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思致,王世泰
(1.云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1;2.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3.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河海大學基地,江蘇 南京 211100)
農村治理現代化離不開智慧農業建設,這是農民實現共同富裕要應對的現實課題。研究智慧農業建設與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內涵、互動關系等議題,能為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實現農村治理文明,彰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明自信。經濟社會發展與技術變遷會同步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變革。以智慧農業為抓手切實推動共同富裕,是現實發展的需要。
智慧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方式,依托于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而出現在大眾視野。智慧農業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又能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依托農村基礎網絡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等技術的普及,為農村生產和經營管理提供了諸多便利??傮w上,智慧農業具有3 個特征。
第一,智慧農業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從種子選育,再到田地灌溉管理,最后到終端銷售,都應用了大數據技術,實現全過程智慧化生產。
第二,智慧農業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盡管運用了各類先進技術,但并不能脫離農作物生產的基本規律,還要注重農業產品的生長周期和規律。
第三,智慧農業以人工智能為支撐。與陳舊的農業耕作方式不同,智慧農業強調農產品信息預警和資源優化配置,凸顯農業生產狀態的高效。區別于傳統的農業生產,形成了一種“互聯網+農業灌溉管理體系”農業種植生產景觀。這種農業種植模式充分利用智控軟件、先進灌溉設備等,實現“萬畝農場、一鍵管理”的高效農業生產模式。
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新征程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堅持科學社會主義根本原則和方法實踐創新的重要議題,應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中領悟共同富裕的實踐意義,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雙重維度深刻領悟新征程共同富裕的重大價值,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文明協調發展的高度自覺明確新征程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考察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義,既要強調實現全體人民的富裕景觀,又要強調確認全方位和各層次的富裕景象。實現共同富裕,既要從生活資料方面體現其富足,又要從精神生產層面彰顯其豐裕。因此,實現全體農民共同富裕是農村實現治理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和基本目標。
數據是分析與預測的基礎。在農業領域,應用大數據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可以從3 個角度來審視。
第一,從國家治理現代化層面,實現智慧農業治理格局,要實現農村治理數據資源和信息的共建共享,整合農村發展的信息平臺。
第二,從農業生產的智能化層面,各地區要積極探尋在蘋果、大豆等農產品從“種植地”到“消費者餐桌”全過程大數據運用。
第三,從農業發展數字化層面,在各地區建構農業生產大數據平臺。安徽、江蘇、廣西等地已開始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大數據平臺。
現代信息技術已經融合在農業生產的產業結構、生產模式以及各類農作物種植之中。智慧農業建設呈現出低碳化和環?;⑴e的特征。與此同時,智慧農業建設促進農業產品全過程實現提質增效的高級生產狀態,有效夯實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產業基礎。
數字經濟與信息化發展正不斷重塑世界經濟格局。數據在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數據作為新興的生產要素必然會推動生產技術的變革。農業作為人類傳統的物質生產實踐,必然會隨著生產要素的變革而向更高層次演進,以適應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智慧農業源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生產的結合,是信息化革命與農業生產方式相融合的產物,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智慧農業建設是適應新興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應充分利用數據這一新興生產要素來推動農業生產現代化。
建設智慧農業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必不可少的一環。盡管城鎮化發展迅速,但在農村區域依然具有持續發展和長期投資的巨大潛力。無論是在農產品種植還是在動植物養護方面,布局智慧農業都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依據農村區域特色,布局智慧農業發展規劃,可以暢通城鄉有機循環。一方面,智慧農業布局可以促進“人才-資金-農產品”一體化的流動,完善農業生產和物流供應鏈管理,實現供產銷的現代化經營管理。另一方面,智慧農業布局可以推動農村新型技術設施的應用,挖掘地方特色。應用智慧生產、智慧畜牧、智慧加工等都有助于農民獲得新的技能和知識,運用農業先進信息技術可助力形成農民大眾創業的智慧農業治理格局。
建設智慧農業是鄉村振興必不可少的一環。培育共同富裕的微觀經濟主體,既要堅持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和思路,又要激活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此來推進智慧農業持續優化發展。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加重,農村勞動力面臨結構性挑戰。農村新動能尚未形成整體合力,然而農業現代化的人口紅利卻逐漸消失。智慧農業建設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了科技支撐和現實途徑,為突破農村固有的發展限制因素所帶來的農業生產效率低下以及解決勞動力結構性挑戰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
智慧農業建設可以幫助農民實現高效率生產,促進農民收入倍增。
第一,以資源豐富的村帶動相對發展薄弱的村,構建常態化的智慧農業生產機制,以此提升農村區域整體發展水平。
第二,結合地方特色,拓展農民增收渠道。采用“互聯網+”發展農村旅游。
第三,農村地區要積極引入民間資本等社會力量,形成助推共同富裕的合力。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農業生產的智能化和數字化,構建農產品從種植到銷售的有機銜接。精準把握農業生產數據,鼓勵農村精英群體帶動農民創業,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未來鄉村建設是新時代更好服務鄉村人民美好生活的發展形態和發展階段。未來鄉村的核心內涵有3 個層面。在產業層面,要通過智慧農業等新興農業生產技術進行農業科技創新,優化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在鄉風文明層面,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把鄉村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做優質農村文化產業。在人口層面,注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字技術應用技能的培育,著重培養農民的互聯網經營思維與創新理念。新時代,農村地區要注重統籌規劃,精準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共享各類農業生產數據,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和資源集約配置。實施未來鄉村建設,更要注重區分不同類型的智慧農業生產發展模式,有層次地推進農村實現共同富裕的舉措,促進農村治理現代化發展,進而實現共同富裕。
第一,構建智慧農業生產與銷售的全過程治理體系。布局智慧農業生產,既要克服農業產品和服務的“信息孤島”等現實問題,還要重視農產品從種子培育到消費餐桌的全過程數據管理。在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要及時發布農產品種植技術數據、農產品銷售數據、產業發展數據等給農民。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治理,既要精準分析和發布農業生產數據,也要精準預測農業生產的關聯信息。
第二,構建智慧農業建設長效機制的前提是實現農業生產的智慧農業“互聯網+”行動。大多數區域都在探索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之中,形成了智慧農業的豐富多彩“盆景”。然而,考察其實效性和經濟效益層面,大多數農業生產地區并未形成可推廣的“風景”。
第三,構建智慧農業建設長效機制的保障是農村高級技術人才。需要從農業治理體系、技術融合、農業人才培育等角度探索長效機制。
科學認識建設智慧農業的時代方位,積極探索農村推進共同富裕的創新舉措,以此來實現農村治理現代化景觀。
考察智慧農業發展的未來可知,其必將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攻方向之一。以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為導向,布局智慧農業建設,需要從3 方面做好規劃。
第一,宏觀層面。農村區域要注重智慧農業建設的戰略方向和具體舉措。制訂智慧農業建設發展規劃時要重視發揮地方特色優勢,強調可行性。
第二,中觀層面。農業生產技術、智慧農業發展扶持政策等配套性的重點領域都要有效支撐和進行制度設計,任何區域的智慧農業發展都不能缺少農業技術的創新。
第三,微觀層面。各類企業和農民都要積極推進智慧農業生產,依據農業生產的生命周期理論,學習先進地區的農業數據協作發展經驗,建立智慧農業生產銷售數據平臺,促進增產增收。
第一,提升農村農業生產的質量。智慧農業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對推動農村基礎設施進行提質升級,避免農村公共服務的短板。切實提高農村基礎設施的服務質量,通過加大農村物流、冷鏈設施等基礎性投入力度,建設現代農產品的供應鏈系統,切實實現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二,積極推動科技創新與農業農村發展深度融合。在農業全產業鏈各環節中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推動農業智能化、信息化改革。
第三,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大數據和互聯網系統,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健全城鄉居民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實現城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的均衡配置和開放共享,確保社會底線公平。
第一,開展農業生產重點技術攻關。農業生產智能技術體系的基本要求是智能感知和農業生產定量決策,同時不能忽略精準的技術控制和農業銷售個性化服務。立足實際,基于物聯網,加強對農業生產各類情況的精準預測和把握,以此研發各類農業智能裝備。
第二,鼓勵探索多種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在農業育種、畜牧、漁業和農產品加工等方面,要積極探索智慧農業應用場景建設。發揮各類企業參與農業生產的熱情,鼓勵和支持各類企業攻關智慧農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
第三,充分運用新鄉賢的獨特優勢。新鄉賢可為完善智慧農業治理體系提供助力。
第一,培養智慧農業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智慧農業與傳統農業不同,對從業人員的互聯網技能以及科學文化素養要求較高,需要兼顧農業知識與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農村勞動者通常具備相應的農業知識與技能,可加以簡單的信息技術培訓,使其從事農業生產和加工工序。與科研院所緊密聯系,注重農業人才培育質量,鼓勵農業高級人才參與智慧農業建設。
第二,建立智慧農業發展的產學研協同機制。培育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所需要的科研人才,塑造農村科技協同治理格局。推進農村實現治理現代化,建設一批智慧農業產學研典型區域。智慧農業建設也要注重農村產學研的跨界治理能力的培育和建設,不忽略農業與科研的互動機制。
第三,推進農村科技文化教育,開闊農村群眾的眼界,促使其對智慧農業等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有科學的認知。鄉村振興不僅是產業的振興,也是人才的振興。要切實做好教育工作,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使其觀念、技能等契合現代化農業生產,以人才振興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