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峰
(泗縣屏山林業工作站,安徽 泗縣 234099)
泗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東靠江蘇泗洪,西與安徽靈璧相接,南連安徽五河、固鎮,北與江蘇睢寧為鄰,東北與江蘇宿遷毗鄰。區域東西窄、南北長,基本呈長方形。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為5.47萬hm,有林地面積4.99萬hm,全縣活立木總蓄積量352.74萬m,森林覆蓋率為27.91%,林木綠化率為29.56%。
2021年,泗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緊圍繞“百果園、花世界、綠泗州”發展目標,始終堅持抓好“五綠”工作水平提升,持續推進林長制改革,重點開展了城區綠化工程、主干道路、水岸森林長廊建設工程、重要生態區域綠化修復工程、石質荒山綠化攻堅工程、“百村萬樹”工程、扶貧林基地與產業基地建設工程、美麗鄉村綠化提升工程、自然保護地保護修復和管理能力建設工程等,生態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根據人事變動,縣林長辦、各鎮林業工作站及時調整各級林長,同時做好資料歸檔工作。據統計,全縣共設立縣級林長20個、鎮級林長106個、村級林長180個,縣級林長涵蓋全縣所有重要生態功能區,實行跨行政區域管理,三級林長全覆蓋且運轉良好,確保重要生態功能區都有專員專管、責任到人。縣級總林長十分重視林長制工作,及時召開專題會議(2021年召開3次),安排部署、聽取匯報,督促各級林長履職盡責,不定期開展巡林,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解決限期整改落實。境內有宿州市唯一的國家級濕地公園——泗縣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公園屬于沼澤湖泊類,生態系統結構完整。從岸線至河湖水域,形成了喬、灌、蘆、蒲、萍多種層次的植物景觀和豐富的水棲生物環境,是一個集水文、土壤、氣候和生物自然景觀的綜合體,公園內有大面積野生蓮、菱和一片片原生蘆葦等水生生物群落,吸引了數十種野生鳥類在此棲息、覓食、嬉戲,其中不乏國家及省級保護動物,形成了獨特的濕地景觀。為進一步搞好石龍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以及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的保護恢復和管理能力建設,目前,正按照規劃組織實施“引河入湖、破塘擴湖、環路護湖”等重點工程項目建設。通過實施“引河入湖”將適當開挖水道,進一步提升龍須溝和石梁河的水系連通性,確保濕地公園的水體循環;通過實施“破塘擴湖”將打破現有濕地公園內的魚塘圍梗,恢復石龍湖濕地面積,同時鋪設親水棧道,種植水生植物,營造良好的濕地生態環境;通過實施“環路護湖”將在石龍湖濕地公園內部環繞石龍湖建設環湖慢行步道、木棧道、木棧橋和吊橋,來有效解決石龍湖濕地公園周邊現有道路無法連通、正常的巡護管護不方便等問題,更好地滿足濕地巡護和生態觀光需求。通過一系列保護恢復和管理能力建設,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一定會以生態更加良好、景觀更加優美的姿態呈現在人們面前。
為有效推進全縣林長制工作,縣委、縣政府先后制定出臺了林長制一系列制度,如《泗縣林長制工作督察制度》《泗縣林長制縣級會議制度》等;根據工作需要,縣林長辦也先后制定出臺了多項制度,如《泗縣林長制縣級考核制度》《泗縣林長巡查制度》以及“五個一”制度等。結合各項制度,全縣三級林長認真履職,實行縣級林長每月督查調研一次,鎮級林長每半月督查調研一次,村級林長每周督查調研一次,有效保護了全縣森林資源安全。
縣林長制會議成員單位認真履職,協助林長開展巡林并積極開展工作。如:成員單位積極組織單位職工參加在新汴河墩集段的春季義務植樹活動;教體局、科技局、共青團等積極組織青少年參加濕地科普活動;農業農村局、水利局、生態環境分局、交運局、畜牧中心等按照職責積極推進自然保護地保護恢復和管理能力建設;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爭取資金實施非煤礦山生態修復;縣財政局積極解決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石龍湖濕地公園清淤、流轉土地造林租金、公益林和商品林森林保險、森林防火等方面的資金;縣委組織部(編辦)積極落實了石龍湖濕地公園和沱河自然保護區機構;縣廣播電視臺、縣融媒體中心積極做好林長制宣傳工作;縣發改委積極爭取林業改革發展資金,加快綠色發展;縣住建局、城管局主動作為,積極開展城市增綠,提高規劃區的森林覆蓋率和林木綠化率。
縣級總林長、副總林長、林長高度重視林業生產計劃,親自審核、把關。制定出臺了《泗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泗縣2021年造林綠化實施方案的通知》(泗政辦秘〔2021〕7號),《通知》對土地流轉政策、林業扶貧政策等進行了規定。為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地(泗縣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和沱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能力建設,縣級總林長親自多次協調,解決了多年來未能解決的機構問題(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服務中心為正科級、沱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服務中心為副科級)。目前機構、人員均已到位,切實提升了保護區建設與管理。
目前縣級層面出臺的各項制度運行正常、效果較好,全縣“五個一”平臺業已建設比較完備,且運行通暢,各項制度均得到有效運行。特別是《考核制度》方面,根據各鎮情況不同,分別賦值1分和0.5分。縣林長辦、縣大督查辦結合各鎮林長制日常工作開展以及現場察看資料、打電話詢問等方式,認真打分,排出名次上報縣政府,納入縣政府總體目標考核。
縣林長辦主動謀劃,扎實履職充分發揮上傳下達、組織協調、參謀助手等作用,聯合縣大督查辦,對各級林長履職盡責、造林綠化、森林撫育、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等不定期進行督查,督查結束后,印發督查通報,有效推進了全縣林長制工作的開展。
通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共同發力,認真開展林長制意義、目的、“五個一”平臺、各級林長巡林、工作動態等全方位宣傳,提升了廣大干部群眾對林長制的認識,增強了森林保護、資源管理、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林地保護、生態惠民及產業發展意識,夯實了建設生態泗縣、推動綠色發展基礎,讓林長制深入人心。
根據人事變動,及時調整各級林長及責任區,實現林長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情況。
多年來,特別是林長制改革以來,我縣國土綠化面積有了大幅度提高,2018年完成造林面積3486.67hm,2019年完成造林面積1026.67hm,2020年完成造林面積700hm,2021年完成造林面積720hm。全縣森林覆蓋率顯著提升(2018年森林覆蓋率為26.62%、2019年森林覆蓋率為27.49%、2020年森林覆蓋率27.81%、2021年森林覆蓋27.91%)。
圍繞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的保護恢復和管理能力建設,開展流域內的水環境治理和附近村莊美化亮化綠化,組織實施“引河入湖”“破塘擴湖”“環路護湖”等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將龍須溝和石梁河的水系徹底貫通,著力打造石梁河國家濕地公園文旅片區。切實加強對沱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組織開展常態化的巡護巡查,嚴懲違規違法行為,沱河自然保護區內已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還濕面積7145畝,確保了國考沱河關咀斷面水質達標;組織林業執法力量,認真開展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行為,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保護管理制度;推進古樹名木保護工程,全縣完成三株二級以上古樹的現場保護性調查,并針對性開展保護性修復,為全縣13株古樹名木購買施救費用保險。
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綠化、“百村萬樹”工程等,充分利用農村“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開展村莊綠化,栽植總株數22.5萬株;以G104、G343、S329、上青大道、環縣東路、環縣西路、山閔路等公路兩側綠化為重點,建設綠色長廊31.2km;以新汴河、新濉河、唐河、民利河、樊吳大溝等河道、大溝沿岸綠化為重點,建設生態林帶23.6km;以城區周邊和城郊結合部為重點,建設環城林帶100hm;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重點,新建、補建農田林網5333.33hm,做到了田成方、路相連、樹成行、水相通。全縣人工造林720hm,完成市下達任務的108.3%,新建完善農田林網5313.33hm,創建省級森林城鎮1個(墩集鎮),省級森林村莊5個(泗城鎮汴河社區,開發區趙位社區,大路口鎮網周村,墩集鎮汴河新村,草溝鎮秦橋村)。
嚴格執行木材采伐限額規定,做到依法采伐,2021年共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181份,采伐林木總蓄積0.72萬m,面積620hm;認真開展森林督查工作,已完成國家林草局關于森林督查80個判讀圖斑外業調查任務,違法圖斑處罰任務已經完成;認真開展生態公益林優化調整,目前已經初步完成;加強對全縣405名生態護林員日常考核和動態管理,確保護林員隊伍能積極履職;認真開展森林防火滅火工作,在主要生態功能區設置永久性防火標識、懸掛宣傳標語等,教育、引導廣大干群嚴禁攜帶火源進入生態功能區,同時認真開展森林火災普查工作。在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啟動防火碼,做到人員出入嚴格掃碼,做到人員進入濕地時掃碼進、出時掃碼出,同時做好防火碼更新改造,全縣未發生大的森林火災;規范林業執法工作,全年共辦理林業行政案件7件,罰款1.66萬元,移送涉刑事案件1起;認真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全年防治面積2.03萬hm,防治率97.66%。
充分利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蟠龍山奇石文化公園、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等資源,培育生態文化旅游,帶動全縣經濟發展;成立了安徽省薄殼山核桃研究院,引導綠瀛薄殼山核桃基地增強示范、輻射效應,促進了薄殼山核桃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做大做強屏山花卉基地和大莊、大路口、草廟等鎮經果林產業基地,帶動廣大林農增收致富。
切實抓好五綠興林“勸耕貸”以及林業小額貸款貼息工作,鼓勵和吸引交投公司、農投公司以及造林大戶等參與我縣的生態建設和林業投資,切實提升林業生態建設水平,推動林業持續健康發展。如在縣林業部門的積極推介下,經安徽省農業信貸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的擔保,泗縣潤綠園林有限公司貸款200萬元,用于園林特色林業綜合開發項目;泗縣興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貸款200萬元,用于發展薄殼山桃產業;泗縣虹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貸款80萬元,用于發展苗木花卉產業。
(1)造林地塊選擇不易。由于相關政策調整,大面積流轉土地造林已不現實,而現有大溝河渠兩側因歷史原因被老百姓自行耕種,退耕還林難度較大。
(2)造林技術有待提高。隨著生態建設力度加大,許多公司、大戶積極投身植樹造林事業,給林業發展帶來勃勃生機,但由于缺乏較強的專業知識,所以不能完全做到適地適樹。
(3)認識上還存在誤區。林長制改革是我省首創,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我省于2021年5月31日發布《安徽省林長制工作條例》,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林長制改革是各級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但也有個別林長認識存在誤區,認為推行林長制是林業部門的事情。同時改革經驗不足,只能邊干邊學、邊干邊摸索,在摸索和學習中推陳出新。
對全縣森林資源抓好保護,禁止亂砍濫伐和無證采伐,守住生態紅線;依法行政,提高執法水平,認真開展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公布一起,極大震懾違法犯罪分子,力保森林資源安全;加強石龍湖、沱河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恢復,強化泗縣的古樹名木保護,給子孫后代留下生態遺產。
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蟠龍山奇石文化公園和石龍湖田園綜合體等四大文旅片區,培育生態文化旅游。依托草廟、丁湖、大莊、大路口等鄉鎮經果林產業基地和屏山花卉基地,吸納周邊困難群眾就業,促進林農增收。
積極推進集體林地“三權”分置,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切實抓好林業“勸耕貸”以及林業小額貸款貼息工作,吸引造林大戶、木材經營者以及社會資本參與植樹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等,切實提升林業生態建設水平。
林長制改革是深化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新舉措,有效擴大了泗縣的森林資源總量、提高了森林質量、改善了森林生態功能,實現了生態產品價值,帶動了部分扶貧困戶脫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各級林長務必高度重視,摒棄不足,發揚成績,在干中學,在學中干,扎實推進泗縣林長制工作向深度、廣度邁進,深入推進泗縣生態文明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