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大數據、智能化、區塊鏈、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媒介形態發生巨大變化,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在新媒體賽道上,數據新聞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新媒體時代,數據新聞在媒體的持續探索與創新中發展,是我國信息傳播水平不斷進步的重要體現。當前,可視化傳播已經成為數據新聞的主要呈現方式。文章基于新媒體時代數據新聞發展現狀,分析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傳播路徑,并提出創新傳播策略,以期增強數據新聞的時效性和創新性,充分挖掘數據新聞可視化的核心價值。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交互性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9-0108-03
新媒體時代,人們獲取新聞的渠道越來越豐富,新聞傳播呈現出數字化、信息化、個性化、交互性強等特點,數據新聞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新聞產品的種類。
當前,眾多媒體為發揮可視化傳播的優勢,紛紛將圖片、視頻、數據等融入新聞傳播,豐富受眾的閱讀體驗[1]。同時,這也為媒體開拓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為數據新聞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原生動力。
(一)數據新聞
1.數據新聞的發展歷程
數據新聞,顧名思義就是用數據說話的新聞。這種報道形式由來已久,但早期的數據新聞基本都是對數據進行羅列,名稱也不叫“數據新聞”。
2006年,EveryBlock創始人阿德里安·哈羅瓦提出“數據新聞”的概念。隨后傳入中國,引起業界、學界注意,并自2013年起在全社會普及。
實際上,早在“數據新聞”概念普及之前,中國就已經有了數據新聞報道的實踐。2011年5月,搜狐推出數據新聞欄目《數字之道》。到了2012年,眾多網絡媒體跟風打造數據新聞欄目,如網易的《數讀》、新浪的《圖解天下》、騰訊的《數據控》等。而最先嘗試這一新型報道方式的傳統媒體是央視,其于2014年1月推出“據”說系列節目[2]。
此后,數據新聞這種新型報道方式為絕大多數新媒體、傳統媒體所接受并普及,媒體以數據新聞的形式呈現大量數據,賦予原本枯燥的數據邏輯、美感和易讀性,為廣大受眾接受并喜聞樂見。“用數據說話”成為一種主流傳播形式,熟練運用數據深入淺出地傳播信息,成為新聞媒體采編人員必須具備的技能。
2.數據新聞的定義及特點
嚴格來說,上述階段的“數據新聞”還算不上真正的數據新聞。目前各方認可的定義是,數據新聞又叫數據驅動新聞,是指基于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
新的數據新聞表現形式改變了早期以文字、圖表為主的傳統模式,進化為能與讀者實現互動的多元呈現方式。圖形化、矢量縮放技術、動漫視頻等手段,為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傳播提供了極大助力。
當前,數據新聞呈現出四大顯著特征:
一是數據化。數據,是數據新聞的支撐。數據新聞這種新型報道形態是伴隨數據時代尤其是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而生的,是數據技術對新聞業全面滲透的必然結果,它的出現一定程度改變了傳統新聞的生產流程。通過數據的挖掘、統計和分析,數據新聞能將新聞闡釋得更清楚、全面,描述得更直觀、易懂。
二是可視化。隨著數據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數據的直觀呈現成為媒體和受眾的必然選擇。當前,數據新聞以數據統計為手段,對新聞內容進行量化呈現,加以可視化表達,用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向大眾傳遞新聞信息。數據新聞可視化改變了數據新聞的受眾觀感,使受眾閱讀新聞不再枯燥。
三是新媒體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是數據新聞的創作主體,但相對而言,不論是數據的挖掘、統計、分析還是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呈現,新媒體均更具優勢。這也是數據新聞到了新媒體時代才大放異彩的根本原因。可以說,新媒體是數據新聞的最佳呈現平臺,是數據新聞的依托。
四是交互性。新媒體時代,受眾在主動接收信息的同時,還通過轉載、評論等互動方式參與到信息生產與傳播過程中。數據新聞的交互性設計,能夠調動受眾的主動性、參與性,豐富交互式閱讀的體驗,從而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
(二)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
關于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定義和標準,有較多說法。最初的可視化主要是針對數據結果的可視化,即“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工程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將新聞數據轉化成數字圖像在熒屏上顯示出來的形式,通過對新聞的圖像化處理,新聞不再以文字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而是以可視化的形式向公眾傳達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新聞”[3]。
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可視化逐漸拓展到媒體交互產品中,如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的互動H5《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未來,可視化傳播主要是指利用能直觀看見的事物進行感知與學習的一種方式。例如,對于數學計算大師而言,可以直接在腦海里整理看到的數據,并對信息進行重組和加工。這種可視化的傳播方式是在視覺刺激的基礎上開展的,能夠迅速激發讀者的交互欲望,從而提升人腦處理信息的效率。數據新聞的發展與可視化存在密切關聯。作為一種創新的視覺表達方式,可視化能讓受眾直觀地了解到新聞的現場情況、前因后果、發展脈絡。可視化傳播有助于受眾第一時間辨別信息,有效減少對視覺知識的負載,提高觀看效率。
新媒體時代,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傳播對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及綜合素養提出了嚴格要求,要求其敢于打破“舒適圈”,補齊傳統新聞表達的短板。
調查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移動終端中新聞資訊類APP已經超過1500個。其中,用戶占比最高的網易新聞的用戶數已超2億,日活躍用戶數超4000萬。網易新聞和騰訊新聞的用戶數在網絡新聞傳播中占據較大比重。下文以網易新聞報道的D2809次動車脫線事故為例,對可視化新聞報道展開分析。
2022年6月4日,貴陽至廣州的D2809次旅客列車行駛在貴廣線月寨隧道口時,撞上突發溜坍侵入線路的泥石流,造成1名司機遇難,1名列車員和7名旅客受傷。列車脫軌后,司機采取了緊急制動措施,列車滑行900多米后,低速進入榕江站。
事故發生后,全國人民廣泛關注。網易新聞以動畫還原的形式,對事故原因、數據、處理方式等進行了全面報道,清晰地報道了事故發生的前因后果,使受眾直觀地了解事件全貌(見下圖)。由此可見,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優勢明顯,其能夠讓受眾更清晰、直觀地獲取大量信息,從而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
(一)時效性弱
新媒體時代,數據新聞的傳播與相關平臺存在密切關聯。實現數據新聞可視化,需要較長的創作時間,但當前受眾對新聞的時效性要求很高,其很難對時效性弱的新聞內容提起興趣。
此外,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越來越龐雜,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人們對數據新聞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當前,一些媒體生產的可視化數據新聞產品質量不高,難以滿足受眾的要求。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數據新聞內容生產者在新聞策劃過程中并未結合數據傳播的優勢,導致在新聞素材的選擇和資源整合方面存在不足。比如,所選擇的新聞點并不是受眾關切的。若能實現媒介資源與傳播渠道的高度融合,將新媒體優勢轉化為用戶服務優勢,定能獲取更大流量。但在此過程中,還面臨優質人才匱乏、管理難度大、成本高等諸多困難。而且,由于部分媒體對上述困難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數據新聞傳播嚴重受限,極不利于新媒體時代科學、高效地傳播新聞信息[4]。
第二,許多媒體并未建立完善的產業鏈管理模式,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缺少人力、物力保障。無論是前期處理、中期剪輯還是后期播報,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都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但媒體并未引起重視,導致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的時效性被削弱,新聞產品的價值含量降低。
(二)創新力度不足
新媒體時代,人們對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的質量和創新力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當前,一些媒體在傳播過程中仍采用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這與當前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的要求不相契合,其所生產的新聞產品創新力度不足,與受眾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三)數據采編不合理
受傳統新聞報道的影響,數據新聞在傳播過程中還存在理論認識方面的偏差。當前,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仍處于探索階段,敘事方式和敘事能力均有待檢驗。隨著新媒體平臺越來越多樣化,不同平臺對數據新聞的表現形式提出了不同要求,若不按要求生產,往往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并且,數據采編不合理,極易導致新聞產品片面化、大眾化,難以第一時間吸引觀眾關注,從而削弱新聞產品的傳播效果[5]。
(一)創新數據新聞報道內容
創新數據新聞報道內容,是媒體重要的發力點,同時也是可視化數據新聞產品質量的重要衡量指標。無論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原創內容始終是新聞傳播的主要追求。因此,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應高度重視原創內容的生產,加大原創力度,敢于創新。此外,還應根據不同的新聞內容、受眾群體,選擇不同的可視化傳播方式,建議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開展融合報道,如此能獲取更多受眾關注。
(二)優化數據新聞的交互性體驗
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應重視強化交互性體驗,以激發更多受眾參與到新聞互動中,增強新聞生產者與受眾的互動,引發受眾共鳴。
第一,針對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中存在的各類虛假信息等問題,加大監管力度,增強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同時,時刻保持思想的敏銳性和開放度,打破傳統思維定式,探索新的思想理念。
第二,在傳播過程中結合不同的新聞內容添加個性化服務,增加特色功能,為新聞產品注入新鮮活力,從而有效提升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吸引力,激發受眾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
第三,通過視頻、動圖、動漫、H5等形式,豐富新聞傳播內容,體現新媒體時代數據新聞的傳播特點,進一步優化新聞產品質量[6]。
第四,重視對媒體從業人員專業能力及綜合素養的培養,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可視化傳播技術的應用培訓,助力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實現資源融通、內容兼融。增強數據新聞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贏得新媒體時代數據新聞傳播領域的主動權,從而推動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更好發展。
(三)提升數據新聞制作團隊的專業化水平
媒體應致力于打造一支專業的數據新聞制作團隊,團隊成員不僅要具備傳統媒體從業人員應有的基本能力,如策劃能力、采寫能力、編輯能力等,還要具備數據挖掘、編輯、整合能力,能夠從海量數據中選取具有新聞價值的數據,進行正確的解讀及可視化呈現。唯有如此,才能挖掘出真正有價值的數據,生產出優質的可視化數據新聞產品。
對比國外先進媒體的數據新聞可視化發展歷程及其制作團隊的成長歷程,可以發現,我國媒體在團隊建設上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數據新聞創作部門崗位設置籠統、職責分工不明、人才儲備不足等。這極大地影響了數據新聞可視化制作的水平。
在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領域,起步較晚的媒體可以借鑒同業先進經驗,不斷拓寬視野,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對數據新聞制作團隊的培養,提高團隊成員在新聞編輯、視覺藝術、計算機技術、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新聞敘事、后期制作技術等方面的能力,打造一支具有專業化水準的數據新聞制作團隊。
大數據、智能化、區塊鏈、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傳播,也對媒體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媒體從業人員應高度重視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通過創新數據新聞報道內容、優化新聞交互性體驗、提升數據新聞制作團隊的專業化水平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多發展機遇,推動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尤莼潔.從可視化呈現到智庫型數據庫建設:上觀數據新聞中心的實踐探索[J].新聞戰線,2021(12):68-70.
[2] 鄭峰山.中國數據新聞的發展歷程[EB/OL].人民網研究院,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301/c402777-28162127.html,2016-03-01.
[3] 范久紅.新媒體語境下數據新聞的傳播現狀及傳播策略[J].今傳媒,2018,26(2):25-27.
[4] 李玲玲.數據新聞可視化短視頻創作分析:經濟日報《數說70年》融媒體作品解讀[J].傳媒,2021(23):67-68.
[5] 王佳聲,高翔,禹亞寧,等.融媒時代新聞報道新技術新形式新形態的應用:以大眾日報客戶端報道為例[J].青年記者,2020(6):55-57.
[6] 樊筠怡,田力.我國環境新聞報道樣態及傳播困境分析:基于2018—2020年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的研究[J].青年記者,2022(8):50-52.
作者簡介 馮飛,本科,助理編輯,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上游新聞編委,研究方向:可視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