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國防科技大學文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3)
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唯物史觀指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力量,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民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農民在這一戰略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不僅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更要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切實做到“以民為本”,增加農民在鄉村的歸屬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旨在促進鄉村的整體發展和全面振興。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系統、宏觀、綜合的發展戰略,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是對新農村建設的繼承、發展和升級。
鄉村振興是要在發展中修復鄉村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如青壯年勞動力短缺、資金短缺、農民主體意識不強、農民思想觀念落后等。這一系列問題阻礙了鄉村繼續向前發展,并拉大了鄉村和城市的差距,使二者不能和諧共存,因此需要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來解決這些難題,進而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長期生活在鄉村的農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主體,在鄉村建設中處于主體地位,對鄉村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因此,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通過充分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依靠農民的智慧去建設、發展鄉村,并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旨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一項長遠規劃。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分為3 個階段。到2020 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 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 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要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促進鄉村的繁榮發展,更是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以應對國內外的各種新挑戰。
鄉村振興的總要求符合“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其中,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活富裕是根本。這些都與農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產業興旺是要通過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改善民生;生態宜居是要通過建設美麗鄉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鄉風文明是要通過繁榮鄉村文化提升農民精神面貌;治理有效是要通過優化干群關系構建和諧鄉村;生活富裕是要通過改善生活條件增加農民幸福感。
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農民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農民仍然是主體力量。鄉村振興的每一個方面都離不開農民,要把為農民謀幸福貫穿鄉村振興的全過程。發展鄉村經濟、實現產業興旺,需要依靠農民的智慧;建設美麗鄉村、實現生態宜居,需要依靠農民的實踐;發展鄉村文化、實現鄉風文明,需要依靠農民的傳承;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治理有效,需要依靠農民的參與;改善農民生活、實現共同富裕,需要依靠農民的奮斗。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鄉村振興要做到依靠農民、為了農民,實現農民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的最終目標,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鄉村振興包括農民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為了農民,也要依靠農民。實施鄉村戰略關鍵在農民,農民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民主體性地位缺失是鄉村振興面臨的巨大阻力之一,是鄉村振興面臨的核心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農民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環境的影響。
農民是鄉村建設的主要力量。然而,歷史與現實、個人與社會的原因長期相互交織,使得農業、農村、農民處于邊緣地帶,農民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主體性地位也是長期處于缺失狀態。政府和社會各界忽視了農民的主體地位和其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使得農民沒有平等地享有改革開放的成果,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正視。
首先,基層政府對農民主體性地位認識不清,存在偏見。幾千年來我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國大部分鄉村的工作也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模式開展的。基層政府習慣于對農民“發號施令”、習慣于替農民作決定,部分干部群體受封建專制思想的影響,認為自己是官,處于比農民高一級的位置,認為農民對鄉村振興發揮不了任何作用,遇事不與農民共同商量,沒有真正邀請農民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去,在處理鄉村事務中不征求農民的意見、不依靠農民這一關鍵力量,脫離了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農民群眾,把農民當作被管理的客觀對象而不是鄉村建設的主體。這些干部群體認為農民沒文化、沒能力、不可靠,因此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不敢依靠和發動農民群眾,這也就造成了部分地區村干部和農民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在基層政府部門的強勢管理和認識偏見下,農民的訴求得不到滿足,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就會下降。缺少農民的參與和支持,鄉村振興可謂是無源之水、無木之本。因此,在建設鄉村的過程中必須依靠農民,了解農民的需求,廣泛征集農民的意見,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
其次,社會輿論對農民持偏見態度。城鄉差距的擴大、城鄉二元結構的分離、鄉村偏遠的地理位置等因素,給鄉村打上了愚昧無知、貧窮落后等帶有偏見的標簽。盡管目前我國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各方面素質也有所提升,但社會各界對農民的認識仍然沒有改變,戴著有色眼鏡看待農民,認為農民自私自利、沒文化、不講衛生,影響了城市的形象。城市高樓大廈的興起、道路橋梁的修建都有農民工的身影,然而社會各界沒有看到農民工對城市化建設作出的巨大貢獻,只是用傳統的、固有的思維去看待農民,這會對農民的自尊心造成極大傷害。
當前存在一種現象,農民認為鄉村振興與自己無關,是政府和村干部的事情,而且錯誤地認為自己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發揮不了什么作用,鄉村發展的好壞也不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影響,要想改善生活狀況只能依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因此也就不太愿意花時間參與到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這與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專制統治有關。封建社會歷朝歷代都在不斷加強中央集權,農民被排斥在政治治理之外,農民沒有參與政治活動的機會和意識,也沒有解決問題的意識。再加上長期以來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使農民缺乏長遠眼光和全局觀念,以至于農民沒有參與鄉村事務的意識,即便參與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損,而不會考慮鄉村未來的發展情況。
此外,近年來隨著我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農民表現出了參與鄉村建設的意愿,但是參與渠道不健全使得農民的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農民的建議得不到采納,挫傷了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
由于沒有意識到鄉村振興對鄉村發展和農民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更沒有意識到農民自身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意識淡薄。
農民綜合素質低不僅指農民知識水平低,還指農民思想道德和精神面貌消沉。歷史原因和政策傾斜使得鄉村衰落,各方面公共服務建設落后,其中教育就是農村相對落后的一方面。社會各界長期以來對農民農村的偏見和忽視使得優質的教育資源無法進入鄉村或無法在鄉村得到充分的利用,這是農民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后、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不高以及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之一,這就造成了農民主體意識不強。
社會上對農民認知的偏差,使得鄉村內部存在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農民是無知的,不需要接受太多的知識;知識淵博的大學畢業生不應該成為農民。基于這種錯誤的認知,農民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思想道德和精神面貌上存在較嚴重的問題。我國大多數農民長期處于貧困之中,收入低、社會地位低下,因此農民想通過自身的勤勞奮斗出人頭地,過上不愁吃穿的生活。在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幫扶下,絕大部分農民實現了這一目標。
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民的攀比炫耀行為日益盛行。當前鄉村普遍存在撐面子、鋪張浪費、大操大辦宴席的不良習氣,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彰顯自家的生活檔次;然而當有關部門統計每戶的收入水平時,一部分農民就會“裝窮”,他們認為這樣可以獲得政府的各種貧困補貼,“等、靠、要”的現象仍然很普遍。這是一種典型的小農意識、個體意識,不利于農民學習新知識、新技術。
農民的巨大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鄉村振興的進程必然受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的實現也就不可能。因此,必須通過教育改變這一系列不良習氣和認知偏差的存在,提升農民的知識水平和精神面貌。
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后備軍和生力軍,是鄉村振興必不可少的主體力量。要想切實提高農民的主體性地位,應該尊重農民,對農民進行引導、教育和保護,鼓勵農民主動融入到鄉村振興的實踐活動中。
尊重農民是提升農民主體性地位的前提。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要通過實地調查和與農民的交流溝通轉變對農民的態度,只有做到尊重農民,消除對農民的偏見,才能讓農民意識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地方政府在日常工作中要認真貫徹和落實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要真正尊重農民的意愿,充分聽取農民的意見,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得到農民最大程度的擁護,這樣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的基本原則真正得以落實。
基層政府要先從心理上認同農民的地位和作用,相信農民可以為鄉村振興作出巨大貢獻,不僅要在思想上意識到農民的重要作用,還要在實踐中發動農民群眾,讓農民在實踐活動中切實體會到自己的主體性地位。村干部要密切同農民群眾的聯系,改變“自己是官、高高在上”的心理狀態,虛心向農民群眾學習,認真對待農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貫徹落實國家的方針政策時,既要堅持為了農民,也要堅持依靠農民。作決策時要從農村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與農民進行頻繁的溝通交流,使得作出的決策符合鄉村的實際情況,能真正解決農民提出的問題、滿足農民的合理需求,而不是盲目“替農民做決定”。
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民的思想在轉變、素質也在提升,只是和城市相比速度相對較慢,沒有完全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并且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社會各界不能因此而歧視農民,應該承認農民群眾作出的貢獻,認識到目前這種現狀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不能完全歸咎于農民自身。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很多鄉村都在思考如何促進本村的持久繁榮發展,很多村民也在了解這一戰略并且打算參與其中,只是受自身能力和學識等因素的限制,其創造性沒有得到完全發揮。社會各界應該針對這些問題出一份力,幫助農民提升其綜合素質,從而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助力。
引導農民是提升農民主體性地位的必要手段。針對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意識淡薄這一現象,地方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豐富宣傳內容,用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向農民解讀其主體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過各種形式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鼓勵農民發揮主觀能動性和主體作用,進而為鄉村的高質量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引導農民認識到自己在鄉村建設中的主人翁地位,使農民認識到自己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力量,增強農民對鄉村振興的認同感和參與感。地方政府在發揮好服務作用的同時,要維護和保障農民的基本權利,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和主人翁意識。
要培養農民的集體意識,不僅要讓農民意識到集體的力量,還要維護集體的利益。鄉村如何振興、哪些方面需要振興、通過什么途徑振興、鄉村的優勢是什么等關鍵性問題,長期居于鄉村的農民最為熟悉,最有發言權、參與權和決策權。
因此,地方政府要保證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渠道的暢通性,通過與農民的密切交流溝通來了解當前鄉村的實際發展狀況。進行鄉村建設與規劃時,要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抓住農民普遍關心的問題,積極聽取并認真對待農民的意見,引導農民積極地參與鄉村建設。
教育農民是提升農民主體性地位的有效手段。馬克思指出,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方法。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可以拓寬農民的眼界、開闊農民的視野、提升農民的精神境界,最終激發農民積極地參與鄉村振興實踐活動。發展鄉村教育事業是提升農民素質、改變農民落后思想觀念的重要途徑。地方政府要重視鄉村教育,加大對鄉村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完善鄉村教育基礎設施,壯大鄉村教師隊伍。同時,應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方式,逐步消除農民的落后思想觀念,改善農民的精神面貌,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
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農民解讀國家的惠農、惠民政策,引導農民經常關注鄉村振興方面的大政方針政策。要關注世界鄉村發展的動態,幫助農民樹立城鄉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提升農民的政治素質。
保護農民是提升農民主體性地位的重要保障。農民屬于社會群體中的弱勢群體,要想提升農民主體性地位、調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必須要為農民著想、保護農民。
首先,要保護農民的首創精神。我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的興起都是農民群眾大膽嘗試和創新創造的成果,也是黨和政府保護農民創造力的體現。鄧小平同志非常重視和支持農民的首創精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鄉鎮企業就地解決了鄉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然而鄧小平同志并沒有將此歸功于中央和他自己,他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鄉鎮企業容納了50%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那不是領導出的主意,而是基層農業單位和農民自己創造的。因此,必須尊重和保護農民的首創精神。
其次,保護農民的話語權。讓農民把真實的想法說出來是農民主體性地位提升的重要體現。生活在鄉村的農民最了解鄉村,他們知道振興鄉村的優勢資源和問題所在,能針對鄉村的實際情況進行發言。鄉村政策的制定要與農民實際需要相結合,這樣政策的實施才會有實際效果。因此村干部要經常與農民進行溝通協商,并認真對待農民的意見,保護農民的發言權,讓農民敢于發言。
再次,保護農民的利益。農民的利益得到維護,才能調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維護好農民的利益是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動力,是提升農民主體性地位的重要物質保障。
農民問題是“三農”工作中的核心問題,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途徑歸根到底就是要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億萬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人是鄉村振興最大的動力和力量,鄉村能否實現全面振興,最后的決定力量在于農民。鄉村振興的實施必須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和利益出發。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發揮農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農民的權益,更好地保障農民當家作主。讓農民參與到鄉村建設過程中來,讓農民主動關心鄉村的發展,調動農民積極性、提升農民主體地位。要想實現以人為本、提升農民主體地位,完全靠地方政府的重視是不夠的。農民必須認識到自己主人翁地位的重要性,通過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積極主動地參與和融入到鄉村建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