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穎婷

本土資源是當地最為普遍的、具有一定價值的資源。教師只要將其巧妙挖掘和利用,就能豐富課程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自我供給”。教師本土資源觀就是教師對促進和改善教學的相關要素保持一種獨特的敏感性和自覺性,時刻認識到顯性本土教學資源,有針對性地挖掘隱性本土教學資源,注意教學活動中的生成性教學資源,能在教學中恰到好處地使用各種教學資源要素,進而優化教學活動的高級心理活動或明顯的心理傾向。但在實踐中發現,教師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幼兒園課程、資源價值等缺乏全面認識。本文就重塑教師本土資源觀提出“三步策略”,顛覆了傳統的教學資源觀,幫助教師正確認識資源的價值,學會開發、選擇、利用周圍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
《中國教育改革40 年:學前教育》一書中指出:“當地資源給孩子提供了最直觀、最形象、最容易獲取的資源。”這些資源中有司空見慣的資源,有平時被忽略卻深含教育意義的資源。為了幫助教師厘清本土資源,我園通過調查問卷、實地訪談等方式摸底了解,成立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力資源庫。在此基礎上,我園對資源庫進行分類規劃。例如,資源的取用怎樣更方便,如何跟進資源使用過程,是否可以根據資源的使用效果和次數劃分資源等級等。
幼兒園要建立健全園本化機制,確定本土資源挖掘和利用的主體、資源范圍、使用空間、儲備和更新要求、評價指標,從上至下分步實施,做到有計劃、有過程、有評價、有反饋。例如,3 個年級組的資源庫都建立各自的職責小組,由年級組長統籌管理,組員協同管理,實行輪值制度。除此以外,幼兒園還應當建立開放民主的管理制度,增強教師課程主體意識,鼓勵教師參與課程的開發、設計與評價,樹立科學的兒童觀、課程觀、教育觀。
本土資源的呈現方式直接關系到能否引發教師和幼兒的探究活動。在調查中發現,教師在利用資源時不會搜索已經成立的電子資源庫,往往根據幼兒的經驗和興趣點,使用便捷的資源。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開放式、分層式和任務式的方式,呈現本土資源,讓教師和幼兒“看得見,拿得到,放得回”,與本土資源充分互動。
一是鼓勵幼兒參與本土資源材料的收集,將材料開放式地呈現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例如,可以選用大型透明筐或紙箱等容器陳列本土資源,與幼兒共同制定標簽,標簽旁可以標清楚材料數量,讓幼兒和教師隨手可取。本土資源材料陳列的互動性和可視性,有助于師幼在繁多的本土資源中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游戲材料和課程資源,在創作與生成的過程中更容易產生新的靈感,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是園級、年級、班級建立三級“資源共享站”,實現分層式呈現。例如,教師在一個角落開辟小小的“資源回收站”。幼兒容易前將家中廢舊盒子、瓶罐等清理干凈后投放到“資源回收站”,再由教師整理、篩選,投放到“資源共享站”。
三是本土資源材料應與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相關,有一定的任務意識。例如,在美工區投放樹枝材料時,小班教師僅投放樹枝、顏料,幼兒可以進行蘸取繪畫、滾動、敲打等多種創意游戲;中班投放長短粗細不同的樹枝、顏料、繩子、黏土、剪刀、膠水等,增加創意組合玩法;大班投放不同種類的樹枝、顏料、規律卡片、畫筆、紙等,幼兒可以自主選材、創意制作。
部分教師“只見資源,不見兒童”,更多地關注是否利用了本土資源,而忽視如何通過本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園所交流、備課組活動等途徑,在園級、年級、班級層面開展共享交流活動。例如,在備課組活動中,教師根據各個年齡段幼兒的特點,深度挖掘園內園外的各種物質、文化、場地資源,最終形成與幼兒經驗相鏈接的資源利用表和資源地圖。
一是“走出去,請進來”,讓視野與思想碰撞。幼兒園教師外出觀摩學習是重塑教師資源觀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通過觀摩可以直觀了解優質幼兒園資源利用、環境創設、活動設計、特色展現等情況。觀摩結束后,幼兒園可以組織分享活動、專題講座。
二是做實園本培訓,讓理念與行為對接。幼兒園要針對教師在本土資源利用中的困惑,確立教研主題,確保教研活動的實效性和發展性。例如,園本培訓要吻合與提升教師某一方面資源利用能力的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大自然、大社會是最好的教師,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是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社交能力的天然課堂。在開展活動前,教師要走出幼兒園,充分考察周邊資源,探索身邊事物,挖掘教育素材,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為幼兒提供開放的學習環境。例如,為了讓幼兒直觀了解農耕,教師可以事先到農耕園實地調查,對現場進行拍攝,預設行進路線和活動內容。
當前,教師已經認識到課程的發展價值需要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在與特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的互動中實現。教學上的反思性實踐和教師本土資源重塑的關系密不可分,教師的本土資源意識離不開反思,既能促進教師提升對本土資源的利用能力,又能促進本土資源聯結幼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