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陳紫微,莊敬宜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 建筑與規劃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建筑構造”這門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工程技術學科,課程的學習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大量民用建筑構造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構造做法,培養學生通過構造技術手段,提供合理的構造方案和措施,具備對大量民用建筑學構造的設計能力,同時與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施工等課程關聯密切,從而培養學生全面實踐創新的綜合應用能力。
“建筑構造”這門課程性質為專業基礎必修課,以考試形式為考核方式,開課對象是建筑學二年級本科生,已修完課程有“建筑制圖”“畫法幾何與陰影透視”“建筑材料”“建筑力學等課程”,對專業基礎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作為最重要的專業課之一,以培養學生掌握建筑設計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自身工程實踐能力、問題分析解決能力、工具運用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知識更新能力為主要目標,同時,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如“建筑結構”“建筑節能”“建筑防火”“建筑物理”等打下堅實基礎。基于其核心地位,但多數高校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授課方式仍以教師的灌輸講解為主,以多媒體教具為輔,模式陳舊、固化,教學內容以教材文字及圖片為主,信息量大且乏味,學生缺乏參與感與獨立思考創新的機會,導致一堂課下來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認知范圍受到限制。
教材內容更新速度是影響人才培養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所講即學生所學。例如教材中涉及建筑類規范的內容并沒有實時更新,易對學生產生誤導。構造做法多為國家標準規定的基本做法,實際應用過程中與其他學科之間知識聯系松散,相互脫節,難以滿足地方及國家行業使用現狀,致使學生所學與未來工作銜接困難。
如今建筑材料技術、結構技術、施工技術不斷發展,促使構造技術發生巨大改變,新的工藝替代傳統工藝的現象屢見不鮮。例如,紅磚由于其使用黏土為原材料,違背可持續發展原則,已不再是建筑砌筑使用的主體材料。2020 年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策略目標,裝配式建筑不斷興起,而此類與時俱進的建筑技術內容的引入寥寥無幾,學生最終獲得新技術、新工藝技能嚴重匱乏。
傳統授課過程中,建筑構造課程意在培養學生繪制基本構造節點詳圖,并初步運用建筑構造知識進行構造設計與繪制施工詳圖的能力,流于表面,浮于形式,缺少現場實踐操作內容,致使實踐與理論學習脫節,形成重設計輕技術的教學現狀。
以2020 級建筑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2019 級建筑學專業學生為對照,采用基于學習通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多種線上線下教學資源,進行兩個年級學生同學期建筑構造課程的學習過程及成果等方面對比。
課程采取線上輔助線下的教學模式展開,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學優勢,分別從課前準備、課上組織和課后反思等三部分進行如下闡述。
2.2.1課前準備
首先,在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指標點及其關系基礎上,結合教學大綱學時分配情況,進行重點、難點章節內容分配,學生是否能準確認識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關鍵。雖平臺資源豐富,但現有公開課程不能滿足本校教學計劃要求,因此,教師進行課程自建,將提前錄制好的教學視頻等內容上傳到平臺。
以墻體章節內容為例,平臺上學習目標對課程目標的支撐及任務點其對應要解決的學習問題,如圖1 所示。通過線上進行教學內容與目標的實現,線下進行學生能力的實現與提升。

圖1 平臺上學習目標對課程目標的支撐及任務點對應要解決的學習問題
其次,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明確不同平臺的分工作用,通過線上途徑提前發布教學任務和問題引導,針對本章節的重點、難點,設置具有研討價值的問題,以此督促學生提前自主預習,制定學習計劃,帶著疑問進行線上知識點視頻學習。通過學習通發放章節學習問卷調查,分析學生對于各知識點的自學掌握程度,為線下輔導指引方向,更明確課上講授內容側重點問題,及時將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調整,從而提高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
2.2.2課上安排與組織
混合式教學中,教師應思路明確,對于章節中的知識點哪些通過學習通自學,哪些通過線下面對面講授理解,要了然于心。線上學習部分,充分利用學習通平臺功能,發布課程視頻、作業、課堂簽到等任務,增強對學生的出勤管理。教學視頻關聯知識點,也可實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此外,平臺課程相較于直播形式,學習時間更靈活,學生可以錯開平臺使用高峰,自主學習,且可以進行多次反復學習。對于不理解的知識點,可將困惑之處在學習通平臺討論功能界面內留言討論,共同創建學習研討的良好氛圍,帶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線下課堂針對線上的疑點和未解決的問題,聚焦重點,進行答疑解惑。課上活動以小組討論、提問的形式展開,并結合更多實踐操作與實踐實訓項目碰撞,加深專業理解。例如,在講授樓梯計算的章節時,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參與例題逐步解析,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實踐操作能力,過程中學生有問題可以進行提問和討論,或通過平臺進行留言。
2.2.3課后反思與總結
根據課程教學任務目標,檢驗學生對于建筑構造的組成、基本原理和構造方法等基礎知識應用與理解,精心設置作業習題。習題的數量不宜過多,不限定在書本課后習題的范圍內,多結合實踐能力等綜合要求,突顯學生個人能力,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創新能力,通過作業任務拓展,從而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養水平。此外,教師及時總結上一輪課程過程中每一環節的優勢與弊端,進行課后反思與梳理,不斷持續改進教學模式與實施手段。例如,課前教學資源的準備是否需更新,增加內容的豐富度。課上授課過程中學生比較喜歡的形式或平臺進行內容講授。課后作業的講解是否達到全覆蓋等,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環環相扣,逐一分析。三個教學環節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教師和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活動中相互作用
2020 級建筑學專業學生的最終考核成績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線上課堂部分,主要包括學生的出勤、教學視頻學習及學習次數、討論與留言、課程互動及作業完成情況;其次是線下部分,主要包括小組討論等活動的表現、專業知識拓展實踐操作能力及參與情況;最后是期末考試成績。前兩者成績占總考核成績的50%,期末考試成績占50%。對照組建筑學19 級建筑學專業學生考核成績方式采用多年沿用的評分標準,平時成績占30%和期末成績占70%的分配比例進行評定。具體成績分布情況對比如表1所示。

混合式教學和線下教學學生成績分布情況對比(單位%) 表1
授課結束后,關于混合式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相關問題對2019 級和2020 級全體建筑學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與訪問。兩個年級一共發放195 張問卷,收回195張,有效率100%。問卷內容主要針對學生學習狀態、平臺使用的適應程度、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度、自身能力提升度、創新思維的培養及家國情懷的樹立等方面進行調查,具體評價對比如表2所示。

混合式教學模式和線下教學模式的成效問卷結果對比(單位%) 表2
通過2020 級建筑學專業學生調查問卷的反饋結果顯示出學生對于混合式線上線下的教學方式接受度較高,在課堂教學模式相比較這一問題上,7.2%的學生傾向于線下課堂教學,10.3%傾向于線上教學,82.5%傾向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針對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方式和傳統的課堂教學優勢對比這一問題,67%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可以增加學習興趣、58.8%的學生認為學習時間更加自由、75.3%的學生認為資源更加豐富,尤其是學習通平臺的視頻課程、課件等電子資料,可以反復研學;在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習平臺內容的關注度和參與討論區的頻率方面,53.6%的學生選擇經常參與,38.1%的學生選擇偶爾參與,8.3%的學生選擇從不參與,由此可見,混合式教學模式一改常規“教師講,學生聽”的弊端。一系列的問題均反映出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與實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掌握技能,激發學習興趣,進行自主與合作學習,該種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均有所提升。
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學校、行業、社會等各方面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基于建筑構造課程對于學生的重要性而言,改革該課程的教學手段,對學生的創新和實踐等能力提升至關重要。作為教師應從教與學的本質入手,在成果導向理念指引下,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中心,融入課程思政,緊抓學生的綜合素養培育。本研究打破該課程今年教學模式的舒適圈,運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試圖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引入,以達到共享、共建、共贏的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實踐,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及教科研能力,使學生滿足新工科要求,達到人才培養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