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牛俊雅 杜明慧 鄭州大學
2020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將“體教融合”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體教融合,指的是在我國青少年人才培育的過程中,將體育素質的提升作為教育的重要一環,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磨煉意志、培養健全人格。
近年來,國家對于“體教融合”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在2007 年至2020 年的十數年間,國家發布的關于青年體育教育的重要文件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等多達十數個。這些都說明,國家對于體教融合的重視程度逐年提高。在體教融合背景下,我國的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對現存問題全面分析,才能進一步完善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機制。
盡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在《意見》中明確強調了體教融合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但無論是從政策規定還是制度建構上來看,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所依賴的制度還并不完善。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各地方對國家政策理解差異大、執行僵化、落地滯后。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一方面,從國家層面上來講,盡管國家針對體教融合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但這些政策大多停留在宏觀層面,僅僅為地方指明了體教融合的大方向,并未對政策中的具體措作出統一、明確的解釋。這進一步增大了各地教育廳理解和執行國家政策的難度。盡管各地教育廳也依照國家規定,制定了一系列指導意見,但這些意見往往與國家規定的精神內核有所出入。對于國家政策的理解不到位、標準不統一,使得各地高校面臨著各不相同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政策,難以形成一套相互借鑒、彼此學習的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機制。不僅如此,各地在政策執行也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僵化,很少依據本地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現狀來調整方案。每當國家政策有新的變化和調整,各地往往難以在第一時間緊跟國家的步伐,對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方案作出改善。長此以往,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與國家政策的預期之間差距逐漸拉大。另一方面,在整個體育教育系統內部,針對不同類型的人才也應當采取不同的培養和教育方式。國家針對體教融合的相關政策并未區分不同人才的培養方式,需要各地教育廳根據當地實際的體育人才構成情況與培養情況制定相對應的培養方案。而各地教育廳在這一方面主觀能動性不強,未能根據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與考核方案,這使得各地的教育資源無法被充分應用到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中,也無法真正激發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區別于其他類型體育人才的潛能,最終導致了各地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與中央精神不匹配,甚至出現嚴重滯后的問題。
其二,管理和激勵機制缺失,教練與運動員的發展得不到保障。要培養優質后備人才,出色的教練與具有高度積極性的運動員缺一不可。但是,當前我國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與激勵機制,教練的教學成果無法在考核當中反映出來,也無法被作為獎勵的牽引指標,這使得教練在培養田徑體育后備人才過程中的積極性大打折扣。不僅如此,當前我國絕大部分高校均未能優化教練從注冊到登記,再到業務能力培訓及晉升的流程,教練的職業技能得不到提升,也看不到未來的發展空間,對于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熱情難以維系。同時,對于運動員而言,管理和激勵機制的缺失同樣會嚴重打擊其訓練熱情。大學生正處在精力旺盛期,對于自己的未來充滿期待,愿意為之做出各種各樣的努力和嘗試,但這一階段的青年人面對精彩紛呈的世界與社會,往往好奇心重、精力易分散,為此,對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管理約束和激勵制度缺一不可。反觀現實,大部分高校對體育后備人才并未制定單獨的管理方案,而是采取與普通學生一樣的管理方式,這并不符合運動員的訓練需求。此外,高校對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激勵尚未實現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的結合,也沒有對應的考核指標來對體育后備人才的獎勵提供參考,同樣損傷了體育后備人才的訓練積極性。
體教融合作為新時代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新方向,要求地方與高校打破常規、勇于創新,突破當前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壁壘,構建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然而,當前高校與地方在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方面呈現出明顯的思維僵化與方法僵化,培養模式的創新難度較高。具體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其一,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思維僵化,培養思路尚未真正打開。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應當建立在對各高校的人才培養現狀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但是,各地、各高校在制定相應的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方案時,對不同地區、不同成長背景、不同專業背景的大學生自身發展需求與發展特點缺少前置調研、分析與評估,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思路不夠開闊,特點不夠鮮明。這使得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缺乏針對性,效果不突出。不僅如此,國外同樣也有大學生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但當前各地、各高校極少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缺乏對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與反思,人才培養思維遲遲得不到更新,同樣影響了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進度。
其二,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方法僵化,高校、政府、社會等主體未能實現有效聯動。對于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而言,高校、政府與社會的功能與作用各不相同:高校是田徑體育后備人才成長的搖籃,承擔著實際教學、落地執行的重任;地方政府與國家層面對接,是國家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理念的傳播者;社會則為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提供多樣資源,為體育后備人才的成長提供更多可能,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成長環境。但反觀現實,可以發現高校、政府與社會三者在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上尚未完全通力合作:地方政府僅給到大致的人才培養意見與指導,希望高校發揮主觀能動性,細化培養機制;而高校盲目聽從地方政府的意見,無法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指導意見作出取舍并進一步細化人才培養方案;社會各界對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支持停留在資金層面,體育資源難以向高校體育后備人才傾斜。高校、政府與社會三方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制度障礙仍然較為明顯,責任與分工不明確,極大地降低了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效率。
要不斷加深地方對于國家政策的理解,對教練和大學生運動員建立健全管理與激勵機制,實現賞罰分明,在規則約束中提升教練和大學生運動員的積極性。
一方面,要細化中央政策,完善相關政策的規定與解釋。國家在出臺針對體教融合的相關政策時,除了指明整體發展方向,還應當針對過于宏觀的條款或易誤解誤讀的措辭做更進一步的解釋,避免因政策規定不明導致地方教育廳理解與執行困難,增強政策實踐指導意義。同時,國家應當定期組建巡查小組,對各地針對體教融合政策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及效果進行檢查監督,確保及時糾偏。另外,國家在制定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目標與方針時不應一概而論,應當考慮到不同類型的體育后備人才在不同地區、不同情境下應當采取不同的培養模式、確立不同的培養目標,只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才能夠給各地教育廳的具體執行提供有參考意義的指導。
另一方面,要強化垂直管理,加強對國家體教融合相關政策的學習。各地應當緊跟國家步伐,每當有新的體教融合政策出臺,都應當仔細考察政策之中與本地密切相關的部分,并及時組織學習分享會等,幫助相關負責人及時掌握最新動態。考慮到各地方負責人自身理解可能出現偏差,地方政府還可以與高校、社會的體育教師、專家教練員展開合作,聽取各方意見,從教學角度理解國家政策變化的核心內涵,并最終應用到實踐當中。同時,針對中央體教融合相關政策當中規定不明確的地方,各地教育廳可以采用實地考察與個性化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在對各地的體育教育資源做充分摸底的基礎上,分析當地在不同類型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中具備的優勢與劣勢,為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制定區別于其他類型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從而揚長避短,真正激發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主觀能動性與發展潛能。
此外,還應建立完善的管理與激勵機制,提高教練與大學生運動員積極性。對教練而言,應當尋找和確立合理的牽引指標,將教練的教學成果量化,作為發放獎勵的參考因素之一,使教練的努力得到應有的回報。同時,應當完善教練從注冊到登記再到業務能力培訓及晉升的流程,完善考核標準,使教練對自身的未來發展有相對清晰的預期,從而提升自身職業技能,激發從業熱情。對大學生運動員而言,應當根據大學生田徑運動員的訓練安排與訓練特點,制定區別于普通在讀生、其他方向大學生運動員的管理方案,既給學生充足的體育訓練時間,又能兼顧學業、提升綜合素養。對于在重大比賽當中取得優異成績,或平時訓練刻苦、進步突出的田徑體育后備人才,應當予以口頭表揚和獎學金激勵,從而進一步激發體育后備人才的訓練積極性。最后,還應當將大學生田徑體育后備人才與其他類型后備人才的管理、激勵模式與成果做對比分析,將教練的管理與激勵機制與其他類型教師的管理與激勵機制做對比分析,剖析當前的模式存在哪些問題,及時借鑒效果較好的模式,不斷提高管理效率,優化激勵機制。
要創新人才培養思維與方法,打通高校、政府、社會等多個主體的合作鏈路,真正實現各主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通力合作。
其一,地方與高校應當打開培養思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各地方政府在對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提供指導意見之前,應當重點考慮如下幾個角度的問題:首先,從高校本身來看,本地高校的田徑體育后備人才進展如何,在培養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表現在哪個方面;其次,從高校與其他高校的差異來看,本地的特定高校與本地其他高校、其他地區高校之間,在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生源、家庭背景、成長環境、學習能力、未來發展需求等方面存在何種不同;最后,從本國高校與外國高校的差異來看,中國大學生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生理特點與心理特點分別具有何種優勢和劣勢,國外有無經驗可供學習借鑒,又應當如何應用于中國大學生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的基礎上,地方與高校應當進行充分的前置評估與分析,大膽嘗試、打開思路,制定更具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并根據各地、各高校的實施情況不斷調整,與時俱進,才能有效提高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效率。
其二,應當破除高校、政府與社會三大主體之間的制度壁壘,明確責任與分工,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方法。一方面,應當建立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委員會,負責對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做統籌與安排。委員會的成員應當包括高校負責人、政府負責人以及社會相關行業代表,為避免與學生現實需求脫節,還應當包括少量的教師代表、學生代表與家長代表。每當遇到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重大問題,或國家出臺了新政策、新舉措,委員會都可召開會議,優化當前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及時聽取學生的反饋。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教育部門的主觀能動性,為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爭取資源。教育部門可以根據當前的人才培養需求,向社會各界發出號召和倡議,并利用一部分政策支持吸引社會各界參與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為后備人才培養爭取更多的場館、器械、參賽資源,實現從單一資金資源到多樣資源的轉變,帶動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協同發展。
綜上所述,盡管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面臨著一系列難題,但不斷加深地方對政策理解、健全管理與激勵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思維與方法、打通各主體合作鏈路,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質效將能夠得到有效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