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勝龍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教育部時任部長陳寶生在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要抓好體育、美育文件的落實。”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可見,1992年到2021年,國家和各省市層面出臺主要政策文件80多份,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學生體質健康和學校體育工作內容。但時至今日,學校體育依舊是學校教育中較為明顯的短板。
從1985年開始,每隔5年,教育部聯合其他部門會進行一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結果多次顯示學生在近視、肥胖等指標上處于上升趨勢,學生體質健康現狀不容樂觀。2020年12月,江蘇省教育廳公布了2019年江蘇省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報告,數據顯示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平均身高、肺活量等數據有所增加,但體質健康還存在一定問題,超重率、肥胖率和近視率處于上升趨勢。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習得運動技能的關鍵環節。學校體育如何在“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的雙重戰略背景下彰顯自身價值,履行獨特的歷史使命,在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工程中發揮積極作用,是目前亟需思考的重要問題。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應試教育和“唯分數論”的教育大背景下,存在對學校體育工作意義和內涵認識不到位的問題,這是造成目前“重智育,輕體育;重營養,輕鍛煉;重技能,輕體能”的根本原因。且在部分學校中存在著體育活動“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情況。導致此現狀的主要因素,一是學校領導不重視,有著重智輕體的心理。特別是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因為有中考和高考兩根教育“指揮棒”,為了保證升學率,在初三和高三階段,體育課幾乎“銷聲匿跡”,文化課取而代之。二是體育教師自身素質不過硬。針對新時代學生的體育運動需求,體育教師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部分教師依舊存在著“一個哨子兩個球,學生快樂我自由”的錯誤想法,體育課長期處于“放羊”模式,運動強度與教學模式難以達到現階段的要求。三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部分家長依舊認為參加體育鍛煉是浪費學習時間,消耗了較多的精力,導致在學習上的勁頭不足,特別是在部分運動項目的長期訓練上,家長的不支持和不配合是打擊學生運動興趣和運動信心的主要因素。
學校體育作為一種教育活動,不僅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運動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興趣,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才能實現人之為人的價值。但是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卻是學校體育的缺位,其作為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與提升體質健康的的重要媒介,卻常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被邊緣化。
學習壓力在一定程度或范圍內可以激發青少年的學習動力,保持高效的學習效率,從而獲得最佳的教育效益。但是過度的學習壓力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青少年時期本應是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黃金階段,但是在現有的應試教育大環境下,青少年面臨著小升初、中高考等各種各類的考試,學習壓力的倍增讓很多青少年失去了參加體育鍛煉的機會,也讓他們的體質健康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我國目前實行九年義務制教育,青少年每天在校時間約為9小時,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坐在教室內上課,長時間的久坐少動增加了青少年患肥胖、近視等健康問題的幾率。學校體育工作的有序開展對體育鍛煉氛圍的營造至關重要。學校可能會因為體育活動占用學生太多的學習和休息時間,甚至為了升學率或基于學生安全考慮,部分學校取消了運動會和各類體育社團比賽,學校內幾乎沒有體育鍛煉氛圍,也就讓學生喪失了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基于升學壓力,青少年放學后還有課外文化輔導班等,回家還要完成各項作業,睡眠時間達不到建議標準,致使很多學生失去了參加體育活動的機會,感受體育運動氛圍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
學校應該建立健全學生體質健康評價機制,提高學生體質健康在綜合評價中的權重。正確評價學校教育質量,把增強學生體質健康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2020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發布《落實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健康江蘇建設實施方案》,文件中明確指出,全面實施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報告書和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等級證書制度,除免修學生外,未達體質健康合格標準的不得發放畢業證書。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考核地位,將其納入到學校辦學成果與效益的綜合性考核中。學校要優化與完善學生的體質健康評價,在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中提高體質健康的重要性,如體質健康等級達不到良好或優秀,則無法參加相關的評優評先,激勵學生與家長重視體質健康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校體育的地位,彰顯學校體育的特殊價值。
學校應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抓手,組織單項或綜合性體質健康測試競賽,給學生多次挑戰自己和全校最佳成績的機會,激發全體學生的鍛煉積極性,同時對各單項或綜合分數最高的學生進行嘉獎,正面引導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將學生的參與度、進步幅度等納入到學生的評優評先中,鼓勵學生敢于挑戰自我,促進體質健康全面發展。
學校體育課是學生獲得運動效益和培養體育興趣的最佳路徑,也是學生增強體質、提高運動能力的第一路徑,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加大對學校體育的保障力度,切實提高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完善相關的體育設備設施,營造良好的學校體育鍛煉氛圍。全面深化學校體育工作的改革,開足開齊上好體育課程,廣泛開展校園普及性體育運動與各項聯賽。進一步完善學生體質健康管理評價考核體系,要把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納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綜合性評價考核體系當中來。同時要對學校體育發展質量進行督導與反饋,包括體育課、體育活動的開展,學生體質健康的抽測與監測情況等,建立督導與反饋機制。
2021年5月,教育部發文指出,要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中小學校要聚焦“教會、勤練、常賽”,逐步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學校體育教學模式,讓每位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以“教會、勤練、常賽”為工作核心和理念,將每節體育課的教學內容落實,學生的練習時間夯實,比賽的方案設計詳實,多管齊下、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全面發展。體育課程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實踐性,學生“動起來、跑起來、跳起來”,體質健康才會“好起來、強起來”。建立一系列制度化保障,規范和推進了學校體育工作,根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相關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機制,加強對體育傷害事故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在國家層面和教育主管部門相關政策的引領下,應該將學校體育作為學校發展的突破口,深入推進體育特色學校建設,提升學校整體教學質量與領導力,建設體育特色課程群。體育特色學校建設是豐富學校文化內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舉措。其不僅可以最大化地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各項體育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可以深度挖掘學校發展中的深度潛力,提升學校的知名度。結合學校實際情況與師生的興趣導向,創建與打造屬于本校的體育特色項目,深化改革現有體育課程體系,著力抓好學校特色項目建設,突顯體育精神文化,不僅可以極大地激發學校的體育鍛煉氛圍,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還可以提升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學校整體的頂層設計要有創新與活力,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將學生的體質健康和學校體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堅持“五育”并舉,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體質健康促進工程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
基于體育特色項目與學校建設的影響,不僅要把項目落實在體育課堂中,還要在大課間、陽光體育和課外體育活動中進行凸顯,以此為抓手,組織進行相關的班級聯賽、校級錦標賽等,將“教會、勤練、常賽”落實在一線,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得到有效的鍛煉,為增進學生的體質健康提供切實的保障機制。
在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過程中,學校、家庭和社區三方面的教育效力缺一不可,整合三方的中堅力量,讓更多的社會資源、更多的體育項目走進校園,為培養優質體育后備人才,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共同開發聯動的體育發展路徑。三方有效的協調配合,能夠加速促進新時代的體育教育價值觀念的改變,進一步增強家長和社區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支持與鼓勵力度,提升體育運動的正面影響。利用學校公眾號、家長會等渠道,積極宣傳體育活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解讀相關國家層面與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文件,與家庭形成體育教育的合力,加速健康促進工程的建設。
體教融合是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破冰”之舉,學校的體育社團可以在體育教師的基礎上,引入社會上的專業體育培訓機構,豐富學生的社團內容,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其他運動項目,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有效開發學校體育資源。學校要加強與當地社區的有效聯系,強化社區對學校體育的支持與幫助,凸顯學校對體育工作的重視,擴大學校的影響力。三方合力謀發展,“勁往一處使”,才能為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為體質健康促進工程助力,為學校體育工作高質量發展加速。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導下,我國的教育事業突飛猛進,教育脫貧攻堅取得重大的勝利,但是關于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問題仍舊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學校體育依然是健康促進工程和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學校體育的缺位、學習壓力的增加、鍛煉氛圍的缺失等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穩步提升。
各地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找到學校體育工作推進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與典型問題,逐步分析與解決問題。加強宣傳教育引導,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完善體質健康管理評價考核體系,做好追蹤式的體質健康監測,健全責任機制與強化督導檢查。真正發揮學校體育在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中的獨特價值,彰顯體質健康促進工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