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英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屯字鎮中心小學,甘肅 鎮原 744502)
提問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最為常見的教學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未能對問題設置予以重視,也沒有借助問題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只是按照教學需求設計較為淺顯的問題,忽視了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而深度學習是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問題引導,以改變學生注意力易分散的不良學習習慣;通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在面對較為復雜的數學知識時能夠游刃有余,提高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自新課改推進實施后,小學數學教學雖得到有效改善,但仍存在些許問題有待解決.部分教師仍舊在課堂教學中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無法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不能對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認真思考.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部分教師教學觀念落后,習慣在課堂教學中以自我為中心,過于看重學生的數學考試成績,未能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究思考時間.由于小學生理解認知能力有限,當學生接觸新的知識內容時,若教師一味讓學生老實聽講,無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需要,則學生將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不能在死氣沉沉的學習氛圍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現階段,影響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部分教師對小學數學教學存在錯誤認知,片面地認為小學數學十分簡單,不需要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反復講述知識點就行了;二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缺乏理性思維,對理論性較強的數學知識難以理解,若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則會減弱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無法全身心投入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三是學生家長內卷嚴重,小學一二年級的數學知識比較簡單,但從三年級下學期開始,難度增加,學生在做數學習題時會暴露出各種問題,部分家長因焦慮而為學生布置大量家庭作業,這種做法不但不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會打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教師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引路人,又是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教師只有在日常教學中更新教學觀念,領悟數學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明確教學教材各單元的設計意圖,才能將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有的放矢地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因缺乏創新性,不能依據數學核心素養編寫出體現數學價值的課程教案,也不能讓學生在富有趣味性的課堂教學中進行與數學有關的情感體驗,不能對學生的應用整合能力、自主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數學素養進行培養,使學生對數學學科望而卻步,無法在實現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導致數學學科失去原本的教學價值.
興趣培養是教學的關鍵點,教師可以借助問題引導法,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興趣愛好特點,帶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探索.因此,教師需在授課前了解大多數學生的興趣愛好,根據大多數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將對事物的興趣轉變成對課堂知識的學習興趣,在深度學習中提高課堂效率.
以“小數乘法”為例,本課知識內容以計算為主,一些學生無法長時間在小數乘法學習上集中注意力,不能對枯燥乏味的數學計算產生學習興趣.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以學生的興趣為著手點,使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嗎?
生:喜歡.
師:我也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哆啦A夢:伴我同行》等動畫電影我都看過.既然你們說喜歡看電影,那我就出一道有關電影票的問題考考你們.我在電影院買了三張電影票,每張電影票17.9元,三張電影票一共花了多少錢?
生:用17.9×3計算,就是三張電影票花的錢數.
此時,教師若以簡單的師生問答形式提問,則不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更不能使學生通過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教師要留給學生思考探索的空間,借助趣味問題促進學生深度思考.
師:17.9在乘法算式中表示什么?你知道如何將17.9轉化成不帶小數點的數字嗎?
該問題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間,幫助學生消化吸收小數乘法的知識點,通過分析、推理中掌握問題包含的核心知識,最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消除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排斥、抵觸心理,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以學生喜歡的動畫電影為切入點,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借助學生熟知的常規乘法知識,讓新知識變得簡單易懂,使學生知道小數乘法只是比常規乘法多了一個小數點.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采用轉換的方式解決該問題,將17.9元轉換成179角,然后用整數乘法解決“三張電影票一共花了多少錢”的問題.待梳理出本課所學的知識點以后,教師還要“乘勝追擊”,接著向學生拋出問題:“誰知道整數乘法與小數乘法的異同?”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逐漸顯現,學生自然而然地跟隨教師的授課思路思考探究,同時產生想要深度探究的學習興趣,產生想要動手嘗試計算的欲望.
由于小學數學知識理論性較強,一些學生對這些理論知識難以消化理解,長此以往便會對數學學科望而生畏.究其原因,小學生對固化事物無法產生探究積極性,若教師在授課時不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則不能借助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針對此種情況,教師要在授課時將知識點與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聯系在一起,借助提問引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鼓勵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深度探索.例如,在學習“克和千克”這一單元時,若教師一味對學生講解克和千克的理論知識,則不但不會讓學生明確克和千克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還會出現概念混淆情況,增加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場景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常見生活事物進行思考.
師:今天,老師的小小雜貨鋪正式開業了,我這里有瓜子、食用鹽、餅干,還有你們最喜歡喝的果汁.這些物品你們在生活中經常見到嗎?
生1:經常見到,我媽媽做飯的時候就需要用鹽.
生2:我覺得餅干和果汁是絕配.
……
師:既然大家都熟悉這些物品,那你們知道它們的重量嗎?重量單位又用什么表示呢?
生3:每個物品的重量都不一樣,我記得瓜子的重量用克表示.
師:回答得真棒,一看你就是善于觀察生活的好孩子.現在,老師在擺放物品時遇到了一個大問題,像豆油、大米等較重的物品,我也要用克來表示嗎?
隨后,教師利用事先準備好的教學課件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借助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創設情境增加學生的代入感,使學生知道:1000克等于一千克,克與千克雖然可以相互代替,但是為了書寫簡便,重量較輕的物品一般用克表示,重量較重的物品一般用千克代替.
科學合理的提問方式是教師借助問題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基礎保障.教師要在除去傳統教學糟粕的同時,對課堂提問方式進行有效改進,以提高問題引導教學的效率.由于小學生無法理解數學知識概念,教師需借助教學工具向學生進行提問,以層層遞進的形式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改變傳統教學因問而問的淺表現象.
以“圓柱與圓錐”為例,教師在授課前必須明確本課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了解圓柱與圓錐的特點,掌握兩者的計算方法.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但教師仍需要借助教學工具強化學生的記憶.因此,教師在講解圓柱與圓錐的特點時可用彩色卡紙制作簡單的圓錐,作為輔助教學工具.教師快速旋轉彩色卡紙制作圓錐的做法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師:誰知道圓錐快速旋轉后得到了什么圖形?
學生經認真觀察,發現圓錐快速旋轉后得到直角三角形.教師再次對彩色卡紙制作的圓柱進行快速旋轉,并向學生提問:“誰知道圓柱快速旋轉后得到了什么圖形?”學生不約而同地答道:“長方形.”通過圓柱與圓錐的旋轉對比,學生很快摸索出兩者的不同之處.這種教學方法打破了數學教材現有的教學順序,將圓柱與圓錐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兩種圖形的特點認知.教師借助科學合理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為學生后續學習圓柱、圓錐的體積奠定良好的基礎.
現階段,小學數學問題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教材中的基礎問題,另一種是需要學生總結才能解決的核心問題.教師在授課時需要圍繞這兩種問題向學生提問,可以對解決方法、已知條件等進行合理提問,還可以對現有問題做調整,為學生解答數學問題提供思路.因此,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使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真正理解知識點.自小學數學教材改編之后,數學知識難度不斷加深,教師需要在教學時借助問題引導方式將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促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鞏固所學習的舊知識,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動力,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例如,在學習“比例”一課時,教師在講解新知識之前,需要對上學期所學的“比”的舊知識進行回顧,通過對比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兩者的相同之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比”的教學內容,向學生展示幾張大小不一的圖片,同時提問:“這幾張圖片中,哪些圖片的大小更為相近?”學生回憶以前所學知識內容.經小組討論后,學生得知任意兩張圖片的長之比相等,寬之比相等,則說明兩張圖片相像;反之,則不相像.借此時機,教師引出今天將要學習的比例知識,通過新舊知識穿插提問,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強化舊知識點的理解記憶,消除學生對新知識的畏懼心理,提高知識遷移能力,通過深度學習構建數學知識體系.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預設問題時,即使考慮得再周全也不能回顧所有舊知識點.教師要隨機應變,根據自己的認知狀態調整或補充問題,通過優化提問方式,引導學生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數學規律.
教師除了圍繞課堂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以外,還要進行課外知識拓展延伸,利用拓展性問題幫助學生的邏輯思維進一步提升,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推理能力,具備迎難而上的學習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學“數學廣角——推理”一課時,為了鍛煉學生的數學邏輯推理能力,教師需在現有教學難度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拓展,借助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
師:有誰看過《???》這部動畫片?
(學生紛紛舉手示意)
師:現在老師這有一道題需要各位小偵探認真聽,已知A、B、C三人中只有一個人會做飯.A說,我會做飯.B說,我不會做飯.C說,A不會做飯.如果這三人中只有一個人說了真話,你們知道誰會做飯嗎?
(教師留給學生充足的小組討論時間)
教師在講解該問題時要給予學生獨立的思考空間,學生只有獨立思考才能逐漸形成嚴密的數學邏輯,糾正自己的認知偏差,并在思考中獲得新知,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以第一個問題為著手點,通過推理假設先找出說真話的人,然后引導學生從題目內容中找出真正會做飯的人.各小組給出答案后,教師需對學生給出的答案進行及時評價,從而提高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勇于對自己未涉及的知識領域進行深度學習.也就是說,深度學習與深度理解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教師應借助問題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的習慣,逐漸提升學生深入理解的層次,使學生在細致、透徹的理解基礎上準確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而言之,借助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應在授課時依照學生的實際需求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以學習興趣為導向,打破數學教材的限制;通過知識點的對比結合及新舊知識點的連接鼓勵學生深度思考二者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充分發揮問題引導的教學優勢,借助課外知識延伸,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推理能力;基于新課改教學理念,打造高效小學數學課堂,為學生學好數學知識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