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貞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廣西 來賓 546199)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與進步,我國在發展過程中的高端人才儲備量也在逐漸增加,但是,如何讓這些人才將自身的能力與知識進行合理、充分的發揮,以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是在當前階段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由此可以看出,高校進行學生管理及教學工作時,就要將該問題進行充分的考慮,將思政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之中,給大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構建積極向上的思想,以培養綜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對道德規范、政治觀點等進行完善,對社會成員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影響,使成員形成符合社會實踐活動需要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能夠切實解決社會問題與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建設的過程中,受到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及社會發展教育內在規律的影響與制約。相關的思政教育內容形成了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按照一定的秩序進行整合,進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實施的前提與條件就是這個有機整體的穩定合理發展。對于相關思政教育內容的構成,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點是三觀說,這一觀點主要針對的是歷史觀、道德倫理觀以及政治觀的教育;第二點是板塊說,這一觀點包括的是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法治觀以及政治觀的教育;第三點是要素說,包括的是道德、思想、政治、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在我國高校的發展中,教育宗旨一直是堅定地以社會主義立場為前提,培養知識淵博、人格健全、能力突出的專業人才。而在進行高校學生管理和教學的過程中,思政教育與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以及文明意識的建設等都有十分緊密的聯系。由此可見,在高校大學生的班級管理及課程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可以進一步提升高校的學生管理水平,也有助于學生管理方式的進一步改善,同時,也能夠促進教學目標的進一步實現,從而促進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的發展。
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學生成為課堂教育教學中的主體,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教育教學的引導者,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高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與教學的過程中,思政教育的融入能夠進一步促進傳統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師根據新時代大學生的個性特征,關注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從學生的思想狀況入手開展思政教育活動,尊重學生個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成為班級的主人。當教師在課程教學時,課堂不再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管理和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有思政教育的融入;學生不再是課程學習中知識的被動接受方,而是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探究者。這樣就大大提升了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度,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中,除了對學生學習上的管理,高校的宿舍管理工作也是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宿舍是學生進行文化交流、行為養成、思想建設等的關鍵陣地,學生在宿舍的學習和生活中勢必會產生不同的思想與行為。面對學生這些形式多樣的思想與行為,如何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是學生工作管理者進行管理時需要思考的重點問題。在宿舍內部的管理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理念,傳遞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思想觀念,就會促進宿舍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與發展。
在當前階段,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高校學生的發展面臨著更為多元、復雜的大環境。隨著我國不斷深化對外開放,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的形成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沖擊,綜合素養提升也受到了相應的影響。在我國高校的傳統教育模式之中,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與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基本上是分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專業課程的教學融合程度不足,思政教育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而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打破了二者原有的割裂狀態,將學生的專業學習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思政教育教學的滲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同時也可以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不斷推動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探索,提升其自身的思想道德和綜合素養。
在高校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大部分思政課教師沒有對融合教育進行充分的探索,而隨著教學模式的改變,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融合發展無疑對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思想的及時轉變、教學方法的及時更新,以便于促進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以及班級管理工作的融合。因此,思政課教師除了對于思政教學的相關專業知識點進行不斷儲備與更新外,對于學生的專業課知識也要熟悉,同時要對不同專業學生未來的就業前景和發展進行及時的了解,這樣才能將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進行充分融合,才能促進學生正確理念與行為的形成,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思政課教師在促進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的過程中,一定要以思政教育的發展和需求為前提,不斷擴展知識面,不斷拓展自身的視野,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發展情況,從實際入手,進行思政教育的滲透,改變當前階段思政教育發展的固化現象,將思政教育與學生的專業學習進行進一步靠近,讓思政教育更具針對性,從而促進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
思政教育在高校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不太受學生的歡迎,在一定程度上,這是由于受到了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枯燥,使得學生缺乏對于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的更新沒有與時俱進,較為陳舊,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脫離,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性也沒有進行調動。隨著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學習的結合,傳統思政教學枯燥乏味的這一現狀改變了,專業課程與思政教學有了充分的結合,與學生的實際學習及生活產生了聯系,使得思政教育更具活力和親和力,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時,能夠充分感受到思政教育對于自身學習以及生活的指導意義,對于學生行為的塑造以及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傳統的高校思政教學之中,基本上就是理論知識的灌輸以及課程報告的演示等,學生在接受教學時很難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內涵有切實的了解與體會。所以,想要促進班級管理工作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開展形式豐富的思政主題活動就顯得十分重要,高??梢愿鶕r間來進行主題活動的確認。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召開,該會議的召開處于我們黨成立100周年的特殊時期,高??梢蚤_展相關的主題活動,將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落實到每個班級,學生會的各個部門組織各個班級的班委會成員對學生的實際想法與需求進行統計,帶領學生在主題活動日參觀近代史博物館或抗日根據地,當然這要結合高校所在位置以及實際情況來綜合考慮。高校學生通過講解員的講解以及對相關陳列館的探訪,能夠對我國的歷史發展有更加直觀的體驗與了解,有助于其對憲法精神有更進一步的領悟。在主題活動結束后,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體會進行總結,以加深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高校的思政教育與社會熱點和時政緊密貼合,讓思政教學更具活力,從而促進班級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在高校班級管理工作中,輔導員是推動高校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的指導者,高校輔導員在進行班級管理時,一定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放在首位,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對學生的真實需求有切實的了解,讓學生增強對輔導員和教師的認同感,讓學生對于集體榮譽感以及班級凝聚力的概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在高校的專業班級中,學生以及教師之間關系的維系,需要的就是及時溝通。師生間經常進行交流有助于學生增強對教師的信任感,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做人的工作。
在進行教育時,必須圍繞著學生開展工作,及時地服務學生、關心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文化素養、思想水平以及道德品質等,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德才兼備的人。所以,在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師生共同體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科技不斷發展和更新,高校學生在網絡上就可以獲取大量的知識與信息。高??梢猿浞掷眠@些新媒體技術,以促進思政教育與班級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通過對新媒體技術的利用,能夠更加高效地開展相關的思政教學工作,也有助于班級管理工作的進行。例如,在學生剛剛進入班級時,就可以進行微信班級群以及微信公眾號的建設,在班級微信群中進行班級管理事務的及時傳達,在微信公眾號中進行時政熱點的發布,在思政教學的主題課中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相關的問題討論,以引起學生對于思政學習的興趣。此外,在微信公眾號中進行正面信息的宣傳也有助于給學生做出正確的示范,有助于全體師生對國家的方針政策有及時的了解與掌握。
高校通過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使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變得更加順利,新媒體技術具有便捷性以及廣泛性的特征,能夠更直接和迅速地向學生傳遞社會發展中的榜樣和示范,對于社會發展中的正能量也能進行及時的宣傳。而網絡技術的便捷也能夠讓宣傳面變得更加廣泛。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打破了教學形式的單一,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運用新技術、新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班級管理工作的融合。
綜上所述,思政教育是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關系到高校的未來發展以及學生的健康成長。對思政教育融入高校班級管理以及課程教學中必須不斷進行深入探索,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變化,對學生進行積極正向的引導,加大高校班級管理工作的力度,以促進師生共同體的建設。高校要更多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將時政信息以及正確的思想道德理念充分作用于學生的專業學習之中,豐富學生的相關理論知識,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進一步促進高校班級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將班級建設成道德品質優良、思想水平高尚的集體,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