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華 山東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疫情居家期間,部分小學生由于場地及設施原因,無法高質量完成體育運動,且由于小學生的自覺性較差,易出現消極厭學心理,加之部分體育教師無法與學生及時溝通,學生上課的參與度不高,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近年來,政府及教育部門發布一系列文件,旨在推進體育改革創新,增強廣大青少年的體育健身意識。應加快實現小學體育教學信息化,將體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效融合,增強和培養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形成健康正確的體育鍛煉觀念,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
體育教學信息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體育信息化教學是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為構建現代化教學體系提供保障。以教育為載體,信息化技術為催化劑,是促進信息化技術教育的革命性發展和提高國民信息素養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拉動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體育教學信息化有利于縮小地域差距,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各地體育教師通過學習網絡優質課程,更新教學理念,完善教學內容與方式,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與質量。小學體育教學信息化,需要體育教師參加體育教育信息化技能培訓,將教學模式與信息技術高效融合,并注重健康生活觀念的輸入,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家長難以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運動器材,運動場地相對狹小,不利于開展體育線上教學。同時,受居家環境、場地影響,學生上課時的心態也會有所影響,大部分學生居住在樓房,為避免影響其他住戶,學生的活動幅度受到限制,體育課的質量無法保障。
學校對線上體育教學的支持力度不足,對體育信息化改革重視程度普遍低下,降低了體育教師的積極性。且學校的信息化體育教學體系不夠成熟,信息教學資源有所欠缺,技術硬件設施落后或不達標,影響了線上體育教學信息化的開展。
居家線上學習期間,學生需長時間保持高度的精力學習,由于缺乏休閑伙伴及娛樂項目,課間休息時間也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易出現厭學心態,且部分家長對學生上課情況疏于監督,使得體育課的學習質量與成效較低。學生居家期間,惰性太強,易出現消極倦怠的情緒,不愿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且小學生的自覺性較差,部分學生存在“渾水摸魚”的僥幸心理,上課的興趣與參與度不足。
由于上課時間緊缺,體育教師無法根據每位學生的動作進行指導糾正,難以保證教學質量,且部分教師降低了上課標準,教學質量不足。體育教師信息化教學知識儲備和實際操作能力不足,無法高效運用網絡共享資源,信息化體育教學硬件設備和軟件資源短缺,影響了教學進度與質量。與學生的互動溝通不足,部分體育教師要求學生根據學習視頻進行自學,僅按照自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忽略了與學生的互動溝通,易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部分體育老師的教學內容太過單一,教學方式陳舊無趣,學生的參與度太低,易產生抵觸心理。
學校體育與家庭關聯度不夠,家長與教師不能及時溝通學生上課時的表現,不利于教師修改、創新教學方式。部分家長對孩子身體素質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不能及時督促、引導學生完成學校布置的體育活動任務。且大多數家長不能以身作則,帶動孩子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不利于孩子體育觀念的養成。
體育教育師范生與“互聯網+”新時代接軌,是助推體育教學信息化的重要措施。體育教育師范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與可塑性,應建立專門的信息化教學培養方案,強化師范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實踐操作,提高師范生的信息化體育教學能力。從思想政治素養、專業知識素養、教育理念及技能素養和新媒介素養這四維度進行教師專業素質培養,將現代化科技手段與體育教學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培養與新時代接軌的“互聯網+”新型人才。
學校管理人員應加強對教師的監督工作,應制定教師的考核機制,根據家長與學生對教師的評分以及教師上課時的表現情況進行綜合考核,同時也需舉辦線上信息化體育教學知識和技能評比考核,切實推進體育教學信息化落實與發展。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應建設一支具有新時代教育發展理念、能主動適應智能技術的變革、主動推動教育創新發展的優秀體育教師隊伍,切實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實現從教育手段信息化向教育理念信息化的轉變。在網課期間,學校應舉辦基本在線教學技能線上培訓班,為體育教師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促進體育教學與信息化技術融合。同時應制定培訓規章制度,硬性要求體育教師按時參加培訓,量的積累才能實現質的轉變。
“雙減”政策的出臺以及體育強國戰略的推出,足以體現出國家對小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視,因此,各小學應重視體育課程、重視體育教學,提升教師待遇,將體育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素養與能力融入進教師評比考核以及績效獎勵中,以此來激發教師的內驅力,提升體育教師的積極性,促進體育教師反思與反饋,更好地提升專業能力。
創建網絡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全方位服務師生,優化信息資源內容。平臺的創建,為體育教師提供了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有利于提升自身信息化體育教學能力。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體育技能學習資源,便于學生根據興趣與需求,針對性地選擇網絡資源。
“互聯網+”時代使體育教師面臨更多的挑戰,面對線上體育教學資源短缺、體育教師信息化素養缺乏、學生居家鍛煉條件受限等問題,體育教師需提升責任意識,掌握網絡信息技術、優化創新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模式多元化,科學且高效的培養學生體育觀念,激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高質量完成體育教學任務。
1.制定課堂要求,提升教學質量
特殊時期,體育教師不能放松警惕、降低教學標準,需時刻關注學生掌握技能的情況,制定嚴格的上課要求。如上課時提前進入會議室、要穿休閑運動裝等,且教師需針對上課場地進行多方面考慮,避免學生受傷,保障學生安全。同時,體育教師還需加強對教學平臺進行練習,積極備課,熟悉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流程和教學方法。盡可能提升上課設施質量,盡量雙機位,且針對難度動作時,需進行鏡面、正面等多面示范,提升動作標準,積極地探索出高效的新型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完善教學內容,注重以人為本
由于大部分學生上課場地及設施受限,體育教學內容應進行修改,以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與觀念為主。可選擇便于學生居家學習開展的體育項目,以鍛煉學生身體素質、提升學生抵抗力為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注重“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學生樹立健康意識,學會居家防護健康技能,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滿足學生體育需求,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為終身體育觀念的養成奠定基礎。
3.運用網絡資源,提升課堂趣味性
應運用網絡信息共享資源提升體育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避免學生出現厭學心理。根據學生們的不同興趣點來進行體育教學,主要按照學生個人的興趣偏好來進行選擇,引導學生們主動參加體育運動,增強學生的體質健康。將3D 動畫、視頻資源等信息化技術進行綜合處理,制作相關體育教學課件,以簡單直觀的方式加深學生對運動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運動類APP 輔助教學
運動類APP 的種類、功能豐富,體育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自主選擇訓練,并可實時記錄學生的運動鍛煉情況,實時監測運動負荷,保證學生課堂運動負荷量,充分了解學情,及時掌握學生實際鍛煉情況,保證課堂練習密度。利用大數據完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并作為后期考核標準之一,同時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分析,體育教師可對教學做出科學合理的調整,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使學生能高效進行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5.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
線上授課期間,體育教師應積極與學生互動溝通,以學生提交練習視頻為中介,學生可對照視頻及教師反饋,反思動作細節及錯誤,及時查漏補缺,完善自身運動技能。教師也能根據學生提交的視頻及易錯點,及時將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進行修改與完善。
6.家校共育,協同發展
家庭體育是學校體育發展的前提條件,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是促進體育教學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家長與體育教師需加強溝通與聯系,增強關聯性,以提升學生身體質量為共同目標,實現線上體育教學多元主體的共同協作,克服線上授課的不良因素。
教師應與家長提前溝通,家長要為學生進行線上體育課程提供充足的空間、設施器材以及確保安靜無雜音的環境。家長需及時與老師溝通學生上課的表現,做好監督工作,幫助體育教師完成上課任務。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應積極開展親子體育活動,并錄制相關視頻,引導學生發現體育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體育觀念。
7.根據反饋信息,完善教學方案
體育教師需根據學生提交的視頻作業、運動類APP 記錄的數據及家長的反饋及時進行教學數據的分析與整理,發現教與學中的問題與不足,及時了解學生當前學習情況及心理狀態,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為體育教師實施個別化教學、分層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依據,便于體育教師有針對性的修改教學方案與進度。
8.考核機制多元化
學生考核機制應多方位、多元化,注重過程性考核。要依據學生的各方面進行客觀綜合評價,根據學生上課表現、出勤率以及運動類APP 的數據記錄等作為考核依據,同時考查學生居家防護、健康生活以及體育價值觀等相關理論性知識,制定多元考核機制。
體育教學信息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構建現代化體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充分提升居家線上網課的學習效率與質量,教育部需創建網絡教學資源共享平臺,體育教師需不斷提升信息化素養,家長需積極與教師溝通,輔助孩子認真上課,合力共舉,促使學生形成健康正確的體育鍛煉觀念。
根據現階段疫情居家線上體育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總結概括助推體育教學信息化的措施:提高對高校體育師范生的培養要求,強化師范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實踐操作,提高師范生信息化體育教學能力;完善對體育教師的考核機制,督促體育教師提升信息化素養;學校應舉辦體育教師信息技能培訓班,優化師資建設;學校應加強對體育教師的重視程度,激發體育教師學習的內驅力;構建網絡教學資源共享平臺,豐富教學資源,全方位服務師生;教師需積極探索新型教學模式,構建多元教學體系,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及時修改完善教學內容,學生的考核機制需多元化,注重過程性考核。全方位培養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學生樹立健康意識,為終身體育觀念的養成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