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銅陵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胡 艷
國學是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其中不乏有眾多的經典,其教育意義豐富,往往寥寥數語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小學語文課程不僅是培養學生們的語文知識和品德修養,更是對我國五千多年文化的傳承。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要求教師重視德育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國學知識加強引導,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國學知識和德育課程進行有效的融合,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們的文學素養,促使其在掌握很多文化內容的基礎上,并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去,從而樹立正確的道德行為規范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語文教學是整個小學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習不但能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而且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傳統的教育體系中的教學模式往往缺乏創新性,實踐指導性也不強。而采用在語文課堂的國學經典教育中滲透德育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可推動學生在課堂中自主探索學習國學的熱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提高學生思想品德以及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國學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這是在新時代背景下新的教育方向。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文學底蘊,對學生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德育教學的展開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規范他們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思想。在二者融合的背景下,能夠通過中華文化之精粹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增長學生的智慧,涵育學生的性情。如在學習國學經典中,可以講述了一些故事和道理,能夠告訴學生們一些是非觀念,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懂得為人之道的真諦。其次,學習經典文化內容,能夠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學做合一”的意識,知道長幼有序、尊師重道、謙讓禮貌等基本人生道理,通過古人的智慧對自己的生活習慣產生思考,慢慢地建立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基于此,利用優秀國學經典積極對小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可以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主旨內容,向學生滲透一些優秀的思想品質精神,以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并使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實現。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電子設備受到了小學生們的喜愛,但復雜的網絡環境經常會給學生們帶來一些誤導,網上一些不良信息對孩子們影響較為嚴重。在德育和國學經典融合的背景下,合理地挖掘國學中豐富的知識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們快速地提升文學素養,掌握豐富的知識內容,在合適的場合、時間、地點運用合適的知識。如在我國經典國學知識中“文字對仗美”具有濃厚的藝術特點,學生們在誦讀、分析文章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習一些基本的對仗知識,感受文字給人帶來的美感,進而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不僅如此,學習國學課程還能提升學生們的寫作能力,通過閱讀、朗誦一些經典作品引導他們展開深入思考,學會主動分析問題、自主構建知識框架,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期間,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以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喜愛度。另外,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解會在一定程度上調動課堂的學習氛圍,并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以此實現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此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發展潛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更為重要的是,學習國學經典有利于學生親身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并進一步掌握相關文化知識,從而使學生思想品德方面得到提高。基于此,教師在正式講解課程之前,應先對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內容全面理解和分析,在有效運用美德故事的基礎上,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從而實現提高學生文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期間,重點加強對學生的積極引導,以此調動課堂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對語文這一學科的喜愛。另外,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應圍繞教材展開對國學經典的講解并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個人的愛好優化教學方案,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從而為學生保留一定的思考空間,積極展開探索。
在小學語文中的國學知識,大部分以文言文、古詩詞作為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制定課程內容,其蘊含著對仗、押韻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味極強。此外,朗讀作為語文課程的常見教學方法,可以通過這一方式幫助學生感受到作者傳遞過來的意思,通過語氣的轉變感悟文字的魅力,強化他們對傳統知識的了解,加強對文字的感觸與認知。基于此,在德育與國學融合的背景下,教師可以使用誦讀的方式展開教學,幫助學生們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國學知識的趣味。
如在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中《靜夜思》一課,由我國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詩仙”李白所著,透過月光使用短短二十字講述了自己的思鄉之情。在展開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展開示范朗誦,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渲染氛圍,帶動學生們的情緒;在朗讀的過程中,加強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兩個字的讀音,用“guang”與“shuang”的押韻讓學生們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兩句中,引導學生們感受游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在講解結束后鼓勵學生們展開自主誦讀,融合進自己的感情,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國學經典的奇妙之處,達成文化傳承的效果。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在講解國學經典知識的時候,不同朝代、不同社會背景都會給學生一種全新的體驗。在德育融合背景下的課程活動中,更加注重學生們的感受,要求教師通過傳授文化知識豐富學生們的認知。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當時的文化背景展開教學,通過故事講解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國學經典文化,讓學生感受到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發展歷程,學習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將國學經典教育學習提升至一個全新的高度和深度,促進學生們文學素養、綜合素質的發展。
如在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中《絕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古詩學習中,《絕句》為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歌,而《惠崇春江晚景》與《三衢道中》為宋代蘇軾、曾幾所著。在講解古詩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感受兩個朝代詩歌寫作手法上的不同;隨后,教師便為學生們講解一下三位作者不同的生平經歷和社會環境;最后讓學生們結合作者們的生平經歷與時代背景展開分析,感受通過國學經典折射出來的社會背景,體會到詩詞中字里行間所蘊含的事物,豐富他們的認知,體會到文化發展的歷程,構建高質量的小學語文課堂。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中。現階段的小學生是非分辨能力較差,對一些外來的文化尤其是西方節日有著極強的興趣,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中,反而忽略了我國的傳統節日。基于此,在展開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課內的知識適當延伸一些課外的材料,引導學生們了解我們的一些傳統文化,喜歡上傳統文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與發展。
如在部編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中《傳統節日》一課,其內容包含了我國一些傳統節日,提到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展開本節課程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們延伸一些國學經典的讀物,如《元日》《解語花·上元》《清明》《同洲端午》《鵲橋仙·纖云弄巧》《中秋登樓望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內容,通過大量的國學經典加強學生們的認知,感受到我國傳統節日的魅力,并了解一些常見的節日習俗和傳統文化。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傳播傳統文化,在信息開放的社會環境中加強學生們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堅定民族意識,傳承中國精神,將德育與國學經典課程的融合優勢發揮出來。
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先進的教學工具走進了課堂。近些年來,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豐富的教學資源、靈活的教學策略給課程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在開展德育與國學經典融合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選擇一些適宜的教學方式和內容,讓教學活動充滿趣味性,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學習的興趣,更加滿足小學生對教學活動的需求,構建高質量的課程活動。
如在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中《涼州詞》一課,其原本是唐周時流行的曲調名,在當時的朝代中,是中原王朝樂舞中的精華,有“國樂”之稱。基于此,在展開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相關的伴奏和背景音樂,引導學生們使用吟唱的方式誦讀這首詩篇。在學生們吟唱的過程中,教師不要過多地干涉他們的節奏,鼓勵他們使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展開吟唱,慢慢地掌握課程內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間傳達出的情感,創設全新的國學教學氛圍,幫助學生們加強對經典知識的認知,通過趣味性的教學增強學習的興趣,達成我們的教育目標。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學習國學經典文化知識,可以增強學生哲學思考能力,,對其未來一生的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在德育與國學經典融合的背景下,語文老師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內容,引導學生傳承國學文化,選擇不同的知識內容來加強學生們的思想品德教育,讓其通過一些寓言故事、歷史事件展開分析,幫助他們了解一些做人的原則與道理,不斷增強學生們的增意識,促使他們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長,為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
如在小學五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中《自相矛盾》《田忌賽馬》兩篇文章中,來源于我國古代一些故事,通過故事的內容向我們講述了一些簡單的道理。如在《自相矛盾》中,通過“最堅固的盾”和“最銳利的矛”告知我們“說話做事不要前后抵觸”;而在《田忌賽馬》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手的短處”等哲理。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經典故事展開講解,幫助學生們了解一些道理,同時滲透德育知識,在課上加強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國學經典包含文言文,而文言文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之一。由于文言文中涵蓋很多哲理和專業知識,其中包含的一些故事情節以及對故事的描寫都有利于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由此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度。另外,現如今語文課堂教學中。有關文言文的教學模式往往比較單一且直接,加之文言文中的詞、句、寫作手法與現代漢語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造成普遍存在學生完全看不懂文言文的現象。
例如,教師在講解《伯牙絕弦》一課時,可在教學內容中適當融入古箏、二胡等傳統樂器的演奏,從而促進學生進一步感受并理解文言文中的用詞方式以及句子的內涵。另外,采用此教學方式更有利于學生領會文言文背后的教育意義,領略伯牙與子期的深厚友誼,從而教導學生要珍惜自己的友情,以此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信息技術與教學體系的有效融合為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與此同時,也為學生學習國學經典擴展了學習資源,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借助多媒體平臺或者電子計算機展開輔助教學可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學習和掌握學習內容的難點與重點,也會幫助教師創新教學模式和手段,讓學生一邊欣賞影片,一邊學習專業知識。
例如,教師在講解國學經典《春秋戰國》時,可先借助多媒體平臺播放與本課相關的電影或者廉頗和藺相如的紀錄片,促使學生對文章有初步的了解,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歷史背景和相關知識,領悟到團結的重要性。
國學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學經典作為中華文化中最有價值的典范性著作,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而歷久彌新。學習國學經典對于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德育教學又是現階段教育的重點方向,語文教師將二者進行完美的融合,既能夠達成傳承優秀文化的目的,還可以指導學生們的行為,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增強文學素養的同時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國學經典與德育課程的融合是當下教育的發展趨勢,教師要認識到這一發展趨勢的重要性,在拓展語文學科廣度的同時突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為學生們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