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丹 王文算
摘要:文化是促進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紐帶,是滋養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的精神根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有助于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復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文化自信凝聚著一個民族的志氣、骨氣和底氣。在文化自信語境下,文章主要分析“雙創”與文化自信的內在關聯,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的邏輯動因,并結合時代和實踐的要求,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的方法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20-00-03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悠久醇厚、璀璨輝煌、蘊藉雋永,為國家的繁榮昌盛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對夯實我國文化根基、堅定文化自信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1]新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需要賡續傳承、代代守護,更需要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因此,在文化自信語境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雙創”,顯然已成為新時期一項重大的理論與實踐課題,必須引起重視并加以研究。
1 “雙創”與文化自信的內在關聯
1.1 “雙創”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必要手段
所謂“雙創”,即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發展的源動力,也是文化自信的來源與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優秀理論和獨特思想依然具有極高的價值與極強的現實意義,對文化自信建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支撐作用。但是,近代以來,由于外夷的踐踏,我國民族文化認同感遭受重大沖擊,在歷史的浸染中逐漸積淀為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不自信。今天的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要將這種接近轉變為現實,就需要進一步筑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彰顯文化自信,積極推進“雙創”。因此,推進“雙創”成為增強文化自信的必要手段。
1.2 文化自信為“雙創”提供動力支持
時代不斷變化,文化需要傳承。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傳承什么樣的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立足實際分析研究,而文化自信就是立足中國實際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能夠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獲得新生,為“雙創”提供動力支持。只有不斷增強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煥發出順應社會發展的強大生命力,才能在更高的維度不斷實現自身的轉化創新和發揚光大,繼而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提供強大的支持。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勇往直前的強大精神力量。相反,缺乏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就會喪失前進的力量,“雙創”也將無所依憑,最終難以落地生根。立足于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與社會發展規律相適應,使之在新時期煥發蓬勃生機,這不僅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每個人的責任。
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的邏輯動因
2.1 順應社會發展的時代需要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是順應我國社會發展的時代需要。
第一,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要。經濟的蓬勃發展,在給人們帶來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讓人們迫切需要多種多樣、內容豐富、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此,要緊跟時代步伐,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充分挖掘優質的傳統文化資源,創新發展各種形式的文化產業,打造高品質的、符合人民群眾需求的先進文化產品,滿足人民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
第二,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推進現代化建設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政治智慧、德政思想和價值追求等內容,為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啟示,也為推進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價值引領和智力支持。新時期,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精神動力,助推現代化建設。
第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2]由此可見,沒有文化的傳承接續和創新發展,就不會有文化的興盛與弘揚,當然也難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此,要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糧,從而為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的支撐和保障。
2.2 實現中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訴求
隨著歷史和時代的進步,文化也要與時俱進。中華文化要不斷發展,就必須與時俱進地進行“雙創”。
從文化的歷史性角度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來的。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展示出獨特的價值和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其有無法克服的歷史局限性。因此,我們應當對中華傳統文化加以鑒別和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進行自我革新、自我充實和自我發展,只有這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代代相傳,永葆活力。
從文化的發展來看,傳統文化與網絡文化代表不同的發展階段,承載著不同歷史時期的價值觀念,古今文化價值差異無須贅述。因而文化要在新時期得到發展,就必須結合新的實踐要求,從內部進行文化改造轉化和創新發展,從而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摒棄陳舊落后的文化內容。可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應該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這也是中華文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的一種內在訴求。
2.3 構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現實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正巍然聳立。”[3]這個重要論斷具有深刻的昭示意義。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經濟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的交流融合在給各國帶來物質福利和文化更新的同時,也使各民族文化遭受巨大沖擊,尤其是西方文化及其價值體系在未經篩選和本土化改造的情況下直接進入我國,致使社會上出現了價值觀混亂、功利主義盛行、道德缺失等不良現象,甚至對我們原有的精神家園造成了嚴重破壞。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人民安身立命之本。而對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不能脫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拋棄民族文化精神,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為人們構建新時期的精神文化、精神文明,重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3 文化自信語境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的方法路徑
3.1 在“兩個結合”中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生機
文化自信語境下,要堅持在“兩個結合”中,不斷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生機。
一方面,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為人們解決文化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是保持文化先進性的根本保障,也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指明了發展方向。努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接續、轉化創新的這一過程,不僅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科學真理和實踐力量,而且豐富和拓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精神、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會得到歷史的、科學的、全面的評價,才能避免在文化發展中出現復古主義、教條主義、機械主義等錯誤思想,才能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具有先進性。
另一方面,要堅持守正創新。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通創新,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的必由之路。二者的融會貫通,并不是照搬照抄、拿來主義式的簡單套用和拼湊,而是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質基因深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中,從而進一步創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輝煌。同時,要在立足現實、順應文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深刻變革,將其根植于中國的時代熱土,孕育出極具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總而言之,新的時代背景下,要在踐行“兩個結合”的過程中,堅持不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使其展現出永恒的魅力和時代風采,開啟更加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新紀元。
3.2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生產生活
生產生活既是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文化發展不竭的動力源泉。離開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文化就是水中浮萍、空中樓閣。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人民群眾在千百年來的日常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只有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歸日常生活,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才能在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才能夯實其生存發展的根基,展示其獨特的時代價值和意義。
首先,要融入國民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離不開中華兒女的廣泛參與。應采用豐富多樣的途徑和方式方法,立足當下,加大教育的普及力度,尤其要重視面向學校教育。學校可以根據國家、地方的要求開設符合不同學習階段和學習需求的國學課程,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推出各式各樣的實踐活動,豐富和拓展校園文化,讓學生了解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和思想真諦,最終以優秀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走進社會、服務國家。
其次,融入重要節慶活動中。傳統節日承載著民族文化的血脈和思想精華。新的時代背景下,要讓中華傳統節日實現“再生”,就要以傳統節日為重點,打造符合時代要求、內涵豐富的節日文化活動,讓傳統節日文化再次煥發生機和活力,使人們在參與和體驗節日習俗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凝聚力。同時大力加強傳統節日的普及和宣傳,提煉傳統節日中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價值,讓傳統節日文化轉化為深深地印在中國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凝聚人們的價值共識,強化民族情懷。
最后,充分發揮榜樣的道德模范作用。榜樣是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浸潤下產生的“民族的脊梁和靈魂”。新時期,我們要大力宣傳和推廣榜樣的精神力量,要在社會上樹立優秀人物典型,突出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將真善美、禮義廉恥等優良傳統道德風尚傳播出去,同時將道德模范的榜樣力量傳導至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匯聚成積極向上的鮮明價值追求。總之,要讓傳統文化從書本館舍走進生活,走進億萬群眾的心里,深度嵌入百姓生活中,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3.3 運用新興技術手段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當今時代,隨著數字技術的深入發展,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不斷迭代升級,這些新興技術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提供了豐富多元的路徑和創新手段。
一方面,可以運用新興技術手段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載體和形式。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基于AR、VR、MR、3D建模等硬核科技,將璀璨輝煌、歷史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動立體地呈現在大眾面前,重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的獨特魅力。例如河南衛視的系列文化節目,從春節聯歡晚會《唐宮夜宴》到《紙扇書生》,再到舞蹈《洛神水賦》,將虛擬場景與現實舞臺以“5G+AR”的方式呈現出來,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融合,打造了一場場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盛宴,不僅增強了國民的文化自信,還向全世界展現了中華文化之美。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加持,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廣泛、深度傳播。數字技術具有時效性強、傳播速度快、傳播手段多樣、輻射面廣、宣傳力度大等特點,能夠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極大的助益。要充分利用好現代科技手段,拓展傳統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例如近年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節目十分“圈粉”,其通過創新解讀方法,應用年輕化的表達和傳播方式,讓傳統文化變得時尚前衛,成為具有強大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潮”品,受到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追捧。同時,可以借助新興技術手段,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催生新的文化產品,構筑文創發展的新空間,賦予紙面上的內容新的生命。因此,在信息化時代,盤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融入現代元素,尤其要運用好新興技術手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破圈”表達,真正做到“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4 結語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場合多次談及“雙創”這個具有時代意義的話題,并對其豐富內涵和獨特價值作出了精辟的詮釋,足以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接續、轉化創新的重要性。然而,我們不能脫離文化自信的時代語境和國家的發展方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雙創”。因此,要在立足時代和實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勇于創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時代的熱土上茁壯成長,創造出新時代的新文明,更好地讓世界見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02).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4.
[3]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02).
作者簡介:劉云丹(1996—),女,貴州畢節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王文算(1996—),女,貴州羅甸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