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實現教育公平一直是世界各地教育者和研究者們致力實現的目標。教育不公平會加劇社會的貧富差距,致使經濟萎靡不振,影響社會整體發展。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夠有效地促進教育公平,進而提高教育質量。[1]在“互聯網+”和教育技術現代化的積極影響下,傳統教學方式正在經歷著深層次的變革,催生了教育教學形式的多元化發展并衍生出新型課堂,以此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2020年3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加強專遞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及名師課堂在基礎教育中的應用。[2]同步直播課堂教學環境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學資源匱乏、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同時將優秀的教學資源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同步直播課堂教學環境的創設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將優秀的教學資源傳遞給異地課堂教室的學生,優秀教師可以同時給本地和異地兩地教室的學生進行教學,彌補了師資力量薄弱地區的不足,讓異地學生可以同享優質教學資源。
目前,研究者較多關注同步課堂的教學模式和組織形式,較少從教學存在理論視角對同步課堂的教學進行剖析。對此,本研究從教學存在視角分析同步直播課堂教學現狀,試圖探討同步課堂開展中師生教學存在感不足的原因,探索教學存在視角下同步直播課堂的建設路徑,為提高同步課堂教學質量和教育均衡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參考依據。
同步課堂也稱同步互動課堂、同步直播課堂等。[3]在近年的教與學的實踐中,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地位已經發生了轉變。通過視頻會議、網絡會議和虛擬學習環境,遠程端學習者能夠實時參與學習討論,這被稱為混合式同步學習。[4]根據邊遠地區學生的學習地理位置,混合同步學習環境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同一個物理教室;另一類是遠程的不同的物理教室。[5]同步混合教學為遠程學生和面對面參加的學生提供了保持傳統課程的指導和舒適度的可能性。同步課堂有四種不同的界定,分別為教學范式、教學模式、教學系統、學習環境。[6]同步課堂作為一種教學范式,主要是因為教師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實時的教學互動,注重對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辨能力的培養,可解決教學活動的單向性、封閉性的矛盾。[7]
混合同步直播教學項目學習模式由三個部分組成:一個中心教室(也稱本地教室、中心校),位于發達城市區域且擁有豐富的高質量學習資源;遠程教室(也稱異地教室、教學點)位于偏遠農村地區;第三方服務公司提供技術故障診斷支持。在中心教室的教師向學生講解課程內容,教師和學生分別在一個中心教室和多個遠程教室同時上課。遠程教室的教師主要協助管理和督導所在教室的學生。此形式下的同步直播課堂教學環境正是本研究探究的場景,即以網絡媒介為介質,同步本地教學互動與異地教學互動的教學場景。
因為網絡環境的保障不足,同步課堂開展過程受限,教學資源遠距離傳輸受阻。[8]同步課堂是以網絡技術環境和遠程互動教學系統為支撐的,在環境和系統不完善的情況下,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網絡中斷、視頻畫面不清晰、聲音傳輸有延遲等問題,影響中心校與教學點師生的課堂情緒和教學效果。師生基于屏幕影像的交流的有效性相對于面授課堂的效果較差,加上技術設備仍在更新完善中,同步課堂無法創造現場感。技術問題可能妨礙遠程學生在某些課程中與教師和中心校學生進行交流。對此,學校要加強與技術公司的聯系,尋求技術支撐,確保技術公司定期到學校進行設備檢查和維護,確保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
常詠梅等人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同步直播課堂存在異地教室的學生課堂參與度低、學習困惑很難實時解決、學習成效不佳等問題。[9]對異地課堂的學生來說,基于屏幕影像的交流互動難以真實感受到教師的情緒和情感,教師也很難及時透過屏幕捕捉到他們的反應并做出及時反饋,大大降低了課堂真實體驗感。由于同步課堂的人數較多,在難以兼顧兩個不同狀態的課堂的情況下,主講教師通常會以本地教室的學生為主,使異地教室的學生陷入“被邊緣化”的不良體驗境地,影響其學習積極性。[10]在進行教學課堂直播時,主講教師無法兼顧本地教室學生和異地教室學生,出現教學點學生總是作為附帶和配角而存在的現象[11],導致異地學生只觀看、只聽,沒有參與到課堂教學中。[12]時間和技術設備的限制,成為中心校教師在直播課堂中很難開展師生交互的主要原因。[13]加上主講教師的教學設計主要是依據本地學生水平,異地學生因不理解、跟不上等而出現不專心、走神,甚至厭學現象。為了不影響正常的教學安排,遠程教室的教師在學生有需要時才出場,學生無需要時則在一旁默默觀察。異地教室學生很難與本地教室學生、中心校教師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遠程教室的教師與異地學生之間被動交流,也使異地學生產生孤獨感,出現歸屬感差、存在感低的問題。要改變這一困境,中心校教師需要為本地教室學生和異地教室學生設計合理的教學安排和學習活動,以保障課堂的一致性。
同步課堂能否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在于如何從課堂中提高教學效果,構建一個適用于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環境的學習框架。探究社區(Community of Inquiry,COI)理論框架是網絡學習中的一個有效框架[14],揭示了網絡學習探究的動態特征,為研究者提供了理解網絡探究學習社區的理論框架與方法論體系[15],具體如圖1所示。COI包含教學存在感、社會存在感和認知存在感三個基本元素,以及它們在網絡學習社區中相互作用形成的關系。其中,教學存在感揭示教師創建并維系探究學習社區所承擔的角色或履行的責任,具體包括設置與組織、促進對話、直接教學等[16],是最核心的要素;社會存在感是指探究社區中的參與者將他們的個人特征投射到社區中的能力,從而將自己作為“真實的人”展示給其他參與者[17],即學習者能夠通過網絡媒體在互動交流中表現自我的能力;認知存在感是指學習者在批判性探究社區里通過不斷反思和對話來構建意義的程度[18],在教學實踐中包括觸發、探究、整合、解答四個階段。COI理論框架對混合式同步直播課堂常態化建設具有啟示意義和參考價值。

圖1 COI理論框架
從COI理論視角看,混合式同步課堂建設要從增加學習者教育經驗出發,需要營造課堂氣氛,然后選擇課程內容,再到支持師生對話,結合學習環境和技術支持,對教學設計進行完善。與面對面交流相比,異地教室的師生對話的交互性較差。因此,更好的課程設計應該同時考慮本地教室學生和異地教室學生對同行合作的更深入理解。從課堂實際出發,中心校教師圍繞設計與組織、促進對話、直接教學三個方面進行一整節課的教學,在課堂中建立教學存在感、社會存在感、認知存在感,加強師生互動并提供預先的營造氣氛方案,明確任務設置,促使異地教室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對學習內容產生深層次的理解。因此,本研究基于COI理論框架提出如圖2所示的適用于混合式同步課堂建設的內容框架。

圖2 混合式同步直播課堂內容框架
1.兩地學生一體化,提升同等教學存在感
同步課堂是為了解決教育均衡問題,而通常情況是異地教室的教學資源和教學設備甚至包括學生學業水平都遠不及本地教室。據此,在進行同步直播教學時,中心校教師不能一味地將優質教學資源向薄弱地區傳送,而應對兩端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業水平進行調查,實現兩地學生整體水平一體化,總體上能夠跟上教師教學步調和適應教師教學風格。教學存在感是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標尺,它闡釋了教學環境下建立良好學習體驗的核心要義,其理論視角對改進網絡教學、面授教學及混合教學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具有指導價值,可作為建立有效教學的抓手。[19]要使異地教室學生獲得同等的教學存在感,教師需要對異地教室學生給予同等的關注。具體可從三個方面落實:一是在教學設計與組織上,保證兩地的教學進度一致,將課程設置、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給兩地學生做清晰的說明,讓學生明白要學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二是在促進對話上,兼顧異地教室學生的疑惑和困難;三是在直接教學上,為兩地學生提供價值的類比、有用的闡釋,并對較難理解的問題進行翔實的示范,提供學習材料。
2.打造教育智能化的學習環境,提高交互技術水平
從技術支持方面加強同步課堂教學環境的建設,對增進師生間和生生間的互動是有重要意義的。同步課堂建設要同等重視兩地學生的學習需求,保障技術的穩定性和交互性以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20]在未來的同步課堂建設中,教育智能化將成為各教學場景的關鍵指標,促使“互聯網+教育”催生各種教育新形態。例如,通過對真實場景進行鏡像的虛擬,元宇宙在教育中的應用使教育形態朝著多元化方向演變。[21]為使人機協同獲得實時教學狀態,同步直播課堂教學的傳輸效果、臨場體驗、實時交互需要得到充分保障。利用智能技術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可以彌補師生間的情感缺失,為異地教室學生帶來更多的社會存在感。
3.促進教師角色轉變,“雙師”教學同步進行
同步直播課堂的出現多是城市地區中心校幫扶鄉村地區教學點,或發達地區中心校幫扶不發達地區教學點。但未來同步直播課堂不一定非得是優質中心校幫助薄弱教學點,也可能是多教學點與中心校的交流和學習。因此,加強兩地教師間的交流,給予異地教室教師更多的展示機會,讓異地教室教師從助教轉變為主講同等重要。目前階段,異地教室教師主要協助中心校教師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組織好異地教室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以及學習中心校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經過長期的觀摩學習和交流互動,異地教室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中心校教師的實踐教學經驗得到反饋和補充。未來需要把握好教師角色的轉變,促使兩地教師由“一主一輔”轉變為“雙師”,打造同步課堂中的雙師效應。
4.注重評價方式,關注智能技術支持下的學生評價
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助力下,無論是線上教育還是線下教育都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教學媒體、網絡環境、學習平臺等需要更多的智能技術支持。在關注教學活動的情況下,同步直播課堂教學還需要關注智能技術支持下的學生評價,考慮教學活動與信息技術間更多的適配性。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評價、教學評價、課程評價及自評和他評等全面了解學生的感知情況,利用智能技術手段觀測學生的學習狀態,收集和分析學生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形成性數據進行實時跟蹤的觀測和分析,形成學生自畫像,以此生成更貼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安排。此外,自評和同伴互評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智能設備,需要可及時評價的智能系統的輔助,讓學生在產生高度認知和激發高階思維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同步直播教學質量。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同步直播課堂教學已經發展出豐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形式,從“1對1”教學模式發展到“1對N”教學模式,發揮了優質教學資源的最大優勢。未來同步直播課堂教學將朝著智能化和多元化發展,不僅剖析教學設計、課程組織、課堂交互情況,而且從教學策略、技術環境、教學模式方面進行新路徑的探索,為開展同步課堂教學實踐提供方向和指導,為實現教育公平帶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