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靜 尹 興
(上海海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306)
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終端的廣泛普及和應用,網絡信息技術迅速成熟發展,短視頻作為一種新型的互聯網信息傳播形式應運而生。相較于傳統的長視頻而言,短視頻短小精悍,時長從幾秒到幾分鐘不等,同時融合了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為人們提供了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的信息內容。短視頻本質上是一種媒介新形態,它以抖音、快手等為代表的以移動智能終端為載體,以“音樂+視頻+社交”的產品形式為表達方式,以算法推薦、雙擊點贊、滑動看下一條等為傳播機制和傳播特征。
對于生活壓力大、節奏快的當代人而言,短視頻的出現滿足了他們在短時間內娛樂消遣、獲取信息的需求。短視頻的時長不等,但一般不會超過5分鐘,用戶習慣在除了工作、學習以外的空閑時間觀看咨詢短視頻。《中國資訊短視頻市場洞察白皮書》調查顯示,2020年中國資訊短視頻用戶中 52.8%的人選擇在睡前觀看短視頻,46.6%的人在工間或課間休息時使用短視頻,46% 的人在上下班或上下學通勤途中瀏覽短視頻。短視頻碎片化的傳播模式滿足當今人們快節奏的生活狀態,同時也滿足了青少年使用移動化的接收終端和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的方式。
短視頻內容直觀明了、趣味性強、涵蓋范圍廣,與用戶強相關。與傳統圖文結合的媒介相比,短視頻實現了由靜態文字‘敘事’模式向以動態視頻為主的‘景觀’模式的轉變,同時,短視頻平臺自帶的算法推薦技術,能夠對用戶進行“畫像”,通過剖析用戶點贊、評論、關注的話題,了解用戶的個性需求,并以此為主導進行內容推送,實現精準、細化的定制性傳播,短視頻內容的豐富性以及個性化特征大大滿足了當代網友的需求。
傳統媒體視頻的拍攝以及制作離不開專業的設備和技能,這樣一來,大多數人都被排除在外,而短視頻的內容制作,只需要持有可拍攝視頻的移動終端就能參與進來,創作門檻低,操作方式簡便,人人都可以成為生活的記錄者和新聞的創作者。傳播主體不再局限于主流媒體和網絡紅人,傳統主流媒體“一錘定音”的話語權被打破,短視頻平臺的“去中心化”傳播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共享且相互尊重的環境,創作者與受眾的關系實現了從“一對多”到“對等”的轉變。
短視頻打破了時空界限,個體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變成了信息的傳播者。用戶可以通過點贊、評論、私聊等功能找到與自己有相同興趣愛好的人,打造專屬他們的“獨特空間”,擁有極強的社交屬性。短視頻跨越了以往單調的圖文式、語音式社交,構建了全新的場景社交模式,將視頻圖像與背景音樂結合起來,聲畫結合的形式易讓用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展現出強交互性。此外,短視頻還可以一鍵分享到其他社交平臺,用戶可以多平臺、多設備進行信息的傳播與交流,其強大的流動性和交互性,使用戶能夠即時接收、關注和分享信息。
隨著短視頻的風靡出場,各種社會思潮以及價值觀念相繼涌現,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與情感認同在無形之中受到影響。短視頻平臺上各種淺薄空洞、粗鄙搞怪、戲謔化的作品,讓人們逐漸陷入一種“娛樂至死”的狀態,正如尼爾·波茲曼在所說:“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1.泛娛樂化思潮侵蝕大學生價值信仰,大學生缺乏目標導向
近年來,不少草根網紅憑借短視頻爆紅網絡,他們“一夜爆紅”的經歷在青年大學生的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波瀾。部分大學生們幻想著自己在不久的將來也能“走紅”網絡,在這種心理的驅動下,他們開始逐利,將自己的理想目標與極具泡沫性、偶然性的“網紅經濟”掛鉤,逐漸陷入泛娛樂化構建的世俗泥沼之中。
2.泛娛樂化思潮影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大學生缺乏敬畏之心
在泛娛樂化的環境中,歷史被戲說、英雄被惡搞、文化被戲謔、倫理被踐踏,種種亂象成了“流量收割機”,很多東西成為娛樂的附庸。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短視頻帶來的感官刺激與精神奢靡,精神世界逐漸荒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意識逐漸淡化。
在短視頻平臺,完整的信息經過加工和傳播后,會以零碎、分散的形式呈現,極大迎合和滿足人們在快節奏、高壓力生活狀況下的碎片化的閱讀需求。但是短視頻對理論的“簡單化”解讀、知識的“片段式”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邏輯性、系統性被拆解,這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整體性、連貫式、滲透性的教育教學要求背道而馳。
1.短視頻碎片化傳播方式沖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邏輯性
短視頻時長一般不會超過5分鐘,碎片化的傳播方式需要用短小精悍的話語對理論知識進行高度概括,這必然會壓縮知識的理論性和思想性,導致理論被簡單化解讀、知識被碎片化傳遞,知識體系所具有的復雜關系很難被呈現出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嚴謹邏輯演進遭到破壞,其原本的意義和價值被消解。
2.短視頻的碎片化傳播方式使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更加淺層化、趨同化
短視頻時代,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式的閱讀方式,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從“知識分子”變成了“知道分子”,對知識的獲取、理解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始終處于一種淺閱讀的狀態,不會進行深入的思考,漸漸地他們就會遠離深刻的思想。此外,隨著部分大學生耗費在短視頻上的時間越來越長,他們逐漸成為一個個信息接收的“容器”:一句話概括的新聞標題塞滿了他們的腦袋,對事物的看法和認識逐漸演化為對傳播信息的簡單再加工、再創造,思維方式“容易陷入某種定勢而趨于一致,難以形成具有個性特征的多極化思維”,漸漸成為一個個“趨同”的人。
“去中心化”最早是由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引入信息傳播領域,他認為“計算機挾其散播信息的強大能力,正在創造嶄新的權力結構,一種‘處處皆中心,無處是邊緣’的新權力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去中心化”的背后就是一種“無主體化”,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是信息源。這一特征在短視頻時代更加顯著,當短視頻應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時,它就會模糊教育主客體之間的角色定位,挑戰教育主體的主導地位,減弱教育主體的權威性。
1.教育主客體之間的角色定位模糊化
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動者、組織者、實施者,在信息的發布、傳播方面占據主導地位。而短視頻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主體性,賦予了學生自主權以及主導權,使得大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信息,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在短視頻這一教育場域中,教育雙方皆為主體,追求的是平等自由的交往,這樣一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界限逐漸消融,角色定位開始變得模糊。
2.教育主體的權威性逐漸減弱
隨著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短視頻平臺的快速崛起,教育者不再是學生獲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唯一來源,其傳統信息級差優勢逐漸減弱。短視頻“去中心化”趨勢的“賦權”功能,使得大學生可以自主創建內容、上傳分享、尋求互動并不斷更新信息。在此環境下,教師與學生不再是自上而下、教育與被教育、授與受的關系,教師的主導地位被削弱,大學生的話語權得到提升。同時,由于教育者對短視頻的知識獲取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不足,對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信息需求了解不夠,長此以往,教育者的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會被學生厭倦甚至質疑,其權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挑戰。
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情況,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主動關注短視頻這一新事物,拓寬思路、開拓視野,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1.更新思維理念
隨著短視頻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更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動進駐短視頻平臺,充分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把穩學生思想脈搏,將單向性思想政治工作以短視頻、融媒體的方式轉化為雙向性、互動性交流對話,形成互助互進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加入大學生的“好友圈”,與學生同成長、共進步。
2.創新教育模式
“短視頻+”模式已經成為大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新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讓短視頻進入課堂,構建“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打造匯聚知識、傳播觀點、表達思想的短視頻平臺,用全新的教學場景、生動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實現從“人眼”到“入心”的轉變,增強教育實效。
3.提升信息素質
短視頻平臺信息良莠并存,內容龐雜,范圍廣泛,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具有較高的信息素質,在信息道德、信息意識、信息技能、信息知識四個方面做到齊頭并進,能夠從紛繁蕪雜的信息中敏銳地尋找、捕捉信息,識別、篩選信息,并將其加工整理成有益或有用的信息;同時教育者要提升輿情分析應對能力,充分利用短視頻平臺相關資源,做到有效傳播信息。
短視頻時代,大學生的角色實現了從“受眾”到“創造者”“傳播者”的轉變,為保證短視頻發揮正向價值,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順利開展并取得成效,必須增強大學生媒介素養以及社會責任意識。
1.提升大學生對于媒介素養教育的認知
一方面,對于學校開展的媒介素養教育教學活動,大學生應當積極參與和配合,確保將媒介素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提升對信息的選擇判斷、賞析評估及創新生產等能力。另一方面,大學生應在教師引導下,不斷尋找媒介素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促進兩者融合共進、協同發展,增強對短視頻平臺的正確認知以及評判能力。
2.提高大學生媒介自我管理素養水平
大學生要減少對短視頻平臺的依賴,避免長時間沉迷,無法正確、合理的運用短視頻,大學生要培養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始終保持對媒介信息清醒的認知,遠離玩物喪志、選擇偏差、信息迷局。
3.大學生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大學生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面對信息錯綜復雜的短視頻,能夠自覺抵制不良信息,不斷強化自身的文化、道德修養,始終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三觀”,使自己全方位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2·19”重要講話中強調:“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其思想性與內容性,因此在運用短視頻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堅持導向為魂,內容為王。
1.內容要貼近主流意識形態
短視頻內容要以主流價值觀為底色,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四史”文化,創新創造出更多積極向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品內容,讓大學生在理性、情感兩方面都認同主流價值,做到“四個自信”。
2.內容要與時俱進聚人氣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與時代社會同伐,對于具有普遍性和共鳴性的社會熱點,教育者要積極地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中,堅持“UGC(用戶生產內容)+PGC(專業生產內容)”協同創新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將小故事與大情懷融合起來,做到以“小”見“大”,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意思”又“有意義”。
3.內容要具有滲透價值
在短視頻高密度、碎片化的傳播環境下,學生的時間以及注意力被高度分割,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播實效。這就需要選取有價值的主題教育、政策宣傳等,將他們融入學生碎片化的時間中,使受教育者在“耳聞目染、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道德、態度、情感等。
大學生已經形成的、或將要形成的思想價值觀,受到短視頻環境的好壞的影響。因此,要發揮好政府監管、平臺監管和高校監管的三方“組合拳”,營造起風清氣正的短視頻網絡育人環境。
1.健全網絡媒介法律法規
國家政府要及時完善與短視頻平臺有關的法律法規,在具體的實踐中,做到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同時,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要強化互聯網思維,適應信息化要求,努力做到把握網絡規律、管控網絡安全、引導網絡輿論,營造一個健康法制化的短視頻環境。
2.強化平臺行業發展規范
短視頻的用戶數量越來越多意味著其承擔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大,因此,運營者要將各大平臺發展成“文化盛宴”而不是“數字毒品”。平臺要優化系統算法,加強內容治理,更加嚴格的實施“智能+人工”的審核模式,及時過濾有害信息,切斷不良短視頻的來源和傳播渠道。同時,平臺需完善用戶舉報和反饋機制,實行鼓勵和獎勵政策,讓用戶自覺抵制和揭發“三俗”、暴力內容的短視頻。
3.完善高校監督管理體系
據《中國資訊短視頻市場洞察白皮書》調查顯示,中國資訊短視頻用戶學歷在本科及以上的占比高達77.6%。因此,高校必須增強對短視頻的監管力度,提高防范能力;健全完善一系列工作機制,比如網絡實名登記制、網絡輿情預警制、網絡危機預案制等;秉持“三早”——早發現、早上報、早處理的原則處理違規賬號以及負面內容,為大學生成長發展營造健康的短視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