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線上英語寫作教學是當下一種全新的教學實踐探索課程,本文從線上教學的意義與現狀展開,結合讀寫課例“Our unusual holiday”,從線上教學的前期學生準備到充分挖掘讀寫課堂的各要素:從教師著手,挖掘軟件的操作功能,增加課堂的交互性;從學生著手,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和課堂參與意識;從教學資源著手,加強同步直播課堂教學內容的情感設計;從云端課堂的后臺數據著手,優化增效落實教學目標;從反饋著手,加強在線答疑輔導的張力與延伸性,進行思考與實踐。
關鍵詞:初中英語;線上教學;讀寫策略
作者簡介:韓亞茹(1979.02-),女,北京順義人,北京市第四中學順義分校,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英語口語教學。
一、引言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一直在繼續,學校按照統一要求,采取線上教育教學實踐。我們本著“趣溫故、寬視野、研究+、身體長”的目的,開展線上答疑輔導。此次答疑輔導,學校經過多重比較,采用網端授課互動性較高的百家云云端課堂,為學生提供在線課堂。線上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有效將外語教學拓展到云端,尤其是對于英語讀寫課程而言,不僅能夠使傳統教學方式得到創新,還能使課堂變得靈活有效,促使學生在讀中學、在寫中練,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疫情期間,我校充分利用《21世紀英文報》的初二年級抗疫專版——FIGHTING THE VIRUS共同戰“疫”和學生進行疫情的交流分享,使得學生第一時間了解疫情的相關動向并使其個性化得到延伸發展。
二、開展英語讀寫課程線上教學意義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推進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重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英語課程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對英語課程教與學的支持與服務功能,鼓勵教師合理利用、創新使用數字技術和在線教學平臺,開展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為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提供支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在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教學工作,在全民抗“疫”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采取線上教學活動,能夠使教學工作順利開展,有利于學生在家開展學習。同時,通過線上教學模式,也為新時代下英語讀寫教學方法的創新發展和改革提供了新契機。學校充分利用《21世紀英文報》共同戰“疫”專版的實時報道,借助云端和學生進行分享,以讀促寫,讓疫情期間的學生始終運用筆端,呈現思想,從而使云端課堂的教學時效性得到有效落實。讓“停課不停學”的指導思想,落地生根。
三、開展英語讀寫課程線上教學現狀
(一)教學模式不適應
由于疫情突發,導致學校在開展線上教學工作時,時間和方法都較為倉促,甚至絕大多數學校和師生都是第一次接觸線上教學,很多師生在開展線上教學和學習工作時對相關的教學模式不適應。尤其是英語讀寫課程的授課,既要讀,又要寫,還要分享交流,在這其中就涉及計算機設備使用的實踐操作運用,導致部分學生在線上學習過程中無法兼顧相關的學習內容,無法有效處理學生與教師、學生與計算機設備之間的關系,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下降。
(二)教學內容理解不透徹
由于缺乏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在進行授課時,師生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深入交流分享,這就導致學生對很多內容的理解大打折扣,導致其對內容理解不夠透徹。
(三)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在疫情期間,由于很多學生在線上學習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導致在學習時,注意力分散。再加上居家生活和網上學習的各種不良情緒反應,如恐慌、焦慮等,也會影響學習效果。
四、英語讀寫課程線上教學策略與研究
(一)線上教學的前期學生準備
為了有效開展英語讀寫線上教學工作,教師在正式進行課程教學工作之前,應對學生進行線上教學模式普及,并告知學生相關的云端學習方法,如點名、連麥的基本操作,扣“1”快速回應法,限時閱讀法——充分利用云端課堂的鬧鐘計時功能等,通過一些基本的云端操作技術培訓,為網絡平臺的云端課堂讀寫有效實施形成助力。
(二)挖掘讀寫課堂的各要素,讓線上讀寫課堂動起來
語言學家Badger指出,可以把語言的閱讀和寫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閱讀和寫作的一體化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語言點、獲取信息,而且還能夠使學生掌握閱讀技巧,體會文章的篇章結構,完成從語言的輸入到語言的輸出的學習過程,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另外,《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提到三至五級的英語寫作活動相應的寫前活動包含“閱讀范文”。結合上述指導思想,以云端課程實施為載體,結合《21世紀英文報》中的“Our unusual holiday”(我們的非同尋常的假期)為例,談談云端讀寫課程的策略實施。
1.從教師著手,充分挖掘軟件的操作功能,增加課堂的交互性。“師生交互與深入對話是決定直播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充分挖掘軟件的互動功能,體現出技術服務于課堂教學實際需要的原則,就顯得十分重要。
(1)扣“1”活動讓課堂動起來。網絡直播課程中,“1”發揮著強大的功能。在課前的技術調配環節,筆者請同學們在留言板通過回復1,明確學生端的技術確認;在進行疫情分析時,國家基于疫情形勢,號召國人居家,筆者請贊同這個明智防控策略的同學們扣1,這時候的1,是師生的共情時刻,表明他們對觀點的嚴重認同;在學生進行寫作時,為了確保每位同學全部完成寫作輸出,筆者再次請同學們回復1,這時的1,讓筆者明確了學生的學習進度。我們在直播課上,充分挖掘扣“1”的功能,也使在線教學活躍起來。
(2)投屏讓習作批閱改起來。讀寫結合的習作批改,需要線上的評價和批閱。云端課堂的投屏,讓學生實時生成的作文批閱成為可能。學生將習作發至學科教學微信群,教師實時調取,進行班級的互評,這讓習作的優點和問題一目了然。及時的批閱,讓課堂的問題研究意識更加濃厚,基于問題的反饋才是最有效的反饋。
(3)紅包雨讓參與高起來。對于全體學生的互動參與,這是直播網課期待的理想效果。所以在本節課,學生進行居家活動秒回分享時,筆者開啟了紅包雨。這是對學生積極參與,善于思考,樂于分享的一種鼓勵。對于幸運的同學,請他們積極回答后續的問題,學生們無疑是“我參與,我快樂”。
2.從學生著手,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和課堂參與意識。“光聽講,記得只剩5%;閱讀,效果只有10%;聽加看,效果示范展示,也只有30%;小組討論,提升至50%;再透過習作演練,效果更可達到75%;立即應用或轉教別人則可高達90%。”學與教無法剝離,本節直播活動,筆者多次主動連麥或者請學生舉手發言,讓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所思與所想,讓習作優秀的同學介紹構思和寫作經驗,在增強互動的同時,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使直播課堂成為共同學習、共同探索的平臺。
3.從教學資源著手,加強同步直播課堂教學內容的情感設計。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很多好地進行情感態度的傳遞,教師的言語表情、肢體動作的能夠傳遞情感的信號,有助于學生理解重難點。那么,如何彌補這樣的情感消失現象。簡潔美觀的課件設計,從布局的合理,到色彩的協調,綠色的背景幕,應當成為主旋律的,色彩柔和且易于緩解視力疲勞。此外,教師在留言板善于利用積極的評價語,“Well done. Come on. Don't be shy, try it again.”都會讓課堂的交流氛圍更加融洽。此外,本節課中,教師將學生居家的活動進行滿屏呈現,使居家焦慮、很久不曾謀面的學生頓時增加了親切、溫馨的教學氛圍。
4.從云端課堂的后臺數據著手,優化增效落實教學目標。
(1)點名彰顯效度。網絡直播課程,需要把學生點“醒”。對于網絡另一端的學生情況監控,點名無疑是一把利器。對于沒有及時點名確認的學生,通過系統數據,學生人名的反饋,請他們進行留言板的扣1,會使學生更加聚焦課堂。直播中,我們也需要時時開啟點名功能,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生的注意力。當然,傳統課堂的點名回答問題,我們也要嘗試在直播課程中使用,這樣學生課堂的專注度會更加集中,問題的思考意識會更加提升。無論使用何種點名方式,都在于點“醒”和喚“醒”。
(2)試題發布增加反饋。傳統的課堂,教師運用舉手等方式進行理解正答的確認,而云端課堂的試題發布功能,可以第一時間進行數據反饋。在讀中環節有關疫情理解的閱讀環節,學生在手機端進行作答,而后,通過教師發布的答案進行矯正。后續學生帶著問題去聽,教師帶著問題去講,使課堂教學目標的落實增加時效。
5.從反饋著手,加強在線答疑輔導的張力與延伸性。對于課堂的反饋,我們需要引起重視。線上直播的有效安排與呈現,依賴于反饋信息的及時處理。直播中,教師要用熱情與包容,用期待與尊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在本節的直播中,學生就習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互動分享,這樣就使得教學的問題意識更加聚焦。直播后的學生自評、互評和師評的反饋也將讓下一節的直播課更加具有指向性和時效性。學起于思。對于直播中,學生不明白的或者需要再解釋的問題,教師可鼓勵學生去大膽發言,留言板隨時為學生開放。問題探討,尋求幫助的留言板,會讓課堂彰顯活力。
受疫情影響,直播課程開啟了它的使命,教師需要對其進行有效利用,除了課堂生成性的反饋以外,每節課后,教師也可以請學生進行信息反饋,下面是一位同學的課后反饋。久而久之,課上與課下的互動分享,會讓直播課程更具張力和延伸性。
美國作家丹森曾說:“一個真正意義的人,必須是有情感的人。”同步直播課程需要做的是不僅是讓非常時期的學生能高效快樂地學習知識,更需要感受到異地遠端師生的關心和友愛。從而體會到現代教育技術的魅力,消除師生心靈的時空阻隔。讓我們努力從學生著手,加強研究,打造雙向互動、有溫度的直播讀寫課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魯秀麗.教師在遠程直播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育研究,2015(16):168-169.
[3]羅云霞.同步直播互動教學實踐研究:以華中師范大學網聯同步課堂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