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50年代起,李清照的詩詞被大量翻譯成英文,促進了李清照詩詞在世界范圍的傳播。同時,這也吸引了翻譯研究者的目光。由于之前的研究中從譯者主體性對李清照詞的研究很少,所以本文試圖以譯者主體性為切入點,通過分析茅于美的譯前文本選擇和翻譯過程中的策略選擇,探究譯者主體性對翻譯策略的影響。
關鍵詞:譯者主體性;詩詞翻譯;茅于美
作者簡介:朱愛秋(1994.08-),女,江蘇高郵人,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學。
一、引言
典籍濃縮了民族文化,是國家文化的縮影,是人民智慧的偉大結晶。而典籍英譯則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我們的文化傳播出去,使其站在更大的世界舞臺,既豐富了世界文化,又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典籍英譯除了有利于我國文明的進步發展,更有助于其對外傳播和其他國家的人對我國文化的正確理解。
本文以茅于美的多首李清照詞譯作為研究材料,從譯者主體性這個方面,分析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對翻譯的影響,總結哪些影響使得譯文更契合原文。通過分析譯者如何選擇文本,如何在翻譯過程中充分發揮譯者主觀能動性,使得其他譯者在典籍英譯的過程中能夠有所啟示,選擇更契合的翻譯策略。而譯者主體性這個角度,讓人們關注到譯者的身份和重要性,開拓了中國典籍研究新視角,最終對中國典籍英譯和翻譯理論實踐作出貢獻。
二、文獻綜述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被譽為婉約詞之宗。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李清照詞開始被更多的譯者翻譯,隨著譯本增多,李清照詞英譯與研究才逐漸增多。起初,在國內以許淵沖為代表,其認為意美、音美、形美是一個重要標準,典籍英譯中詩詞翻譯更需要貼合原本的詩詞形式,最大化體現詩詞中蘊含的文化和情感精髓。自此打開這類研究新視角,隨后也有不少翻譯家及理論家發表李清照詞英譯方面的研究文章。
根據在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網站所采集的數據,關于李清照詞英譯的研究在知網共有79篇,其中期刊35篇,學位論文44篇;在萬方共有201篇,其中期刊136篇,學位論文65篇。而在這些文章大多數是從傳統角度——歸化異化,闡釋學,信、達、雅,許淵沖“三美”理論等進行探討的,而從譯者主體性方向研究的不到十篇,其中多數是以許淵沖的譯本為研究材料分析的。總之,隨著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李清照詞英譯將會是中國文學史中重要的一部分,關于它的研究也會越來越多。本文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前提下,以譯者主體性為切入點,通過分析茅于美的譯前文本選擇和翻譯過程中的策略選擇,探究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對翻譯策略的影響。
三、譯者主體性概念
長期以來,“忠實”一直被視為認定譯文質量的最高要求。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先遵守“忠實”原則,客觀地再現原文,不能混入個人的認識和任何帶有譯者主觀色彩的痕跡。更有甚者認為譯作的價值低于創作,翻譯是原文的衍生品,所以譯者在譯文中應該“隱身”。
但實際上,這些觀點都太過絕對,因為絕對的、完全的忠實只是譯者一直在追求,不斷在靠近但是卻不可能達到的理想狀態。只要有翻譯,就處處都有譯者的影子,翻譯不僅僅是簡單的模仿。翻譯前,譯者可根據時代需要、自己需求和興趣愛好等因素選擇翻譯素材。翻譯中,譯者首先是所選翻譯素材的讀者,閱讀中對原文進行理解和闡釋,其實這里的理解和闡釋就是受到譯者本身的文化修養、經驗、個人興趣喜好、知識水平、審美水平和心理狀態等因素影響。然后,譯者再根據原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特征以及面向的讀者等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對譯文進行調整和改動。
學界對翻譯主體有兩種界定,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認為翻譯是由多種因素合力進行的活動,涉及原文作者、原語文化、譯者、譯入語文化、面向的讀者等。譯者是其中之一,所以與其他諸要素是平等關系,不分主次。而狹義認為翻譯主體是譯者,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顯現的一種個人意識和創造意識。本文研究的譯者主體性則是包括譯者譯前的文本自主選擇和譯中根據理解和揣摩以及中英語言文化特色做出的修改。
四、譯者主體性在詩詞翻譯中的顯現
(一)選擇翻譯文本時的譯者主體性
茅于美和李清照的生平經歷極為相似,都是滿腹經綸的才女,出生于書香門第,又有志同道合,恩愛相伴的丈夫,而且她們的大半生都因戰事四處輾轉,境遇愁苦,甚至她的居所也取名“歸來堂”。這些相同的際遇促使了茅于美對李清照詞里表達的情感產生極大的共鳴。茅于美自己也是一名詞人,她的詞風深受易安詞的影響,細細品讀茅于美各個時期的詞作,可以發現她滿腹的愁情、纏綿的愛戀、對親人的思念與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也正因為與李清照相似的經歷,才使得茅于美欣賞李清照詞,閱讀李清照詞就像閱讀自己的詞一樣,所以她能相比其他譯者更加深入地體會原詞的內容和情感。
翻譯家曹靖華曾言,翻譯和研究密不可分,可以翻譯,也可以研究,二者不分先后,相互促進。茅于美可以說就是這樣的一位譯者和學者,她以自己學者的身份對李清照詞進行了研究,也選擇了翻譯李清照詞。既是翻譯,也是研究,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茅于美本身有多重文化身份,是一名細膩的譯者,也是一名學貫中外的學者,更是一名多情的詞人,這些文化身份也正是推動茅于美最終選擇翻譯李清照詞的重要因素。
(二)譯文中的譯者主體性顯現
茅氏的詩歌翻譯思想一開始也是基于“信達雅”這種傳統理論的,但她對于“雅”的解釋有所不同。她認為“雅”是為了使譯文更契合原文的風格、情感而采取的一種帶有自主創造性的改善。她提出“創造性翻譯”三個步驟,詳細說明了在翻譯詩詞的過程中譯者需要怎樣保留主觀創造性:第一步是欣賞原作,走進原作;第二步是理解原作,深挖原作;第三步是還原原作。語言轉換,但仍極盡可能還原原作的藝術特色和文化之美,讓譯入語國家的讀者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這是非常艱難的一步。下面筆者將通過實例來分析茅于美在翻譯時體現出的譯者主體性。
1.標題的翻譯。茅于美翻譯的李清照詞,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每首詞標題的翻譯。茅于美采用增譯+音譯的策略,既解釋了文章的特殊文體(即宋詞是不同于其他詩歌的文體,而且每首詞都有詞牌名),又創造性地保留了原詞的內涵。例如《聲聲慢》這首詞,全文滿目秋景,有靜有動,李清照觸景傷情,感念家人離散,國家破滅,獨忍凄涼,心生困苦,有感而發。她將標題譯成了“Solitude—to the tune of Shengshengman”,Solitude看似跟標題無關,卻又緊扣詩心,to the tune of Shengshengman則保留了詞牌名的原有特色。再看《訴衷情》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更闌信步庭中,賞梅卻又遠不止賞梅,聯系自身,顧影自憐,滿腹山河破碎,顛沛流離,國已不國,家已不家的哀怨。茅于美將標題譯成了“A Sleepless Night——to the tune of Suzhongqing”,A Sleepless Night(無眠之夜)點出了全詞的情感基調,又避免了外語讀者對譯文的誤解。再如《如夢令》這首詞,詞人因海棠零落,觸景傷情,既不舍花落成泥,飽受摧殘,又悲傷時光易老,展現出對春天這些美好事物的珍愛。茅于美將標題譯成了“Late Spring——to the tune of Rumengling”,late spring(晚春)指明詞的主要內容,也表達出作者對韶華易逝的感傷。
茅于美的每一首詞的標題都是這樣的翻譯格式,先通過增譯將全詞所表達的情感基調點出來,再音譯原標題,保留原來標題的特征,非常有心,富有創意。
2.以《漁家傲》為例分析譯者主體性的顯現。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因主要分析下闋,且考慮到篇幅,所以只摘取了下闋的譯文)
茅于美譯:
I have a long long road to go,
But my days are drawing towards their ends.
I have learned to compose poems,
Very striking verses.
But to what end?
Now the wind of ninety thousand li rises,
The wings of the giant peng are soaring on it.
O wild wind, never stop!
Push my leaflike boat to San shan.
第二小句“學詩謾有驚人句”,意思是女詞人學會了寫詩填詞,并且語不驚人死不休,但并不能阻止南宋偏安江左,自己家破人亡,學詩又有什么用呢?茅于美分譯三個小句,根據自己的理解,增譯but,增補出原詞中的轉折語氣,增強情感,簡短有力,表達出詞人的憤恨怨悶。
后面幾句語氣忽轉,夢見大鵬乘風飛九萬里,吐露了詞人迎難而上,扶搖萬里的豪情壯志。茅于美準確地把握住詞人的渴望獨立,堅韌的情感,在never stop 后面加了感嘆號,突出情感。此外,“九萬里”“鵬”“三山”這幾個詞都采用音譯+腳注的策略,既譯出原文意思,又保留了中國古風的特色和文化。
3. 以《如夢令》為例分析譯者主體性的顯現。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茅于美譯:
Last night, the raindrops fell sparsely,The gusts of wind blew,
Deep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leftover taste of wine,
I asked my chambermaid as she rolled up my screen,
She replied: The same begonias are seen in the courtyard!
Don't you know, don't you know,
The green is getting thicker,
But the red is getting sparser.
第一句中“雨疏風驟”,茅于美對于雨和風分別用了兩個詞來修飾,雨滴、稀疏、陣陣、刮,沒有明確說雨小風大,但是卻層層遞進,細膩刻畫出女性對外界變化的敏感。第二句中“海棠”一詞,詞里應該是一種花,詞人借惜花表達女子對韶華易逝的傷感。作為女性譯者會比男性譯者更擅長站在女性的角度去選詞,茅于美選用了begonias,并加了腳注說明,crab-apple tree, 經筆者查找,begonias是一種有鮮艷花朵的小型盆栽,可放在院內觀賞之用。而 crab-apple tree則比較傾向于科學概念,指出海棠疏于蘋果屬植物。相比,前者可能會與原詞的語境更協調。最后,茅于美通過進行時態以及比較級,增補了一個漸變的情緒,跟女性心理變化完全契合,加強情感。
4.以《訴衷情》為例分析譯者主體性的顯現。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挼殘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時。
(注:因主要分析下闋,且考慮到篇幅,所以只摘取了下闋的譯文)
茅于美譯:
All is quiet on earth,
The moon shines with love.
Green curtains are drawn low.
So: I rub gently the withered mume-calyx,
So: I pick up the incense ash,
So: I pass the time in this way.
茅于美在翻譯詩詞時會根據理解加入一些創新,想要竭盡所能地體現李清照詞中的情感韻味,但總有力所不逮的情況,彼時就會引用腳注加以說明。這首詞上闋中的“梅萼”一詞,茅于美用了mume-calyx一詞,并在下面加了腳注說明,既保留了詞中的意象,又在腳注中增加自己對其的理解。
下闋首句,“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茅于美做了大膽的改變,嘗試營造一個孤寂的大環境,所以開始用了All一詞,突出周圍一切都很寂靜,然后很自然地由大環境過渡到小事物(月亮、翠簾等)。后面的“The moon shines with love”,增補出情感,細膩地表現出當時李清照的思鄉、愛鄉之情。
最后,茅于美的三個so匠心十足,連續三個so強化詞人的無奈,后面重復使用三個I 更是突出一個人的孤獨寂寞,達到情景合一,可謂是非常有創意。
五、結語
從前面的分析也不難發現,茅于美作為多重文化身份的譯者,無論在文本選擇還是在翻譯文本時,都深受其主觀能動性的影響。和李清照極其相似的經歷,使得茅于美能夠深刻地體會李詞的情感,產生共鳴。而且同為女性詞人,茅于美更善于站在女性的立場去挖掘女性內心感受,并且會在翻譯時會有目的、有根據地對原文進行一些增補,添加腳注,采用活譯等,她提出的“創新性翻譯”三步驟更是將譯者主體性發揮到最大程度。
最后,譯者的主體性是一個有著極其豐富內涵的課題,本文僅初步探討了譯者的自身因素對翻譯文本選擇和策略選擇的影響,希望有更多的翻譯學者從譯者主體性入手,對詩詞翻譯進行更深入、更細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茅于美.漱玉擷英:李清照詞英譯[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2]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1):21-26.
[3]曹靖華.曹靖華譯著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4]葛文峰.茅于美的李清照詞英譯及啟示[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17-121.
[5]韓榮榮.現代女詞人茅于美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6]李榮美.典籍英譯中傳統文化內涵的缺失及翻譯策略[J].北方文學,2012(1):114.
[7]莫群俐.從茅于美的李清照詞作英譯看女性譯者的主體性優勢[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37-140.
[8]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解釋[J].中國翻譯,2003(6):10-16.
[9]許鈞.“創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中國翻譯,2003(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