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義烏 322000)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以其諸多優點贏得了眾多企業以及高校的青睞,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而從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情況來看,其對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不過由于校企合作對于很多高校來說都是一種較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一些高校受到能力、經驗的限制,并沒有能夠用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這一模式。針對這種情況,對于目前已經引入或者準備引入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高校來說,需要多多關注校企合作領域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從而全面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水平。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顧名思義就是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合作,目的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在對諸多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定義進行梳理的基礎之上,文章將這一人才模式的內涵界定如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是指以企業用人需求為基本導向,高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手段等方面達成一致,通過共享各自擁有的教育資源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人才培養方式。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本質上是培養主體多元化,即企業與高校合作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主體之一,企業可以將用人要求提供給高校,雙方圍繞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密切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優點十分突出,不僅能夠提升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就業率,更好地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一舉數得。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不過由于很多高校在此方面起步較晚,并沒有積累太多的經驗,未來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面依然任重而道遠。
目前不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水平偏低,在具體實踐中遭遇了很多的棘手問題,導致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質量受到影響。
盡管目前校企合作“遍地開花”,很多高校都追隨潮流與一些企業合作進行人才培養,但是從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實施情況來看,其合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問題十分突出,導致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質量難以達到預期。目前不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僅僅是停留在與企業達成口頭協議,確定培養人才數量、類別這一層面,企業沒有明確提出人才需求標準,學校也沒有圍繞如何培養企業所需要人才來進行培養方案的設計,這樣的校企合作并不能夠培養出企業真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出現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還是高校對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重視不足,對于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缺乏深入了解。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是課程體系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是否完善直接影響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效果。從目前高校校企人才培養情況來看,課程體系建設往往存在較大的問題,具體表現就是沒有根據這一人才培養模式要求來設置科學的課程體系,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從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課程體系建設來看,主要包括理論課與實踐課搭配不合理,理論課程學習時間與實踐課程學習時間設置不合理,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沒有銜接好等問題。這樣的課程體系導致學生知識儲備、技能提升無法兼顧,影響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關鍵是要有良好的師資隊伍保障,目前不少高校“雙師型”隊伍建設相對滯后,教師無法較好地勝任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工作,這導致人才培養工作大受影響。目前,高校缺少結構合理、能力突出的師資隊伍,教師多屬于理論教學型,缺少實踐技能,不能夠完成實踐教學任務,這樣的師資顯然是無法匹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需要。師資隊伍建設滯后的主要原因是當前高校缺乏教師招聘的合理標準,所招聘的教師往往沒有專業實踐經驗和能力,而校內在提升教師實踐技能方面的培訓較少,企業也很少提供給教師一些實踐崗位來積累實踐教學經驗,這也導致了雙師型教師占比較低。高校對于教師的考核不夠嚴格,考核在激勵、引導教師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方面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這也容易導致教師崗位勝任力的不足。
完善的溝通機制是校企之間人才培養中必不可少的保障條件,畢竟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校企之間充分、及時溝通,信息需要盡量共享,保證人才培養方案的較好落實。不過目前校企之間的溝通并不完善,具體表現為溝通匱乏、溝通不夠及時等等,從合作溝通的匱乏來看,校企之間往往沒有定期會晤機制,簽署合作培養協議之后,就沒有后續的溝通來細化合作方案、落實培養方案等,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培養方案難以落實,也容易導致校企合作過程中出現偏差之后,因為缺少相應的溝通,而影響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效果。此外,校企之間的溝通往往比較滯后,很多問題出現之后無法在第一時間進行溝通解決,從而導致這些問題的危害被進一步放大,損害了人才培養質量。舉例來說,因為校企之間沒有指定專門的人對接各項問題,或者所指定人沒有被賦予相應的決策權限,這就會導致校企之間的溝通不夠順暢、不夠高效,自然而然會影響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質量。
校企合作進行人才培養不僅僅涉及企業、高校,還涉及教育主管部門、財稅部門等。目前很多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存在企業動力不足,合作培養效果不佳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相關規定不夠健全。
盡管我國教育主管部門鼓勵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但是目前在頂層設計方面存在不足,校企合作相關政策規定不夠健全,這就導致校企合作推進情況不甚理想。目前教育主管部門并沒有出臺較強約束力的校企合作規定,究竟如何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多數高校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難以避免地出現各種問題。更為關鍵的是在支持高校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面,缺少資金上的補貼支持政策,這就導致高校以及企業,尤其是企業在此方面沒有足夠的動力,認為與高校合作進行人才培養,對于自己并沒有太大的好處,因此不愿意投入各種資源與高校合作培養所需人才。
針對上述高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需要制定切實有效的解決策略,以進一步完善這一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幾個優化策略:
高校需要對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深刻把握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最終目的以及主要特點,圍繞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這一根本宗旨來與企業進行合作,雙方各取所需,實現多方共贏。高校需要給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更多重視,積極創造條件來引入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充分享受到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所帶來的好處。校企合作需要不斷深入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高校與企業需要圍繞人才培養具體目標,深入探討合作模式、合作層次,制定切實可行的合作培養方案,并全面加以落實,實現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水平的不斷提升。舉例來說,高校與企業需要共同協商制定如何合作培養人才,并就此進行充分的討論分析,雙方擁有哪些資源,具有哪些優勢,如何共享資源來開展人才培養等等,通過對這些內容進行分析,確保所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能夠更加科學適宜。
高校引入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注重課程體系優化建設,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來科學地進行課程體系設置,保證學生能夠通過各種課程的學習,無論是在專業知識儲備方面,還是在專業能力、就業能力方面都能夠得到有效提升。校企合作課程體系設置的關鍵點有以下幾個:其一不同的課程需要靈活搭配,具體包括了理論課、實踐課、基礎課、選修課等等,這些課程需要根據專業的不同,根據培養目的不同來靈活進行設置。不同的專業需要選擇不同的課程,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也需要采用不同的課程,課程體系需要更加靈活,根據人才培養要求進行增減變化,不合適的課程可以及時剔除,需要的課程也可以隨時增加。其二需要注意理論課程、實踐課程之間的良好搭配,很多高校采用“三明治”式的課程體系,即學生先在學校學習一段時間理論課程,然后到企業進行實踐,接著再回到學校學習理論課程,這樣可以做到“學以致用”,一方面通過實踐檢驗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通過理論知識學習更好地指導實踐。其三,校企合作課程內容需要保持開放性、靈活性,及時補充、更新教學內容,替代已經過時、陳舊的課程內容,全面提升課程內容的價值,保證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課程內容能夠更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在于打造一支能夠匹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所需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確保多數教師具有多方面的教學能力,保證其不僅能夠上好理論課,還能夠上好實踐課,這樣才能夠培養出既有良好理論知識儲備,也具有良好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從而更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招聘著手,圍繞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師進行多方面知識、技能的要求,完善崗位說明以及教師招聘標準,從源頭上補充一些專業能力更強,能夠符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需要的師資力量;另一方面是要從培訓、考核等方面著手,了解把握當前教師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各種不足,圍繞這些不足制定針對性的培訓方案。舉例來說,學校可以讓合作企業提供更多的實踐鍛煉崗位,讓老師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從而補齊自身實踐教學方面的短板。還要加強對師資隊伍的考核,通過考核給予教師更多的壓力以及動力去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從而更加游刃有余地開展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相關工作。舉例來說,考核結果與獎懲掛鉤,如果教師在實踐動手能力方面存在欠缺,那么評優、績效工資等就會受到影響,這樣可以鼓勵教師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有良好的溝通機制,以實現各類信息的及時傳遞,確保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得到及時解決,保證人才培養方案能夠順利落地。校企之間需要有定期會晤溝通機制,每一個學校與企業都要進行人才培養的討論,重點分析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效果、人才培養中有那些亟須解決的問題等等,通過深入討論這些內容,明確下一步校企合作改進的具體方向以及重點。高校以及企業需要指定溝通責任人,明確其溝通職責,保證雙方能夠隨時進行溝通,及時進行各種決策,以實現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推進。從溝通方式來看,除了定期召開座談會之外,也可以采用電話溝通、視頻溝通等方式,通過不斷溝通來實現雙方信息的共享,保證校企合作更加順暢。舉例來說,當學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出現知識儲備不足、技能不符合要求的情況時,企業需要將這些情況及時溝通反饋給高校,高校可以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重心等方面進行適度調整,保證學生崗位勝任力能夠與企業要求相匹配。
針對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制度建設、相關政策不夠完善的情況,當務之急是要教育主管部門根據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需要,圍繞一些高校在此方面遭遇的種種問題,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制定切實有效的校企合作培養相關政策,從而規范引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教育主管部門需要充分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之上,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管理指導意見,提出總體指導思想、指導辦法等,給高校與企業合作進行人才培養提供必要的政策引導,這樣有助于高校在此過程中少走彎路。除了上述指導意見之外,教育主管部門也需要會同財稅、工商等部門出臺一些支持、鼓勵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政策,尤其是要給企業提供一些補貼,激發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讓企業愿意提供更多的崗位、場所、設備等給高校進行人才培養,對于愿意吸納畢業生的企業,政府也可以提供一些減免稅收優惠。目前國內一些地方校企合作開展情況良好,而這些地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政府對于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比較大,有相對完善的制度體系,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因此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
總而言之,用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無論是對于企業,還是對于高校都有巨大的好處。在目前企業對高校人才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升的情況下,高校需要高度重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深刻反思這一人才培養模式下存在的各種典型問題,從而采取有效的策略來加以解決,實現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優化,全面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水平。文章提出的校企合作視域下高校人才培養優化策略囊括了五個方面的內容,即增加校企合作深度、完善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校企合作溝通、健全相關規定等,這五個方面需要做到統籌兼顧。由于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企業客觀上存在差異性,要求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有良好的靈活性、權變性,能夠做到因地制宜、因時而變,從而充分發揮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優勢,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