校的教師要充分扮演好美術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并且把審美教育融入到高等院校的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這樣才能夠為高等院校學生逐漸培養審美觀念等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以更好的條件和手段去幫助新時期的學生真正認識審美價值,并在教學過程中持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現代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懂得美術創作及設計的基本技巧和能力,更是讓學生能夠伴隨著時代的進步掌握審美觀念和審美創造能力。審美導向的教育必須強調有效性,且能夠運用到繪畫或者設計當中去,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掌握審美思維、美學等人文方面的知識,這也意味著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所傳授的不僅是美術專業技巧或能力,而且還應該包括學生對于美術方面的鑒賞。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關注的應該是學生基于現實生活的體驗,以及對基本事物的認知與審美,這是高等院校美術教學過程中的重中之重。藝術審美本身就是一種實踐體驗,學生必須要親臨藝術現場感受及學習,對具有審美典范性的藝術作品進行審美感知,從而建立起基于感性審美經驗之上的理性審美判斷標準,從實踐體驗中發展出高水平的藝術鑒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讓學生在自然生活與社會生活中體驗美、認知美,都需要有一定的教學技巧,系統的美術審美體驗實踐是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的有效途徑,讓學生掌握認知美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需要學生欣賞水平的不斷提升,并且具備對美的感悟能力。
教學過程中之所以要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是因為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知識,才能夠逐漸形成具有個人風格的美術和設計的創作能力,這對于學生個性化發展有著積極作用。因為只有學生具有基礎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才能夠在體會和認知美的過程中,形成其獨特的視覺形象感受能力與表現能力,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可融入審美過程里面所體驗的視覺符號,通過強調和引導學生對于美的主體能動性探索,教師提供豐富經典的審美導向資源,創造美好環境與情景,培養學生審美導向思維與鑒賞能力,從而讓被動審美轉換并主動體驗到藝術的美感,進一步豐富自身所創作的各種作品內涵,突顯作品里面的主題,創作出具有獨特審美意蘊的作品。
審美教學實際上是讓學生審美能力得以提升,與學生的綜合素質密切相關。因為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學可以關注到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這對于學生的認知能力與鑒賞能力的提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對于學生的藝術情操培養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學生通過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學后具備藝術氣質,能夠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選擇與價值判斷。審美氣質和審美價值取向對學生的美術素養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并不一定僅僅體現在美術或設計的技能上,而且也與學生的價值觀念與世界觀的形成密切聯系在一起,對學生而言既是為其美術能力不斷提升奠定基礎,同時也對學生形成自我的藝術追求與藝術風格是一種支持。
美的事物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同時通過藝術創作又可以表現出不一樣的藝術美,這些都是美術教學過程中必須關注的審美要素。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形成對美的認知和理解,這種認知和理解將通過積累逐步形成學生的審美觀念與審美風格。
首先,加強學生認識自然美的引導與培養。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對象和美術風格都是通過自然景物的影響而產生,例如山川草木或花鳥魚蟲,這些自然界的常見事物往往有其獨特又自然的面貌,在人類的審美世界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首先就是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對自然美的了解與認知。自然美是最為原始和淳樸的,其本身就帶有自然獨特的痕跡,這些具有自然特征的事物在現實生活中有著極為濃郁的藝術資源特征,自然美即是在藝術創作中對于自然景物進行抽象與藝術表現的過程。教師在幫助高等院校學生充分了解自然美特征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形成正確審美的基礎,特別是引導學生清晰自然景物或事物本身所帶有的美與丑的審美邊界,強化學生對于自然美的正確辨析與了解,在學生運用審美直覺和相關美學理論觀察自然景物的過程中,能夠更直接地發現自然美的特征,并逐步形成正確的自然審美觀念。
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在審美觀念形成的過程中正確認識社會的美。社會其本身是美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特別是人類社會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人造景觀或事物,其本質上也帶有美學要素,并且運用人類特有的審美天賦,創造出具有美學特征與元素的美學現象。比如古羅馬或古希臘的建筑物,中國的長城或者是埃及金字塔等,這些都是舉世聞名的建筑奇觀或建筑元素。這些元素并非由自然產生,而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美學元素,其與自然美之間有一定的差別,往往都帶有一定的社會功能,比如祭祀或者軍事防御等功能,但經歷了時間考驗之后,其逐漸展現出獨特的藝術特征。社會美與自然美有所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去辨析二者的差異,并且汲取其中的元素,融會貫通地運用到其美術創作的過程之中。
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認知藝術的美。在學生審美觀念的構筑過程中,對于藝術的審美和感知是極為重要的,優秀的美術作品包含著打破時間或空間邊界的美術特征,不管是這些作品使用何種材質或者何種主題,其表達的思想與情感內涵都十分豐富,每一個構成其美術作品的材質或者造型、色彩等都有著極為豐富的意蘊,寄托著創作者豐富而多元的審美思想。這些藝術作品中所寄托的思想和情感更加真切,也包含創作者所在的時代精神,能夠引起觀看這些藝術作品受眾的共鳴,這些就是藝術之美思想性的體現。
藝術美不同于其他美的事物,其主要是通過視覺的方式來表達其思想與情感內涵。繪畫本身就是一門具有視覺性特征的藝術,優秀的繪畫作品本身的視覺效果就非常好,畫面上也具有強烈的情感和視覺沖擊力。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造型和色彩是構成繪畫作品最主要的視覺效果元素,造型與色彩往往會提升作品的審美價值,對于其造型與色彩的評價構成了審美的主要評判標準。在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審美視覺性,對于藝術品的美學意蘊要懂得從造型和色彩等方面進行思考和分辨,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視覺審美能力,為其高雅審美情趣的形成奠定扎實基礎。
首先,教師要強化高等院校美術專業學生的基本功教學,為學生形成綜合性審美能力夯實基礎。在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美術專業基本理論的形成,特別是學生在形成繪畫等基礎性藝術技能的過程中,需要有比較扎實的美術專業技能與知識,這樣才能為其逐漸形成科學并全面的審美能力奠定基礎。對于學生而言,要深入地體驗和認知美的事物需要有比較扎實的美的基本功,只有具有美術創作的基本功,才能夠充分認知和掌握審美能力,這是其審美情趣培養的關鍵,也是其創作感染力與表現張力形成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師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進行教學,通過讓學生逐漸了解各種美術創作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能夠有相對應的能力。對于學生而言,掌握特定美術創作技能與知識固然重要,但如果教師沒有抓住這個關鍵時機,沒有對學生審美能力進行引導,大多數的學生在美術鑒賞能力的提升上還存在不足,學生也很難用敏銳的視角去發現存在的問題和挖掘身邊的美,這也意味著在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機結合其美術創作的專業能力和相關的審美能力,不能只重視美術技巧,輕視審美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多個方面入手,共同著眼于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其次,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充分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和理解能力。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學在幫助學生形成審美能力的過程中,主要依托美術鑒賞課程教學,這種教學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并且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讓學生能夠在美術知識不斷增加的同時,逐漸形成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美術欣賞教學的開展對于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導向思維培養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中外歷代的美術作品講述了各個歷史時期及朝代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及審美情趣,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了解中外美術史,以及各個時代的不同藝術流派,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分析能力及藝術作品鑒賞能力。如印象派是西方美術史上劃時代的流派,其繪畫風格對于現今的美術色彩教學還有著深遠影響。印象派畫家提倡走出室內,深入自然環境中進行創作,以瞬間的印象作為創作源泉,不一樣的時間、天氣和季節,即便是同樣的物象也會呈現出不一樣的色調,印象派對光線和色彩的揣摩體現到作品之中,可以說達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極致;立體派是富有創新理念的藝術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種幾何形體的美,追求形式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感,摒棄了傳統的從一個視點觀察事物和表現事物的方法,用平面的、兩度空間的畫面替代傳統的三度空間畫面。立體主義畫家把不同視點所觀察和理解的形體依靠理性、觀念和思維置于一個畫面中,從而表現出一種時間的持續性。這種美術欣賞教學著眼于學生視野的拓展,但是并不能夠僅僅局限于此,更應該注重學生審美情操的提升,特別是把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作為美術鑒賞的關鍵。教師在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其組織形式與引導形式極為關鍵,教師幫助學生參與到美術鑒賞的過程中,應該更多地讓學生參與美術的相關展覽或者展會活動,讓學生能夠深入體會優秀美術作品中的獨特藝術魅力,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讓學生掌握審美的方法,包括提升學生的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讓學生能夠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或者討論,在培養學生形成審美能力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形成自身的創作風格,并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比如在美術鑒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鑒賞作品時對作品進行構思立意或者色彩等方面的分析,通過自我分析和講解等方式,使學生提高對比和欣賞的能力。
再次,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學中,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使學生形成審美能力。在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學過程中,繪畫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審美能力。在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的繪畫基礎比較薄弱,同時也沒有比較充足的審美能力,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緒也有一定的差異性。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一定要營造比較輕松的氛圍,讓學生能夠按照自身的審美習慣或者審美理念等,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自由表達的創作方式,能夠在美術實踐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并且運用畫筆形成獨特的繪畫風格,創作出具有鮮明審美特征的作品。
最后,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學還應該通過創設良好的情景和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感知能力得到提升。在當前日新月異的科技背景下,讓學生沉浸下來參與到審美活動中會比較困難,但是如果能夠以信息化的方式構設出良好的美術教學情境,對學生充分運用這種場景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有積極作用。在這種思路的引導下,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信息化手段,了解各個美術作品包含的內涵,尤其是著重探索創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此外,還可以讓學生通過互動的方式去了解各種作品的審美意蘊,鼓勵學生在體會美術作品的過程中,主動運用信息化這種途徑,這樣也可以讓學生和教師在互動的過程中共同提升審美能力。
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學對于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具有系統性作用,但是教學過程中會遇到非常多復雜的問題,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又離不開教師持之以恒的教學。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學一定要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通過美術鑒賞和鼓勵學生進行美術創作的方式來提升其審美能力,打破傳統單一化的美術教學,讓學生能夠在各種生活條件下體驗自然美和藝術美,并在這些美的認知過程中創造出更多美的藝術。因此,審美能力的教學離不開對美的認知和美的運用,這種教學方面的實踐與認知互動也需要學生與教師共同探索出新的路徑,特別是在當前時代下,要運用好正確的審美教學引導方式,鼓勵學生在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拓展自身的審美視野,這樣才能夠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潮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審美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