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曙,蔣 蓉,李 婷
(1.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2;2.華中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課程、教學與教師三者通常被認為是構成教育學的三大支柱。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高質量的教師對整個教育工作的開展起著支撐作用。隨著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化,我國師范教育轉型已如火如荼,但在轉型時也出現了小學教師與中學教師培養同化、小學師資的培養過程與基礎教育脫節、培養的師范畢業生難以勝任小學教育工作等弊端。國家十分重視教師教育問題,2014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的通知,號召高等院校根據《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教師〔2014〕5號,下稱《意見》)積極申報,并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遴選與評審,最終確定了80個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這些改革項目覆蓋幼兒園、小學、中學、中等職業學校及特殊教育教師5個層次,其中20項為卓越小學教師培養改革項目。如,首都師范大學的《小學卓越教師培養路徑的研究與探索》及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的《公費定向農村卓越小學教師培養》等項目。教育部要求已獲立項相關高等院校務必高度重視“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在招生選拔、培養模式、協同培養機制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確保改革項目順利實施,以加快推動教師教育改革,切實提高教師培養質量。
體育教師是我國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師的培養規格和質量對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招和中招體育師范生是我國小學體育師資的主要來源。然而,高招體育師范生經過專業知識和運動技能系統學習,毋庸置疑能勝任小學體育教育任務,但對小學其他學科的教學則無所適從;中招體育師范生學習兒童通識課程較多,緣于學制短,他們的體育專業知識和運動技能相對較弱,體育教學工作能力明顯不足。這些都是小學體育師資培養所面臨且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小學(特別是農村小學)體育師資匱乏,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素養亟待提升等現狀客觀存在。因此,為推動小學體育教師教育改革,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提高學生體質水平,培養農村卓越小學體育教師迫在眉睫。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在實施《公費定向農村卓越小學教師培養》項目過程中,對培養農村卓越小學體育教師進行了探索,本文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為個案分析其培養成效、實踐探索、基本特征,以及從個性到共性的重要啟示,以期為我國普通師范院校培養農村卓越小學體育教師提供借鑒。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先談到的就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而教師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意見》指出,近年來我國教師培養不僅存在適應性和針對性不強,致使師范畢業生不適應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問題,還存在教師教育隊伍薄弱等突出問題,因此,大力提高教師培養質量成為目前教師教育改革的核心與緊要任務。部分高校早已認識到這些問題,并進行深入研究與實踐探索,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如,作為全國最大規模小學教師教育和公費定向鄉村小學教師培養的高校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堅守師范教育凈土,以培養高素質農村小學教師為辦學宗旨,構建了培養鄉村優秀小學教師的“一師模式”,享有良好的社會聲譽。學院于2010年在全國率先啟動“初中起點六年一貫制”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計劃。按照“初中起點、六年一貫;綜合培養、分向發展;三性融合、三位一體;實踐導向,能力為先”的模式面向生源計劃農村地區招收應屆優秀初中畢業生,以培養優秀小學骨干教師。農村卓越小學體育教師是“初中起點六年一貫制”培養計劃中分科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體育教育專業在籍在冊本科學生總數達1000多人。其中,高招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有400多人(高招體育師范生),“初中起點六年一貫制”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達600多人(初招體育師范生)。對于純粹培養農村卓越小學體育教師而言,已初具規模。
通過近10年的教育實踐探索,初中起點六年制農村卓越小學體育教師教育成效顯著。首先是小學教育特色鮮明。初招體育師范生是小學教育專業(體育教育方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小學教育專業早在2010年就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在全國同類專業中具有較大的影響。時任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司長許濤就農村小學教師培養問題,專門到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進行調研,并對六年制師范生的培養成效給予充分肯定。在2013-2014中國大學本科專業排行中,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的小學教育專業被評為五星級(五星級共6所,該專業辦學單位共146所),位居第一方陣。小學教育專業分科方向的六年制體育教育專業同樣特色鮮明,具有良好的社會聲譽與辦學水平。其次是小學教育能力強。現如今,2010級初招體育師范生畢業已滿4年,回訪用人單位得知,他們以其知識廣博、技能全面、綜合素養高,深受單位(農村小學)歡迎。盡管從事教學工作剛滿4年時間,但初招體育師范生均能獨當一面,有的成為教學骨干,有的還擔任了農村小學的中層領導。第三是綜合知識與能力扎實。2018-2019年11月舉行的全國體育教師資格證筆試,近200名六年制初招體育師范生和180名四年制高招體育師范生同時參考,且報考的主要是小學體育學段。官網筆試成績統計結果顯示:六年制初招生通過率為87.9%,四年制高招生通過率僅為73.3%,初招生通過率高出高招生14.6個百分點。初招體育師范生在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知識,以及實踐教學能力等方面優勢明顯。第四是專業技能水平高。近年來,學校組建了健美操、體育舞蹈、武術、啦啦操、女子排球、女子籃球、男子乒乓球等校級代表隊,初招體育師范生是這些競技比賽項目的主要生力軍。代表隊先后參加國家級、省級以上健美操、啦啦操、體育舞蹈、武術等項目比賽,共奪得金牌247枚、銀牌125枚、銅牌118枚。輝煌成績與獎牌、獎杯無不彰顯初招體育師范生強勁的專業競技實力。
教育發展與教育政策的創新有著本質的聯系,教育發展必然要求教育政策的創新,而教育政策的創新又緊緊指向教育的發展。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而農村教師是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關鍵。為解決農村教師短缺,優秀教師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如,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1)、《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2012)等,教育部也出臺了《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2007)等,為培養優秀農村教師提供支持。免費師范生(現稱公費師范生)就是其中的重要政策,從2007年開始在6個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施招收免費師范生試點,畢業生回生源地的中西部中小學任教。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積極落實國家免費師范生教育政策,自2010年伊始承擔湖南省初中起點六年制本科層次農村小學教師免費定向培養工作,并于當年秋季按照“自愿報名、擇優錄取、免費培養、定向定期服務”的原則,面向湖南省農村地區初級中學應屆畢業生實施選拔招生。根據培養類型與目標,設置“普通計劃”和“鄉鎮任教計劃”。這2種計劃均是從縣(市、區)招生,不同的是“普通計劃”師范生回縣(市、區)就業,“鄉鎮任教計劃”師范生回鄉(鎮)就業。招生選拔程序為“學生報名→學校推薦→縣市區教育局初選→市州教育局和培養高校綜合測試→考生體檢→市州教育局預錄→縣市區人民政府與考生簽署培養協議→培養高校錄取→省級教育廳審核”。
體育教育是被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首批列入六年本科層次的招生專業,以培養卓越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為宗旨。其招生選拔由文化課中考筆試和專業面試2部分組成。考生須參加戶籍所在地中考,且中考總成績不低于當年戶籍所在地公布的農村教師公費定向培養招生錄取控制分數線。然后,參照初招體育師范生招生計劃數1:3的比例,按考生中考總成績從高分到低分確定參加體育專業面試考生名單。專業面試為測試考生基本素質(80分)和專項素養(20分)兩項內容,共計100分。基本素質測試項目為100米跑(40分)、擲實心球(40分),專項素養測試為每位考生展示一項體育運動項目技能(20分)。考生總成績為中考筆試成績總平均分(權重為0.7)、專業面試成績(權重為0.3)兩項之和(按四舍五入保留兩位小數),最后按考生總成績從高到低進行擇優錄取。根據教育政策,公費定向六年制體育師范生免繳學費、教材費、住宿費及軍訓服裝費,其所需費用由省財政公費承擔;并按有關規定享受國家、省和校級獎助學金等政策,在資助政策范圍內與其他在校生享受同等待遇。初招體育師范生通過6年學習,成績合格者頒發四年制本科畢業證,及學士學位證書。按照《農村教師公費定向培養協議書》要求,普通計劃畢業生回生源地的縣(市、區)任教,鄉村計劃畢業生回生源地的鄉(鎮)任教,服務期不少于6年,任教崗位及編制由簽訂協議的區縣負責落實。未履行協議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的畢業生需退還公費教育費用并繳納違約金。
教師培養模式是教師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實施兒童教育本位的“2+4分段”培養模式。其中,“2”“4”是指時間上的分段,即新生入學后的前2年注冊中職學籍,主要從事綜合文化課程學習,然后通過“學籍轉換”考試(即中職學籍轉換成大學本科學籍的考試,未通過學籍轉換考試的學生,則轉入三年制專科層次的小學教育相關專業學習),換入對應專業的院系進行4年本科的學科專業學習。無論是從時間分段還是從課程設置上看,“2+4分段”培養模式實質就是一種“綜合培養,分向發展”的六年一貫制小學教師培養模式。“2+4”中的“2”側重兒童教育綜合能力的培養,“4”則注重分學科方向能力的發展。這種培養模式已被列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試點項目,它的最大特色是以“兒童教育”為本位,也只有以兒童教育為本位,能為兒童提供適合教育的小學教師,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才是卓越小學教師之“卓越”的核心所在。“2+4分段”教育模式為我國培育農村卓越小學教師探索了一條創新之路。這種創新不是局部的,而是全方位的,更是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學科本位”觀念的根本性改變。
就體育學科來說,在體育教學的“學科本位”規制下,高招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通過大學4年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勝任小學體育學科教學無可非議。然而,小學(特別是農村小學)更需要全科型教師,體育教師兼任其他課程已司空見慣,顯然“學科本位”培育的高招體育師范專業畢業生則無所適從;另一方面,傳統意義上培養的中師班體育師范生在體育專業知識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相對較弱,體育教學實踐能力明顯欠缺。兒童教育本位的“2+4分段”六年一貫制培養模式既注重體育師范生綜合素養的培育,又關注他們體育專業知識和運動技能的深層發展。與學制4年的高招學生相比,“2+4”六年制的初招學生更早接觸專業技能學習。緣于初招學生年齡較小,接受能力強、可塑性較高,且從事專業技能學習時間跨度長(6年之久),致使他們專業學習低齡化、技能訓練系統化,更容易形成人們常說的達到專項運動技能“童子功”的境界,產生顯著的學習成效。因此,兒童教育本位的“2+4分段”“綜合培養,分向發展”的培養模式很好地解決了高招和中師體育教師培養模式的弊端。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經過10年農村卓越小學體育教師教育的實踐探索證明,“2+4分段”“綜合培養,分向發展”是一種全新、行之有效的小學體育師資培養模式。
核心素養對于課程的意義在于,聚焦課程學習內容并讓學習與學生未來的生活和社會發展建立緊密聯系。當前體育教師教育質量問題“不是教學本身的問題,而是課程設計問題”。按照農村卓越小學體育教師核心素養要求,科學設置六年制小學體育師資培養課程,著力提升體育師范生教育專業品質。為體育師范生設置“文化通識”“小學教育”“專業必修”“專業選修”和“教育實踐”5大課程模塊。每個模塊課程自成序列,又相互配合,構成融“高等教育共性”“師范教育個性”“小學教育特性”和“知識”“能力”“素質”為一體的“三性一體”農村卓越小學體育教師課程體系。學科知識是學生學習內容的直接載體,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和形成必須借助體育學科知識來有效實現。對于體育師范生來說,文化通識課程重點培育教師職業道德和從事小學教育基礎知識和技能,小學教育課程主要培養小學教育綜合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專業必修和選修課程著重夯實體育教育專業知識,發展專業技能及個人專長,教育實踐課程則是著力提升體育教學技巧、教學研究與教育創新能力等。
卓越小學教師培養在注重理論課程、發展學生教育理論知識的前提下,不能忽略師范教育的根本特性。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關系問題是師范生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課程設置上表現為教育理論課程與教育實踐課程的學時分配問題。初中起點六年制卓越小學體育教師培養時長為12個學期,累計約7000學時。其中“文化通識課程”占總學時的27.6%、“小學教育課程”占23.2%、“專業必修課程”占17.1%、“專業選修課程”5.1%、“教育實踐課程”占27%。要培育卓越小學體育教師,必須優化教師教育課程結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鑒于此,對初招體育師范生的培養課程不僅要重視小學體育教師教學基本功訓練,也要重視普通話、簡筆畫、“三筆字”、體音美藝術素養的培育,更要突出培養學生密切聯系小學體育教育實際的課堂教學能力,繼承和發揚中師教育近百年的培養小學師資優勢。與此同時,還要大膽創新,探索與實施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如“學生自學→分組討論→集中歸納→教師講解→針對練習”“教師設問→學生自學→小組研討→代表發言→師生評議”“案例學習→自主備課→分組試講→師生評議→反思改進”等,以快速提升初招體育師范生的綜合素養。
2.4.1 實施“雙軌制”技能訓練體系
教育功能的彰顯依托于教育實踐活動,學科教育是教育實踐活動的載體。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本身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基礎學科。這種學科性質決定了體育師范生專業技能實踐訓練的重要性。眾所周知,體育運動技能的習得與形成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須經歷“泛化”→“分化”→“自動化”等階段,需不斷強化練習,方能做到熟能生巧。因此,根據六年制初招體育師范生作息時間,安排系列化訓練,實施課內和課外并舉的“雙軌制”訓練體系。學生課內“學會”,做到理解和會做,課外“學好”,做到熟練和運用自如。教師課內解惑難點,學生課外重點突破,并持之以恒練習,逐漸形成運動技能。首先是課內系列化教學。課堂是實施體育課程目標的主陣地,是傳遞健康知識、運動技能、科學鍛煉方法等的主要場所。系列化教學一是表現在專業必修、選修課程的課業學習和訓練上。如,少兒田徑、少兒體操、少兒籃、排、足球等,以及少兒足球專修、少兒乒乓球專修、少兒健美操專修、少兒武術專修、少兒形體舞蹈專修等課程。二是體現在小學體育師資教育課程的學習與實踐上。如,普通話訓練、教師口語、書法、體能基礎訓練、專項基礎訓練、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與指導等課程。三是反映在每次專業課相關專業教師選派學生組織體育教學實踐活動之中。如,課前讓學生帶全班同學做體育熱身活動、體育游戲等。其次是課外系列化訓練。這類學習和訓練主要安排在教育實踐中進行,以提高師范生的小學體育教師崗位適應能力,使其盡快適應小學體育教育工作,并迅速成長變為卓越。系列化訓練一是落實體育實訓與實踐。在體育教育見習、實習或頂崗實習之前,初招體育師范生必須進行體育基本功訓練(隊列、隊形、口令與指揮等)、微格教學、聽課、說課、撰寫教案等。二是狠抓“早訓”。“6年”中的前4年,初招體育師范生必須進行早訓,以提高身體素質和相關體育項目的運動技能。三是強化“晚訓”。利用“2+4分段”進校頭2年時間,規定學生必須上晚自習,進行體育技術、技能和“三筆字”、教師口語等小學體育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讓訓練常態化、制度化。
2.4.2 建立“一體兩翼”能力促進機制
為了督促六年制初招體育師范生完成專業學習任務,迅速提升小學體育教育能力,制定《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體育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考核辦法》,為學生建立“競賽-考核-證書”的“一體兩翼”促進機制,其中考核為“主體”,競賽和證書為“兩翼”,“主體”為兩翼提供核心競爭力,“兩翼”為“主體”保駕護航,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職業技能訓練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首先是“主體”的考核機制。所有初招體育師范生除參加學校規定的學位課程考核外,還須完成教師職業技能專項考核。考核分時段進行,入學后1-2年內分期、分批考核部分科目。如,“三筆字”、簡筆畫、識譜視唱及身體素質等。入學后3-6年分期、分批考核學生專業技能和教學實踐能力。如運動技能、隊列隊形、口令指揮、微型授課、說課等。其次是“兩翼”的競賽機制。競賽不僅包括與體育相關的賽事,也包含與教師教育職業相關的競賽。為適應新時代小學教育改革發展趨勢,培養綜合能力強的優秀小學體育師資,安排豐富多彩的促進教師職業技能快速發展的競賽活動,促其積極參與,快速提高。如,田徑、球類、武術、體操(健美操、啦啦操)等比賽,小學體育與健康微型課教學比賽,體育教學基本功(隊列隊形、口令與指揮)比賽,課件制作、歌唱、演講、書畫等,撰寫教學論文評比等。第三是“兩翼”的證書機制。規定初招體育師范生不僅要取得小學體育教師資格證書,還要獲得小學體育教育相關的資歷證書。如,體育運動員等級證書、體育項目裁判員證書、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英語等級證書,以及上述相關比賽取得的榮譽證書。通過證書督促與鞭策初招體育師范生完成卓越小學體育教師職業技能的職前培養任務。
實踐活動已成為師范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最佳平臺,越來越受到各院校的重視,實踐活動開展得好,才能夠有效縮短在校學生成為合格體育教師的時間。9年的實踐探索表明,通過“一體兩翼”能力促進機制的實施,實現了“以考促管、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目標,初招體育師范生的教學基本功得到鞏固、實踐教學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成效顯著。而比賽(競賽)又是對考核的很好檢驗與評價,做到“以賽促評”“以賽促練”,既直觀又高效。如,球類項目競賽、健美操競賽、說課、微型授課、演講比賽、歌唱比賽等在初招體育師范生中引了起強烈反響。與此同時,初招體育師范生在考核、競賽中通過自身的拼搏和努力取得的資格證書、等級證書及榮譽證書,一方面讓專業學生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成就感倍增的同時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能激勵他們更加刻苦學習與訓練,以取得更大成就。
為了培養六年制初招體育師范生的綜合能力,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與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優質小學聯合組建了“小學教師教育聯盟”。體育學院在學校基礎上與農村小學組建“小學體育教師教育聯盟”,目前已掛牌了5所聯盟對口小學,形成了穩定的體育教育實踐基地和小學體育教師職后培訓基地,為六年制初招體育師范生提供了必要的實踐崗位、鍛煉機會、優質實踐指導及安全實踐環境。通過建立教育聯盟深入推進校地合作和校校合作,共建共享優質體育教育資源,協同推進了農村小學體育教育的改革和創新。
一方面是“引進來”。一是聘請聯盟小學的優秀體育教師擔任兼職教師,充當初招體育師范生的學業導師;二是定期開辟名師論壇,聘請聯盟小學體育名師來校講座,傳播先進小學體育教育理念與體育課程改革發展趨勢,以及參與體育學院初招體育師范生的技能考核、課堂競賽評委、論文撰寫的指導工作等;三是邀請聯盟小學優秀體育教師參與卓越小學體育教師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為小學體育教師培養的目標定位、培養規劃及完善課程培養體系等出謀劃策。另一方面是“走出去”。一是聯盟基地小學為初招體育師范生提供校外輔導、體育教學觀摩、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及時獲得一線優秀小學體育教師指導等,讓其身臨其境感受優秀體育教師的敬業精神,激發體育師范生的職業信念。二是體育學院專業教師長期在高校工作,對農村基層小學體育教育實際工作了解甚少,因此,每學期選派專業教師到聯盟小學掛職或蹲點,從事小學體育課程教學、參與小學大型體育活動,以及指導小學各項體育工作等。三是體育學院專業教師還會利用自身科研優勢,指導聯盟小學體育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四是初招體育師范生定期參與聯盟小學運動會、大課間及一些體育比賽等活動的組織和裁判工作,使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為教師角色轉變積累經驗和奠定了基礎。另外,聯盟小學體育教師到高校進行進修或深造,學習體育與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提升體育教育水平。毋庸置疑,這種以智能和責任平等方式進行的“小學體育教師教育聯盟”,讓高校與聯盟學校之間真正做了到互利互惠,共贏發展。
個性和共性是辯證的統一,一切事物內部既有自身的個性,又包含著同類事物的共性,個性是同性的具體表現,共性是個性的升華與總結,從個性到共性是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一個重要方法。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農村卓越小學體育教師培養的個案實踐探索既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也涉及到小學體育教師教育共性的問題。如,按國家和社會需要設置培養目標、完善培養課程體系、體育師范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培育的體育師范生適應學校體育工作等問題。對個案實踐探索分析,為新時期培養農村卓越體育教師提供了重要啟示。
教育部等五部門于2018年印發了關于《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該計劃要求大力開展提高鄉村教師素質行動,以特困地區和貧困縣為重點,通過公費定向培養等多種方式著力培養,解決農村基層中小學教師資源緊缺問題,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的實現。因此,要像湖南第一師范學院一樣,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教師教育政策,以農村小學體育教育改革和工作需求為導向,以農村卓越小學體育教師基本素養為目標,面向農村基層小學大力培養優秀小學體育教師。
教師教育模式是目前研究熱點的問題。小學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已初見成效,比較認可的小學教師教育模式有“全科型”“分科型”“綜合分向”三種,選擇哪種模式一般由培養目標來決定。個案選取的是兒童教育本位“2+4分段”“綜合培養、分向發展”教育模式,其目標亦是培養學生專長于一門學科教學(小學體育學科),同時具備其他多門學科課程的任教能力以及教育管理與研究能力等。鑒于此,從事小學體育教師教育時,既要傳承與弘揚中師教育的“兒童教育本位”師范生培養經驗,又要結合自身培養目標,創新本校特色的體育教師教育模式。在學制上,目前我國小學教師教育主要采取“3+0.5+05”模式(3年校內學習+半0.5年小學實踐+0.5年返校提升)和“4+2”模式(4年本科學習+2年教育碩士專業訓練)兩種模式。個案探索的“2+4分段”學制能給其他高校提供了新思路。正如原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司長許濤實地調研時指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在小學教師教育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尤其是在農村小學教師培養模式方面成果豐碩,很值得推廣。
“教師職業具有‘雙專業’特性,既包括學科專業性,又包括教育專業性;既要牢固掌握任教學科知識和技能,又要精通教育知識和方法。”按照農村需求卓越小學體育教師的培養目標,高校結合自己的辦學定位和辦學優勢完善體育師范生教育課程體系。首先是建立系列化、模塊化課程。構建融高等教育共性、師范教育個性及小學教育特性于一體的培養課程體系。其次是妥善處理好課程間關系。做到教育理論課程與教育實踐課程統一,體育教育必修課程與學生綜合能力發展選修課程融合,教師教育職前培養課程與職后發展課程銜接,“學術性”課程與“師范性”課程并重。三是在優化必修課與選修課結構和學時比例的同時,按照高校自身區域優勢和特點開設小學體育教師教育特色課程。
體育是一門實踐性、技能性較強的學科,學科性質決定卓越小學體育教師專業技能實踐的重要性。運動技能的習得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個案實施了課內外并舉的“雙軌制”技能實踐訓練體系,督促學生課內“學會”課外“學好”,并在不同學習階段技能實踐有所側重。如“2+4”學制的前2年注重學生體能訓練,后2年加強學生專項技能學習。與此同時,為了強化學生實踐技能,還建立了“競賽-考核-證書”的“一體兩翼”能力促進機制,以激勵學生刻苦學習與訓練。從這些訓練體系機制可得到啟示。如,在內容安排方面,不僅包括體育教育專業技能實踐,還包含小學教育所需“簡筆畫”“三筆字”“體音美”藝術能力等;在訓練體系方面,廣開門路,多渠道、多方式開展學生教學實踐與訓練工作;在時間保障方面,充分利用課內外有效學習單元集中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并督促學生定期重點突破專項實踐技能;在機制建立方面,制定實踐教學與實訓獎勵方案和制度,激發了學生學習激情和動力。
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都是教師職業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通過教育實踐加以整合,才能更為有效地提升教師實踐育人的能力。目前,體育師資一般采用高校集中培養,時間集中,形式單一。致使體育師范生理論知識掌握較好,而教學實踐能力相對較弱。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建立“小學體育教師教育聯盟”的協同培養形式,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培養弊端。因此,為了提高體育師范生綜合實踐教學能力,可建立體育教師教育聯盟。首先是高校與農村基層中小學之間的橫向教育聯盟。通過橫向教育聯盟建立高校與小學共同培養,明確高校與基層小學的職責,做到互利互惠。其次是高等院校內部相關專業間的縱向教育聯盟。通過縱向教育聯盟發揮專業間的優勢互補作用。如,可考慮將體育教育專業與教育學相關專業進行聯盟,在課程資源共享、專業師資調配、教學設備、信息資料乃至教育見習、實習活動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做到合作、互動與共贏。
農村卓越小學體育教師教育是一個長時期、多階段、全方位的過程。既需要職前的職業道德、知識、能力的培育,也需要職后不斷豐富小學教育經驗,更新體育教育理念與專業知識,提升體育教學技巧和研究能力。隨著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農村卓越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素養毋庸置疑會發生動態變化。這就要求高等院校把握時代發展脈搏,按照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育改革發展方向,緊扣農村基層小學體育工作需求,對教師教育勇于探索與實踐,修訂與完善培養規格與目標,創新培養模式,科學設置培養課程。與此同時,還需充分調動體育師范生和一線在職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學習、反思與實踐,實現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