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瑛 廖土軍
教育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基二〔2014〕4號》中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新理念,明確了學生應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體現了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浙江省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任務,于2021年提出了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四轉型要求之一——教法學法問題化。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體育課堂需要堅持問題導向,以問題引領學習活動,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與使用,使課堂呈現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去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去分享問題,激勵學生探究學習去解決問題,為核心素養的培育奠定基礎。
縱觀傳統體育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主動性缺乏,參與度低,學習興趣得不到有效激發,通過剖析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在現實體育教學中,許多教師為了提問而提問,沒有真正發揮出問題驅動的意義與作用。在課程教學改革的進程中,隨著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課堂提問將重新回到現代教學的核心。
現實課堂中存在著教師提問單一,問題呈現孤立的單個狀態,缺乏一定的關聯性和遞進性,難以幫助學生構建結構化的知識技能體系。
傳統的體育課堂注重單一技術教學,有些問題的提出直奔目標或是靠學生記憶來提問,問題缺少有意義的設計與思維含量,難以引發或啟發學生深入思考。

圖1 問題的種類與意義

圖2 構建問題四策略

表1 《體能基礎知識》問題導讀學習單

圖3 基本問題的思路與目的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鼓舞者,依據單元核心任務和關鍵問題來設計課堂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把新舊知識或跨學科知識建構關聯。在《讓教師學會提問》一書中將問題分為基本問題、引導性問題、導向性問題以及啟發性問題,問題種類及意義見圖1。后三個提問方式可以為基本問題的打開奠定基礎,基本問題恰恰又是打開理解之門的關鍵,是培育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為核心素養服務。
為充分發揮出問題課堂所帶來的作用與意義,筆者構建了課堂問題四策略(圖2),通過問題導讀學習單中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再通過課堂問題鏈的設計與使用來激發學生探究問題,最后以比賽或游戲情境中生成問題和對反饋單中問題的總結、鞏固和運用來共同解決問題,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下的體育課堂表現為“學會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設計學習單中的問題引導學生自我發現問題,使課堂更具指向性。表1是筆者設計的體能單元課前問題導讀學習單。
分析問題設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圖3中,第一個問題的提出是根據項目問題來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我分析出薄弱項目,教師再從體能問題開始著手設計提出,從而進一步發現自身體能弱點,接著結合生活例子,從有哪些部位不適?有什么表現?怎么解決?到能為自己制訂鍛煉計劃嗎?問題一步步深入提出,以挖掘出更多的問題,使課堂更具指向性。
1.設計課堂問題鏈,測評問題設計效果
筆者主要根據目標和關鍵問題在導入、課中、課尾各設一個問題來激發學生對動作方法、原理和評價標準的思考。表2是第一次課與修正后的問題設計。
2.實踐課堂問題,反思修正問題
第一次課設計的問題鏈如圖4所示,以關鍵問題為出發點,設計了一個導入問題“什么樣的俯臥撐動作方

《發展上肢力量技術方法—多種形式俯臥撐》問題設計單(第一次課)小組 組名導入問題 什么樣的俯臥撐動作方法是正確的?課中問題 以下練習方法主要鍛煉哪個部位力量和肌肉群?課尾問題 同學們,能給大家分享一下你今天的收獲嗎?《發展上肢力量技術方法—多種形式俯臥撐》問題設計單(修正課)小組 組名導入問題 原地體驗5個回答:什么樣的俯臥撐動作方法是正確的?課中問題 除了以下練習方法外還能以小組探究出其他練習方法嗎?并闡明部位與肌肉群。課尾問題 你能歸納出至少2條推類動作的原理嗎?

圖4 第一次課的問題鏈與成效

圖5 修正后的問題鏈與成效
表2 問題設計在兩節課中的對比法是正確的”,這屬于引導性問題,當拋出問題時,學生馬上問“老師,可以示范一個嗎?”于是,意識到此問題提得太抽象化,后面是邊示范邊完成回答,出現了學生舉手6人,回答6人,2人在旁玩耍扣分的課堂畫面。第二個設計的課中問題屬于導向性問題,學生有交流互動,但氣氛不夠活躍。最后學生舉手5人,回答問題4人,20人表現優秀。在課尾拋出基本問題:“孩子們,能給大家分享一下你今天的收獲嗎?”課堂上學生大聲交流:“老師,我今天終于知道了肱二頭肌、三角肌在哪里了。”“老師,我學會了判斷俯臥撐的標準動作了。”最終舉手3人,回答5人。
修正后的問題鏈如圖5所示,修正后的導入問題只在前面加了“原地體驗5個”6個字,運用“任務+提問”模式,課堂立馬呈現出了不一樣的畫面:組員馬上就“活”起來了,并且邊做邊交流,進行自我嘗試—觀察同伴—評價,甚至搶著回答問題,舉手12人,回答8人。課中問題修正為“除以上練習方法外還能以小組探究出其他練習方法嗎”,這屬于基本問題,問題拋出后,小組練習積極,討論積極,尤其是在探尋其他練習方法時,示范—觀察—指導,并蹦跳著喊:“老師,我來。”最后舉手10人,回答3小組,18人加分,只有4人無加分。反思上節課尾問題,問題提得簡單并不夠深入,限制了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在現實體育教學中,許多教師只關注“教什么”,而忽視了“為什么教”“如何教”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與技能,更要讓學生明白動作背后的原理以及其他相關聯知識。于是,將課尾問題修正為:邊放松拉伸邊小組進行討論,至少歸納出兩條推類動作的原理。課堂上組員邊拉伸邊討論,場面積極又和諧。小組依然搶著回答:“老師,要配合呼吸。”教師借機馬上追問道:“為什么?”學生回答:“可以鍛煉心臟和肺。”“做動作可以慢速、快速完成。”繼續追問:“為什么?”學生答:“慢速可以練肌肉耐力以及關節的穩定性、平衡性,快速可以練爆發力。”最后舉手6人,2組12人加分。通過前后對比,課堂參與度明顯提升,思維也在向深度延伸。

圖6 小組學習評價表

圖7 課后問題反饋單
3.關注課堂,即興生成“問題鏈”
教師要提升臨場應變、抓住時機對即興“問題鏈”生成的能力。例如:課堂中,在小組巡回指導時,學生在完成了一組一分鐘平板支撐后,筆者問:“在練的過程中有困難嗎?”聲音一落,一名學生立即問道:“老師,我手臂和腰會發抖,為什么呀?怎樣才能不發抖?”于是,筆者馬上表揚此同學:“這個問題好,我們一起來探討下這個問題。”“發抖原因主要有兩種情況:力量薄弱或過量。”教師又借機問道:“那你屬于哪種情況?”“針對力量薄弱,你還能有其他更好的練習方法嗎?”通過不斷深入提出問題,不僅能讓學生了解該練習法的內在原理和功能,而且能激發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保持對體育課的高度專注和深入的思考。
比賽或游戲是課堂的高潮部分,是檢驗學生運用所學在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目標達成情況。通過問題放入評價表中讓小組進行探討、總結,最后呈現出答案,那樣更具直觀性和指向性(圖6)。
如圖7通過在反饋單中設計問題,不僅是對知識的鞏固,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以思維導圖形式來呈現問題的回答,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通過對思維導圖的思考與羅列,學生會加深理解。
“問題驅動”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課堂控制能力和指導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認真備課應對,問題設計的質量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備課時,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關鍵問題,全面了解教材和學生細節,設計恰當、準確的課堂提問。
2.合理設置層次,在設計問題時,應以從簡單到困難的漸進方式呈現給學生。學生在各個層次都有深度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3.面向全體教學,關注個體差異。確保每個學生受益,實現全面教育的目標。有時相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課堂,設計問題也不同。提問時應該面向整體,關注學生的差異,讓學生能夠積極支持課堂。
4.抓住機遇講解,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生成,借機拋出問題。由于學生素養的差異性,不同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同。所以,需要根據班情、學情設計與運用問題,提高教學效果,也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