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張翌,韓一鳴
(山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山東青島 26659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高校辦學規模逐年擴大、辦學質量日益提升、辦學目標逐漸提高。充分挖掘校友資源,鼓勵并邀請校友參與高校育人工作,與高校輔導員協同育人,是新時代、新形勢下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相統一,是必須高度重視和長期堅持的一項工作[1]。
在深入推進“三全”育人的進程中,充分利用好校友資源所帶來財力,物力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加強輔導員與校友協同育人的力度,建立以輔導員為主、校友為輔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不僅是對之前輔導員育人體系的重要補充,同時將充分挖掘校友資源在思政育人、關愛育人、實踐育人及教學育人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進行全方位的提升。目前,學校學院在校友聯絡、互惠共利以及協同育人上還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大多數高校的校友工作仍處于一種萌芽式發展狀態,校友工作不全面不主動,在隊伍建設上缺乏專業性,工作人員對服務校友的意識不強烈和對學校全盤發展的大局意識不足,使得高校校友工作與時代發展不同步,校友育人資源不能有效聚集。廣泛性、長期性和動態性是校友資源所具有的顯著特點,基于此特點,就要求高校必須建立完善的動態校友信息庫,提高校友數據采集的廣度和分析的深度,并在信息分析、整合的基礎上構建完善的校友網絡系統。經過若干年的發展,校友資源不斷壯大,整理、收集和管理好校友信息成了校友工作的基礎[2]。
在現階段的校友工作體系建設中,大多數的高校在校友育人平臺的搭建上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搭建什么樣的校友育人平臺、達到什么樣的育人效果這兩個重要問題上沒有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文件和要求,這就導致校友資源在推進人才培養、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上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發揮何種作用等方面缺乏聯系。同時,不同高校對校友育人平臺建立的想法和做法都不盡相同,在機構設置、組織體系、工作職能上均存在較大差異。
由于在校級層面上缺乏理論指導和制度要求,院系校友育人平臺搭建速度和成效并不樂觀,日常運行和健全化路徑中還有諸多不足之處。因此,如何建立輔導員與校友之間的協同育人體系,充分挖掘優秀校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積極效用,發揮兩者對學生成長成才的正面影響,仍然需要進一步探究。
目前,很多高校和院系的校友協同育人服務機制尚未形成體系,新時代、新形勢的中國背景對高校校友工作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在校友工作體系中,要構建更為完善的校友服務體系,加大校友服務工作的投入,增強服務意識,轉變以往的工作方式和態度,從而吸引校友的關注并為構建更完善的校友工作體系提供幫助。
在院系服務上,可以概括成學院為校友提供服務、校友回饋母院發展兩個方面。其中,緊緊抓住“服務校友事業發展”這個中心,不斷深入研究校友工作規律,積極創新組織形式,用高標準的服務來團結校友,用高質量的工作來凝聚校友是做好學院為校友提供服務的前提,這既能讓校友感受到母院的溫度,激發校友的愛校榮校情懷,又能加強校友與母院之間的溝通交流,促進校友與學生之間的文化傳承,加速實現“校友與學院共育,學生與校友共學”這個校友工作的最終目的。
依托高校地方校友會進行社會網絡建設,需要有效運轉的組織體系,依賴專職工作人員進行。但現在大多數高校未形成校友協同育人長效機制,在組織校友開展活動時仍然具有局限性和階段性[3]。比如,在校慶、院慶等重要節日時,將會邀請優秀校友回校參加座談會、報告會等活動,通過他們來引領學生思想、開闊學生視野。此時,校友的關注度會突然提高,校友也會暫時找到精神層面的歸屬感。但活動結束后,對校友的關注度又會顯著降低,這種階段性的校友工作不利于對校友資源的利用,也達不到理想的活動效果,由這些校友資源帶來的發展機遇也可能被忽略,由此就難以保證校友活動開展的效果,從而背離了校友工作的最終目的。
全國教育大會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高校人才培養重要模塊中,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一線工作者、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基層先鋒隊,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與母校母院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與聯系的優秀校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補充者和協同者,“具有導向作用、示范作用和橋梁作用,有著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載體的理論依據”[4]。二者從專一性、可持續性兩個方面的內在關聯成為協同育人的基礎。
“校友資源不是大眾享有的,而是具有針對性的獨有資源,這種資源建立在對母校的感情上。[5]”校友在母校母院的學習經歷、成長經歷導致他們對母校母院及老師有專一性的親近度和歸屬感。而高校輔導員作為母校母院與學生交往最密切的人群、思想政治教育群體、學生管理服務先鋒隊,與在校生和校友在情感上、工作實際中都是不可替代的專一性落腳點和歸屬。
“校友”是個代名詞,這個詞在學生入校的時候就成為他們終身無法否認、無法抹掉的標記,具有可持續性。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校友們對母校母院的感情愈發濃厚,從情感上也是具有可持續性的。高校輔導員作為學校的代表群體之一,即使更新迭代,他們仍能夠聯系到之前的輔導員及老師、找到之前的資料與數據,在工作實際中做到了可持續性。
每個學校、學院都有與專業、學科相關的辦學特色和獨特風尚,這在高校輔導員工作隊伍和校友學生中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友對于所學專業、自己從事工作的專業性,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專業性,兩者相互結合、相互提升,能夠對高校人才培養起到“1+1>2”的效用。
據統計,山東科技大學土建學院共有校友15000余人,已成立獨立學院校友會2個,其他學院校友會正在積極有序籌備中,有78名土建人在上海、天津、廣州、深圳以及澳大利亞等33個學校校友分會擔任會長或副會長職務。先后有新奧集團、三箭集團、金星爆破等八家企業在土建學院設立企業獎學金,是全校獲得企業獎學金資助最多的學院之一,企業獎學金的評選和頒發,在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校友觀念和感恩意識等方面均起到了積極作用。
通過調查發現,不同地區之間的校友群體在工作內容、經濟能力、環境特點及其他因素上都表現出了比較大的差異。但總體來看,構建校友社會網絡,建立有特色的校友工作體系,是促進校友工作扎實推進的前提。本文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對高校輔導員與校友資源協同育人的路徑進行探析。
以山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為例,為構建具有院系特色的校友工作體系,凝聚廣大校友力量,整合校友所擁有的財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會影響力,于2018年成立了學院校友總會,于2020年成立學院泰安校友分會,校友網絡基本構建成型。學院制定具有院系特色的校友會章程,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的校友組織,加強校友信息管理。優秀的校友代表構建起了學院和不同地區不同崗位之間校友溝通、聯絡、合作和發展的橋梁。同時,他們在擴大校友會規模,健全校友會網絡,加強學院校友會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院系輔導員大多數為非專業背景,本身對學院專業了解比較片面,對所帶學生的專業化發展和就業建議指導常常是淺嘗輒止,很難有論據和事例向學生呈現專業的發展方向和規劃。通過與優秀校友的溝通交流、發展路徑探析,高校輔導員能夠對專業有更深的了解,諸如校友畢業五年后、十年后發展路徑、職業狀態、薪酬待遇等學生關注度較高的問題,可以更加細致地向學生進行解釋,提高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育人效果。同時,大部分大學教師本身缺乏企業的工作經驗,長期投入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對企業人員管理制度和人才需求了解較少,容易造成知行脫節的現象。學校要鼓勵校友參與學院就業指導、深入學生課堂,以自身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工作實踐來教育引導在校生提高就業能力、端正就業觀念、完善就業規劃,實現“產教融合育人”和“校企協同育人”。
搭建開放的校友資源交流平臺是整合信息、合作共贏的載體,也是推進高校院系人才培養體系由橫轉縱、由淺入深的主要依靠。高校輔導員可以以校友活動為載體,使在校生在活動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潛移默化地吸收,從而提升綜合能力[6]。
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學院搭建校友資源與社會實踐融合平臺,邀請優秀校友擔任在校生班主任、就業導師等,能夠發揮校友在協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實踐教育有機統一,促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協同發揮全方位育人的效能。通過學院校友會平臺,輔導員能夠得到優秀校友信息,并以此來搭建學生與校友間的交流和溝通平臺。輔導員邀請事業有所成就的校友到學院開展分享交流會、校友論壇、面對面座談會等活動,可以幫助在校生更加生動直觀地了解土建類專業工作和實習情況,通過校友親身經歷分享,引導學生走出就業誤區,增加對專業的熱愛,增強對學習的投入度[7]。
建立學生走訪校友機制,增加在校生尋訪校友的機會,既可以增強校友對學院的歸屬感,又可以加強學院對校友信息的收集。學校積極組織在校學生利用寒暑假參加“尋訪校友足跡”專題調研活動,形成了以輔導員為指導老師、以“大一家親,土建一家人”校友工作專項小組為連接點、以普通學生為走訪主力的規范化的校友走訪機制。學院在校學生通過參觀校友企業、重走校友足跡、尋訪校友故事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在獲得實踐鍛煉的同時,培養他們對母院的感情,增強學生畢業后關心學校、支持學院發展的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砥礪奮斗的精神和愛國榮校情懷,為學生校友理念的形成與發展打下良好基礎[8]。
發揮校友力量不僅要整合物資資源,更要注重精神資源,尤其是在校友身上烙下的母校的印記和傳承。優秀校友文化是通過校友資源獲得的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隱性力量。為了更好地發揮校友的協同育人作用,輔導員必須做好優秀校友宣傳教育工作,建設并弘揚“愛國、奉獻、踏實、奮斗”的校友文化,搭建將校友文化傳遞給在校生的橋梁。
土建學院輔導員可以依托官網、院刊等線上線下媒體設立校友專欄,推送校友專題新聞報道,發布優秀校友采訪材料及走訪學生感悟,講好校友故事,側重宣傳校友企業和校友的事跡,營造校友工作氛圍,培養在校學生的校友文化意識,為在校學生立好指明燈、樹好導向旗。積極籌備校友文化墻的建設,讓在校生在環境浸潤中感受到優秀校友的引導力量。通過網絡和“兩微一端”等多種途徑向學生宣傳好屬于學院與校友的成長故事,著力建設“母院關懷校友,校友情系母院,學院和校友共同發展”的校友文化,增強母院的親和力,吸引更多校友參與進學院的發展和學生的協同育人工作中,讓更多在校生了解熟悉優秀校友事跡。
校友資源是院系人才培養工作中的寶貴資源,院系校友工作體系的構建需要投入長期的感情努力在里面,從高校統籌到學院協調再到加強育人教育方面都需要更加細膩且有溫度的工作方法和思路[9]。高校輔導員與校友有著協同育人的內在關聯,要用好關聯、用對方式、用強資源,依托院系校友工作體系,密切與優秀校友的聯系,開展各類校友活動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終達到與校友協同育人的效果,建立育人長效機制,實現“校友—院系—學生”三向協同育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