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秋
(廣西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廣西桂林,541004)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名著整本書閱讀越來越凸顯其重要地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第四學段(7—9年級)的“閱讀與鑒賞”提出了如下要求: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探索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分享閱讀感受,開展專題探究,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感受經典名著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然而,對名著整本書閱讀,學生的原生態閱讀往往停留在個人感受與個人經驗層面,缺乏理性反思與有效總結,難以將名著中的人生智慧轉化成自身的生命資源。因此,名著整本書閱讀往往需要教師的教學指導。
思辨性閱讀是理性的、反思性的閱讀,目的在于獲取知識或解決問題,主要強調以下三點:一是閱讀目的,是獲取知識或解決問題;二是閱讀狀態,是超越了感覺與情感的理性狀態;三是閱讀過程,即反思的過程,以防范思維慣性與惰性帶來的偏差與錯誤。[2]由此可見,思辨性閱讀是區別于一般的趣味性閱讀的。趣味性閱讀追求的是情感的釋放與共鳴,主要依靠讀者的感受和體驗,不需要思維的深度參與。而思辨性閱讀是理性的、反思性的閱讀,需要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論證問題并做出合理斷言,因此,思辨性閱讀更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
基于思辨性閱讀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是在學生開展體驗式的原生態閱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確定主題,通過設定議題重新梳理整合整本書內容,繼而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討論、分析,最終形成結論。該方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但也需要教師做更多準備,如提供合理的課程設計、系統的閱讀規劃、有效的教學指導以及必要的思維引導。本文以《紅星照耀中國》為例,分析如何基于思辨性閱讀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
《紅星照耀中國》是語文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教材推薦的必讀名著,是一部紀實性作品。由于全書故事性不強,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較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能自覺閱讀完整本書的學生不多。基于思辨性閱讀開展《紅星照耀中國》閱讀教學指導共需5課時,其中,導讀1課時,主題探究1課時,議題討論2課時,讀寫轉化練習1課時,具體分析如下。
開展思辨性閱讀的前提是學生的原生態閱讀。《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紀實性作品,由于故事性不強,學生在閱讀時會覺得有點枯燥,較難提起閱讀興趣。因此,在導讀課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指導學生如何閱讀。
第一,教師可為學生介紹《紅星照耀中國》的寫作背景、作者經歷和出版影響。《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的作者斯諾是第一個采訪陜甘寧蘇區的西方記者,該書是他經過四個多月的采訪,根據自己日夜積累的16本筆記和24個膠卷整理寫作而成。該書英文原著于1937年由英國倫敦戈蘭茨公司出版,1938年又以書名《西行漫記》出版了中譯本,至今已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幾乎傳遍了全世界,產生了經久不衰的廣泛影響。在該書中,作者用他的獨特感受與生動描述,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信念、主張和目標,以及當時鮮為人知的陜甘寧蘇區軍民的斗爭經歷和生活方式。[3]這些內容的介紹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之后的思辨性閱讀打下基礎。
第二,教師可為學生闡釋《紅星照耀中國》的書名含義。《紅星照耀中國》的英文原著名為“Red Star Over China”,1938年出版中譯本時,考慮到當時的政治環境,書名沒有按照英文版書名直譯,而是取名為《西行漫記》;1979年,三聯書店出版的中譯本改名為 《紅星照耀中國》,其中,“紅星”代表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照耀”暗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將取得最后的勝利。[3]了解了書名的內涵,便可以從書名中大概了解這是一本寫什么的書,屬于什么種類的書,從而選擇適當的態度和方法閱讀。[4]根據教師對書名含義的闡釋,學生可以清楚《紅星照耀中國》作為一部紀實性文學作品,其中報道的內容皆為事實,沒有虛構的內容,作者對中國革命所做的分析是理性和客觀的;而對此類圖書進行思辨性閱讀,不僅要了解作者所報道的事實,還要對這些事實進行思考與辨析,分析作者的觀點是否合理,思考對自己有什么啟發。
第三,教師可帶領學生閱讀目錄,梳理整本書的構架。開展整本書的思辨性閱讀,需要通過目錄了解這本書的內容,并能用簡短的話概括整本書的內容,繼而發現這本書的主題和敘述的重點。通過閱讀目錄,學生可以了解到全書共有十二篇,每一篇有四到六節,而這些章節都是按照作者的采訪過程展開敘述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章節組合的內在邏輯關系,這是開展思辨性閱讀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即探尋整本書的主題思想。
對整本書的思辨性閱讀,教師需要為學生的思考提供方向、動力與路徑,主要是通過主題探究、議題討論、讀寫轉化練習等環節帶領學生分析、綜合、演繹、歸納、推理,使閱讀過程成為思考過程。
在導讀環節的原生態閱讀中,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整本書的主要內容,教師需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想要表達什么主題思想”。這一問題可以分解為多個關系緊密的小問題,如“書中敘述的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有什么不同的經歷?”“他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作者為什么要記錄他們?”“紅軍戰士為什么能在一次次‘圍剿’中取得勝利?”“是什么樣的信仰讓他們能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取得長征的勝利?”“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是一種什么精神?”“陜甘寧蘇區呈現出怎樣的新氣象?”“作者為什么要敘述陜甘寧蘇區工業發展、文化教育方面的情況”等。
經過討論和交流,學生得到了上述問題的答案,也就對整本書的主題思想有了初步印象。作者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的個體描寫、對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紅軍的“紅小鬼”的群體描寫、對紅軍戰士以及“紅色中國”精神面貌的概述,集中展現了一個政黨的創建過程以及這個政黨是如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學生、工人、農民、士兵成為其中一分子或是“同情者”,而所有的答案都指向了一個核心詞——初心與使命。[5]這個初心與使命是《紅星照耀中國》的主題思想,也是其核心價值。
閱讀經典名著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的人格構建和文化構建,應注重學生的生命需求和精神選擇。[6]學生經過深入閱讀,在討論分析中理解了整本書的核心價值,就可以將這個核心價值轉化為自己成長的精神養料。確定了整本書的核心價值,也就確定了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內容,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指導時可圍繞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展開。
開展思辨性閱讀最基本的問題是思考作者的觀點是不是對的、有沒有事實或理論支持。這需要對整本書進行更深一步的閱讀和思考。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作者通過哪些內容的敘述來表現主題?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作者的觀點是基于自己采訪的真實情況的,因此,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梳理整本書的主要內容,以更清晰準確地理解作者觀點的合理性。圍繞全書的主題思想——初心與使命,《紅星照耀中國》一書可分解為“一次旅行”“一顆紅心”“一條新路”“一代偉人”“一支鐵軍”“一種氣象”六個議題。[7]
“一次旅行”是指作者的整個采訪過程,也是整本書的線索,教師可引導學生梳理作者對旅行過程中遇到的重要人物的描述,思考這些人物呈現其特有的精神面貌的內在原因是什么。“一顆紅心”呈現的是人物的精神信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人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信仰。“一條新路”是討論中國共產黨如何走出一條救國救民的新道路,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這條新路經歷了哪些階段、取得了哪些成果。“一支鐵軍”是討論紅軍的驚人戰斗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紅軍憑借什么取勝、為什么有那么多年輕人不畏犧牲地加入紅軍。“一種氣象”是討論陜甘寧蘇區呈現的面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呈現著與其他地方不同的精神狀態。
議題可以重新整合全書的內容,引導學生在原生態閱讀的基礎上開展深入閱讀與思考。這個階段的閱讀需要學生調動思維的主動性,批判性地理解,辯證地看待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辨閱讀能力。
寫作與閱讀是一體兩面的事。[4]開展《紅星照耀中國》的思辨性閱讀,需要學生在了解作者向讀者傳遞事實的同時,汲取生命成長的養料,體會作者的思考與判斷,學習紀實性作品如何真實地塑造人物、敘述事件,學習作者如何借助事實的敘述間接或直接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真實是紀實文學的生命,只有真實敘述,新聞才有價值。在《紅星照耀中國》中,作者深入、細致、真實、準確地向讀者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和普通民眾的事跡,并對長征和西安事變等重大歷史事件做了詳細報道,讓讀者看到了紅軍的嚴明紀律和端正作風,看到了中國革命的蓬勃發展,看到了陜甘寧蘇區令人振奮的新風貌。真實客觀的敘述可以讓文字更有價值,這是值得學生借鑒的非虛構性寫作方法。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作者還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獨特評價,把眼前情景與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并做出深入分析和大膽預測。例如,在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的最后一節“紅色天際”中,作者對中國革命做出了非常客觀的分析和預測:“中國已經有成千上萬的青年為了民主社會主義思想捐軀犧牲,這種思想或者這種思想的背后動力,都是不容摧毀的。中國社會革命運動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暫時退卻,可能有一個時候看起來好像奄奄一息,可能為了適應當前的需要和目標而在策略上作重大的修改,可能甚至有一個時期隱沒無聞,被迫轉入地下,但它不僅一定會繼續成長,而且在一起一伏中,最后終于會獲得勝利。”歷史證明,作者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作者能做出這樣的分析和評價,首先是基于對陜甘寧蘇區的深入了解和對中國共產黨革命綱領的準確理解,他通過獨立思考、審慎分析、客觀評價,最終得出正確判斷。
閱讀與寫作借鑒有機結合起來,是思辨性閱讀教學指導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以讓學生最終跳出情節和內容,思考寫作的規律與方法,從而對整本書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思辨性閱讀是基于文本的閱讀,是建立在原生態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發現整本書的核心價值,通過議題整合梳理整本書的內容,通過問題的深入探究,在分析比較中理解作者的觀點。基于思辨性閱讀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旨在引導學生真實閱讀、深入思考、理性分析,讓經典名著內化為學生的生命需求和精神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