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素瑩
(武漢工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2017 年10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中正式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指出“三農”問題和中國的社會、經濟、民生等息息相關,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大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劑良藥。全黨必須重視“三農”問題,必須堅持并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對鄉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支持力度和保護力度也持續增大,關注農村發展、農民收入、農業建設、農村實用人才發展,為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鄉村振興的目標是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從政策、資源、技術、產業、人才等多方面切入,加強各要素發展,加強組織、區域之間的聯動和協作,有效實現農村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確保農村區域經濟實現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階,是新農村發展建設內涵的延伸。鄉村振興的內涵包括以下3 個方面。
通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創新,提升農村的造血能力,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提高農村產業的經濟效益,進而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質量。
通過大力整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亂砍濫伐、生態破壞等問題,營造干凈、整潔、舒適的鄉村環境,找到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平衡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強調通過建設村容村貌、鄉風鄉規、特色文化、旅游景點,提升鄉村獨特的人文氣息,讓鄉村的田園風光、淳樸民風、自然景點、特色文化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強大助力,深刻體現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科學理念,助力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創新。
傳統的農村產業發展存在條塊割裂、“單打獨斗”的局面,農村的技術、資金、人才等發展要素沒有充分、有序流動,資源的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不足,使先進的農業生產管理理念、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種植技術、專業化的農村實用人才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阻礙了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與健康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改變以往粗獷的發展模式,貫徹環境友好的發展理念、應用現代化的發展模式、樹立尊重實用人才與技術的發展思維、注重產業整合的發展格局,構建現代化農村產業經濟發展體系。必須高度重視、重新審視、認真核實農村區域發展的空間規劃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和要素流動問題,有必要對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現狀與制約因素展開研究,進一步優化解決對策。
受到小農經濟的影響,農村各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很多農村在生產方面依舊以個體、作坊、小企業為主,農村產業的生產和營銷嚴重分割,供給、生產和銷售等環節對接流程冗雜、耗時費力、存在壁壘,導致農村產業的規模效應難以發揮。
除此之外,很多農村依舊沒有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集群化和規模化,同一區域間種植的農產品種類繁多復雜,技術要求難以統一,機械運作混亂無序,極大降低了機械化生產的效率,制約了農村產業經濟效益的提升。不少農村區域的品牌企業、龍頭企業都沒有打造農村產業聯盟。缺少了品牌龍頭企業的參與和幫扶,農村產業的人才、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就難以有序、高效流通,區域之間的農業生產依舊呈現出孤立分割的趨勢,缺乏發展活力。沒有龍頭企業的培訓和指導,許多個體戶、小企業、小作坊不知道如何利用電商平臺賣貨,不會塑造產品品牌,在技術角度和思維層面也難以轉變理念,無法提升自身實力。
目前,農產品銷售是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渠道,但農村區域的加工制造企業少,旅游業收入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與城市相比差距較大,農村區域產業發展的資金、人才、科技投入較低,同時農村區域產業之間的聯動協作不緊密、產品開發不深入、信息交互不立體。
農村三產融合不夠深入,資源要素流通效率低下。沒有制定農產品文化發展方向和生產建設標準,缺乏對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對宣傳資源的配置,使產業間難以形成有效合力,難以發揮出互相幫扶、彼此引領、共同發展的協同作用。
人力資源是21 世紀最具競爭力的資源。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只有將其運用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和作用。人才是確保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質量、推動農業技術升級、引領農業模式更新、促進農業要素高效流通的核心力量。
農村人才的流失率較高,大多數年輕人會選擇外出工作,追求更高的收益。留守農村的多是一些孤寡老人,很多土地荒廢閑置。農村缺乏懂得管理運營、機械操作、電商營銷、養殖理論扎實的專業人才。人力要素緊缺是導致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嚴重失衡的關鍵因素。
現代化農村產業體系具有管理現代化、生產科技化、產銷一體化、產業鏈完整等諸多優勢。現代農村產業體系能夠全方位地服務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售后等多個環節,改變以往各環節對接慢、流程復雜、時效性低等缺陷,從而引領農村的核心產業朝著現代化、系統化、專業化方向不斷發展。在打造現代化農村產業體系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3.1.1 政府要發揮自身的引領作用,從整體層面進行規劃設計
政府要全面調研農村的產業結構、產業分布、產業效益,梳理出農村區域各產業的發展優勢、缺陷與不足、制約瓶頸,全面了解和精確定位農村產業的格局、定位、優劣勢,確定農村區域產業發展需要改進的方向、解決的問題和值得推廣的經驗。
3.1.2 政府要發揮協調與組織作用
針對農村區域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政府要發揮自身的協調和組織作用,幫助各產業主體之間牽線搭橋,取長補短,彼此扶持。
例如,針對某個村落農村產業發展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合力的問題,政府要在尊重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原則下,協同農村主體、農村合作社、農村企業、農村組織及個體戶來實現農村產業發展的集約化、規模化和現代化。
3.1.3 政府要組織農村區域內的龍頭企業、大規模企業、品牌企業組成產業聯盟
產業聯盟積極向小規模企業、個體作坊、農民普及現代化農業生產理念,組織相關的培訓活動和幫扶傳帶教學活動,幫助個體戶、小企業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理念,為其提供就業崗位或者外包業務,同時提供技術、資金、管理和業務支持,將其視作農村產業生產鏈體系中的重要一環,確保農村區域內農村產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分工明確、互為整體,實現協同發展。
在打造現代化農村產業體系過程中,政府要積極發揮自身的組織協調作用,從產業調研、網絡建設、招商引資、聯盟組建、助農帶貨等多個方面切入,積極為鄉村發展出謀劃策,扮演好統籌全局的“軍師”角色,做好頂層設計。
品牌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社等組織要積極彰顯企業風范,從技術幫扶、經驗傳遞、業務對接、市場開拓等多個層面,積極幫助農業生產個體戶和小企業解決生產分割低效、銷售渠道狹隘、農業生產崗位不對等的難題,推動農村個體生產戶和企業形成合力。
個體戶和小企業則要抓住時代機遇,積極配合政府和龍頭企業開展工作,接受現代化的生產理念,不斷提升農業種植水平和業務能力,不辜負政府和大企業的支持與期待,全力配合政府和龍頭企業打造現代化的農村產業體系。
農業經濟是農村經濟體系的核心構成要素,但服務業、旅游業、加工制造業也是農村經濟體系的重要要素。因此,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既要從縱向角度切入,盡快推動農村產業發展體系實現現代化、規模化、專業化和特色化;也要從橫向角度切入,推動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從而有效解決農村產業結構單一、自然資源有限、生態資源短缺等問題。
一是政府要梳理與布局農村區域的農產品結構現狀、產品特色、產品生產和營銷系統,確定農業生產和加工制造業、旅游服務業之間的關聯點、切入點和對接點,加快農業生產營銷的周轉率,促使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實現無縫對接。
二是制訂科學規范的農村產業生產標準,踐行綠色生態生產理念。農村區域內的農村產業具有天然、無毒、綠色、健康的特點,旅游資源也具有自然、和諧、完整、原生態的特點,這是農村產業的發展特色,也是吸引城市游客的關鍵因素。農村產業如果缺乏地域特色,其競爭力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在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推進過程中,政府、企業和個體要共同制訂出科學合理、規范有序的生產標準體系,嚴格監管農產品的產銷過程,保留農產品的土味、原味及特色,塑造優良的農產品品牌。
為了有效利用護理人力資源,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斷提高護理質量,我院根據衛生部關于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完善分配激勵機制的相關決策要求,在重癥監護病區(ICU)率先開展了護理績效考核制度的建立與實施,取得很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三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要注意融合地方的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和自然文化。文化可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和知名度,給產品貼上特色標簽,使普通的消費物品變成地方特產。要求政府在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過程中重視對農村文化的保護、對農村技藝的傳承、對農村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讓農村的優良文化、特色文化、自然文化可以借助農產品這一載體傳播到外界,提高農村的知名度,反哺農村的產品加工制造業和旅游服務業,讓農村產業結構更加系統、完善。
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培養機制的優化應該從以下3 個方面著手。
3.3.1 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引進人才
依托鄉村振興示范區、產業項目模范區等,借鑒這些區域在人才培養方面積累的先進經驗,并綜合鄉村自身的情況,積極探索符合鄉村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引進具有豐富經營管理經驗的人才,堅持“引才、引智、引項目”三管齊下。
分析農村特色產業、重點產業,了解鄉村對于人才的實際需求和具體要求,制訂出科學合理的人才引進計劃,吸納農業專業的大學生、土專家和田秀才,引進社會外界的農業科研人員等。通過聘請專家、技術入股、投資入股等方式招賢納士,吸納人才。引進一批農業技術扎實、懂得操控高科技農機器械的人才,引進一批做實事的優秀干部,組建一支結構合理、技術過硬、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
3.3.2 搭建發展平臺
3.3.3 制訂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
鄉村實用人才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接受知識的能力有所差異,因此在制定人才培養模式時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培訓內容和培訓模式必須貼合農村實用人才的特性。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模式不可太重理論、太過空泛,要貼近生活與實際。培訓的內容要有針對性和實用性,要知道農村人才需要什么、擅長什么、能學到什么,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農村實際人才的技術能力,提高創新意識,提高科技成果的使用率和轉化率。
與各大農業教育機構、農業職業學校達成合作,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實用技術培訓基地,借助農村合作社、農村相關組織以及村委會的力量進行推廣宣傳,開展培訓項目合作,實施“訂單培訓”“農戶+公司”的辦學模式。農業培訓一定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貼合農村人才的特性,將農業技能和農業市場經濟知識高效地傳授給學員,提高學員的實用技術和經營能力。
農村區域經濟實現協調發展有助于調整我國的農村產業結構,整合農業資源,推動農業生產從數量到質量、從粗獷向精細、從科技成果含量少到科技成果高度密集的轉變。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需要整合各界的力量,在黨的指示和引領下科學規劃、有序推進、穩步運行,最終達到振興鄉村、提高我國農村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