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雯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南昌 330000)
當代大學生成長于互聯網時代,對網絡的依賴日益加劇。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在我國規模龐大的網民群體中,學生最多,占比為23.7%,20-29歲網民占比19.9%[1]。網絡平臺便捷、平等、快速的優勢非常符合大學生追求個性、崇尚自由的特征,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容忽視。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那就也應該成為我們黨凝聚共識的新空間。[2]”輔導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這是時代賦予的新契機、新使命。因此,在“互聯網+”視域下,把握網絡發展規律,創新工作方法,分析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特征,面臨的挑戰及可行的路徑,對于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網絡的發展及信息化技術的進步,使教育方式突破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以前輔導員大多通過主題班會、課堂教育、素質拓展等方式進行教學,較少能覆蓋到各個時間段。第一,在線上課程教學期間,學生在家進行網絡上課,教師無法與大學生面對面交流,教師要運用學校官網、公眾號、微信、QQ、雨課堂、騰訊會議等網絡新媒體媒介,有效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運用網絡平臺,使輔導員和班級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加順暢,學生能第一時間接收到消息,有利于師生之間建立尊重和信任關系,拉近彼此的距離,促進教育工作的開展。豐富的平臺資源為多樣化的教育提供了條件,拓展了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教學手段更加靈活,既可以集中學習、個別談話,也可以運用小視頻、PPT等。
網絡信息具有豐富性、更新快、視覺連續性的特征,互動方式實現線上和線下的結合,給人們帶來了新的認知體驗。其一,高校思想政治內容不拘泥于課本、報刊上的知識,網絡有新的視角、新的動態,輔導員可以創新工作方法,用好媒體技術,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在學生學習、就業、擇友等多方面了解學生動態。例如:借助官方公眾號推文宣傳思想政治知識;在抖音號發布短視頻,讓學生參與進來,發表評論、交流意見等。其二,學生不再是單向地接受知識,信息技術實現了去中心化的交流,實現了多元化信息的互動模式。每一個人是知識的受眾,也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完善知識的參與者。這一新現象的產生,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故步自封,輔導員順應時代變化,運用新技術進行教學,積極進行網絡教育是必然趨勢。
網絡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大學生是網絡的生力軍,網絡已經融入他們的學習、社交、就業等方面。因此,高校輔導員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做到發現問題、處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輔導,把學生不良心理和想法扼殺在萌芽階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一方面,網絡拓展了育人渠道,聯合社會、學校、家庭、學生等方面,搭建協同育人共同體,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課程思政和線上輔導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形式也更加符合當前90后、00后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內心訴求,使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更全面、更及時,產生較好的效果。如線上教學期間,學生上課及聯系均通過網絡渠道,在課程期間加強學生愛國主義主題教育,使學生體會到國家的偉大,人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同奮斗。
青年學生正處于人生“拔節孕穗期”,需要指導和幫助,促使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網絡信息的不確定性和隱匿性,間接弱化了人的責任感和道德感。第一,學生利用網絡發布不當言論,抨擊對社會的不滿,而這要定位到個人,有一定的技術難度,較難在實際中對其進行情緒疏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能量作用;第二,不少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交友等方面,享受虛擬網絡世界帶來的快樂,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網絡上,導致荒廢學業,人際交往能力退化,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第三,有些不法分子抓住法律的漏洞,進行網絡詐騙。大學生校園網貸、冒名騙取錢財、網絡賭博、網絡購物詐騙等,每年均有不少學生受騙。當發現時,學生已經受到嚴重打擊,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產生了心理陰影。
網絡的開放性使各種信息在各大網站上呈現,互聯網技術給人生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也使學生對網絡信息的價值選擇和政治判斷產生影響。大學正處于青年人價值觀的塑造階段,大學生有較好的文化知識,但缺少社會歷練,不了解情況的復雜性,容易被網絡上為博取眼球制造的噱頭表象所欺騙,難以客觀理性冷靜地分析事物本質,這極易被有心之人利用。如:有些犯罪分子甚至利用學生心智不成熟的特點誘導其幫助做非法事情。
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學生數量在逐年增加,當前學生思想偏向多元化,這對輔導員開展思想工作提出新的挑戰。首先,當前高校輔導員各項管理制度不完善,定位不清晰,工作邊界感不強,所需承擔的工作量較大,存在“兩眼一睜忙到天黑,兩眼一閉提高警惕”“人山人海”的現象。例如:學生日常管理、班級干部培養、學生就業、學生安全等事務。輔導員時常忙碌于學生服務管理工作中,開展思想教育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其次,高校輔導員來自各個專業,政治素養有待提高,理論水平不足,較難對國家方針政治、社會發展、思想理論等全面地把握,輔導員專業化和職業化還需提升。在進行思想教育時,難免存在注重理論本身、沒有融會貫通、沒有讀懂弄通文件要義、傳達精神時有差距的問題。最后,網絡信息化使得教育更加生動有趣,但掌握技術是進行工作的有力保障。部分輔導員沒有專業的培訓,對如何發揮網絡育人功能掌握不足,較難將育人知識運用在實際工作中。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3],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應體現時代精神,探討“互聯網+思政教育”路徑,轉變服務學生的觀念,貼近學生生活,開拓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用好用活網絡技術,重視學校輿論的作用,搭建新媒體運營平臺,找到突破工作難題的著力點。

圖1 輔導員在“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下的服務路徑
高校輔導員需守好“網絡渠”,種好“思政田”。網絡育人日益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要想發揮好網絡的作用,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輔導員自身能力直接關系到工作效果。第一,在招聘選擇輔導員上,要注重是否具備計算機、學歷、思想政治教育等條件,從源頭上篩選適合的人才,把關其質量和處事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考查時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也要注重處理學生問題的具體能力;第二,為了更好地運用互聯網技能,要對輔導員進行專業培訓,傳授工作經驗、提供案例分享,邀請專門的網絡技術人員指導如何運營公眾號、在官網發布信息、添加APP新功能等知識,提高輔導員運用信息的水平,尤其是使用信息技術上課的能力;第三,加強輔導員網絡素養,提高輔導員的網絡信息技術能力,不僅應該提高教育觀念、教育形式、教育模式等能力,還應規范個人行為,以師德師風標準嚴格要求教師,以適當的方式在網上“出鏡”,要求輔導員提前做好上課準備,謹慎查看設備情況,注意個人言行舉止、儀容儀表等方面。
高校輔導員需了解新時期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思想狀況,掌握當前大學生群體中比較流行的社交軟件和平臺,搭建健康的信息交流平臺,充分實現學生網上社區互動,網上學習。第一,利用好新媒體平臺,時常更新和篩選積極正能量的內容,傳播主流價值觀念,及時為學生解答心中的疑惑,關注學生朋友圈發布的信息,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提高思政育人能力;第二,在網絡平臺上不僅有單一的知識,還可以提供就業職業規劃、面試禮儀及技巧、時事政治內容、為人處世的道理等內容,搜集學生感興趣的知識,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第三,輔導員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開展思政網絡課程專欄,利用好大學生課余時間,彌補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室上傳授的局限,建設“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模式,在網絡平臺上提供精品課程視頻,可以設置獎勵機制,鼓勵大學生自主學習,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間,使資源得到更大利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4]。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找到屬于自己的領域,發表言論。而有些心術不正之人喜歡造謠、宣傳不良信息、用技術手段侵入學校內網。一方面,出現類似事件需要輔導員時實查看學校官網、論壇、微博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及時發現問題,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發布權威信息,防止以訛傳訛,引發學生恐慌,以至于導致較大的輿論事件。事實上謠言與受眾信息不對稱、社會公開相關聯,發布權威有效的信息就顯得格外重要,例如:現在抖音、快手等傳播媒介的發展,使小事情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就容易引發社會輿論,這需要輔導員有較強的網絡信息敏感性,防微杜漸[5]。另一方面,輔導員需要與網絡技術人員合作,追蹤信息來源,核查是否有外網侵入學校網絡,第一時間刪除不良言論,從源頭上查出信息來源,以免輿論發酵,保證學校輿論處于健康狀態,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
在互聯網時代,要使傳統線下教育與線上教育新業態相結合,合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一,部分學生心理比較脆弱,遇到煩心事可能不會和朋友、室友及父母交流,網絡便會成為青年人發泄情緒的地方,輔導員要充分運用好網絡平臺,在線上發現有不良情緒的學生時,要及時給以疏導,打開其心扉。第二,對于部分靦腆、膽怯,不愿當面交流的學生,也可以利用網絡優勢,在微信、QQ等平臺上溝通。在線下面對面溝通時,留意觀察學生的表情和行為,判斷其對事情的反應,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解決學生的心理及思想問題[6]。第三,積極培養一批網絡“洪”軍隊伍,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發揮學生干部、黨員的作用尤為關鍵,要培養學生干部隊伍,整合力量以宣傳主流思想觀念,豐富校園文化。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有可為。網絡育人是十大育人體系之一,也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環節,輔導員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好時代青年,把握學生成長規律,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要把握好新媒體機遇,借助“互聯網+思想政治”模式,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學生的生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工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