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羽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2014 年7 月,財政部和商務部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的通知》。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后。全國各地紛紛開始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并快速發展壯大。農村電子商務是借助互聯網,運用信息化、數字化手段將農村各類農產品在互聯網平臺進行銷售,整合農村資源。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其已不僅包括農產品的銷售,而是成為了一種多元化的信息服務交易綜合體系。農村電子商務模式為農村經濟拓寬了發展道路,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更為優質、便捷的平臺。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探索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路徑和策略是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途徑之一。
發展農村電商具有重要意義。黃浩峰(2021)表示,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具有巨大的潛力,能夠開拓市場,提高農業交易效率。周浪(2020)在研究電商資本下鄉時,根據案例數據發現,電商資本能夠為農戶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為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效途徑,我國發展農村電商相較于發達國家起步較晚,發展具有不平衡性,但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確對農民增收脫貧有一定效果。李志平和吳凡夫(2021)研究了農村電子商務對減貧和鄉村振興的影響,指出農村電子商務能促進減貧增收,利益大多偏重農戶,政府扶持在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現有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遇到的問題中,缺乏專業人才的問題較普遍。陳婷(2021)在研究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意義時發現,當前我國在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時普遍缺乏優秀專業人才。路標(2019)在研究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機制時提出了發展建議,包括引進專業人才、完善基礎設施、政府扶持開設具有當地特色的電商項目等。
隨著經濟和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是必然趨勢。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為數字化賦予了新的能量,在互聯網發展下,新的產業革命蓬勃興起。自2014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村電商”這一關鍵詞以來,農村電商已經連續8 年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
農村電子商務在促進傳統農業轉型方面有顯著成效。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可以帶動農村產業發展、融合、壯大,從多個方面促進鄉村產業振興。農村電子商務能開拓農產品市場,有效解決農產品滯銷等問題,為農村人口提供更多就業可能,可以改善農村勞動力流失的問題。
文章以河南省新鄉市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新鄉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指出農村電商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
新鄉市地處中原,緊靠黃河,土地肥沃,農產品種類豐富,有15 個農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數量位居河南省第一,綠色食品數量達50 多個。多種類的農產品資源為新鄉市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隨著經濟的增長,農業農村信息化為農村發展提供了新機遇。2008 年新鄉市建立電子商務平臺,誕生了阿里巴巴“一達通”電商貿易平臺,并首次在網絡交易平臺上銷售特色農產品。隨著政策的普及,2013 年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率先在封丘縣落地,新鄉市農村電商進入成長期。在此期間,輝縣、封丘兩地農村電商勢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產業鏈。2015—2018 年,新鄉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進入飛躍期,培育了一大批電商企業。新鄉市發揮地域特色,將本地特色農產品與全國知名電商平臺結合,打造出富有新鄉市特色的農產品電商館。
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物流。為了更便利地進行物流運輸,新鄉市建成了封丘電子商務產業園、延津電子商務產業園等電商綜合園區,形成了完整的鏈條,將資源整合聚集,推動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隨著新鄉市各縣域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紛紛落實推進,電子商務相關協會組織也不斷趨于完善。在市域內,各縣都成立了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各協會組織機構得以相互協調工作,為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農村電子商務常與脫貧相關。新鄉市同樣開展了電商扶貧的相關工作,成立了貧困鄉村農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帶動貧困鄉鎮組織銷售農產品,以電商扶貧促進消費扶貧。在疫情期間,新鄉市8 個縣舉行了電商直播助農活動,通過直播帶貨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可見“互聯網+政府+農業”的模式在新鄉市農村電商發展中逐步成熟。新鄉市供銷社數據顯示,新鄉市實現電子商務進農村對貧困縣全覆蓋,并且所有貧困縣均建成縣級電商扶貧公共服務中心。
由于新鄉市農村電子商務起步較晚,相比浙江、江蘇等電商發達地區較為落后,淘寶村(鎮)數量較少。新鄉市農產品電商銷售額雖在河南省內排名較前,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自新鄉市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以來,當地經濟得到新的增長點,傳統種植模式加上電商銷售促進了農產品貿易多元化,開展農村電子商務以及相關培訓使當地部分農民接觸到“互聯網+”農業,物流園區以及電商企業的入駐為當地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農村電子商務讓農戶享受到紅利的同時,帶動了當地農戶增收。當前新鄉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進入穩步期,但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當前電子商務競爭力大,存在不少制約因素。
農戶是農村電子商務活動的主體,但是新鄉市的農戶對相關理論知識缺乏了解。一方面,缺少宣傳與電商基本知識的普及,導致農村電子商務相關信息滲透度偏低、覆蓋面偏小,貧困村和一些偏遠鄉村較于城鎮相對閉塞,不利于獲取信息,臨近村莊人際交往有限,信息流通效率不高。雖然網絡信息獲取較為方便,但網絡信息搜集能力較強的人往往是一些年輕人,且很難主動搜尋電商知識。另一方面,大多數農戶思維受傳統農產品銷售模式的限制,對接觸不到消費者的網絡銷售模式存在擔憂,對新興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存在一定的質疑。
農民收入低一直是制約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從事農村電子商務的大多是農戶,農戶除了依靠積蓄和找親友借錢外,只能選擇貸款。根據央行數據顯示,普通農村家庭貸款獲批率只有27.6%,農民貸款門檻高,程序復雜,使農戶望而卻步。盡管新鄉市相關部門推行一些惠及農民貸款的政策,但是專門解決農村電子商務農戶貸款的政策卻很少。另外,新鄉市部分農戶受傳統思想影響,認為新的事物的風險太大,對自己的投資能否獲得收益、本錢能否不賠存在較大顧慮,大多數投資者愿意投資具有高回報的項目,因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存在融資困難的問題,阻礙了農村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
相較于城市而言,新鄉市農村物流體系不健全,部分地區鄉村基礎設施落后,物流配送存在配送“最后一公里”快遞不到戶的問題。很多村莊幾乎沒有快遞站點,存在基礎設施和物流工作相對滯后的現象。收發快遞只能到鄉鎮中,十分不便利。村莊人口數量少,鄉村布局分散,配送人員缺乏,整個鄉鎮僅有3~4 個快遞員,很難實現快遞配送進村、上門取件。這主要是由于農村人口分散,導致物流流通主體分散。新鄉市農村電商主體也較為分散,主體的分散使資源無法得到有效整合,導致浪費或者無法全面、有效覆蓋,極大地降低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物流快遞無法深入村莊末端,因此農村電商物流存在成本高、配送不到末端、流通效率低等問題。
品牌效應是一種有效的營銷方式,也是能夠提高經營者利益的方式之一,但是新鄉市并未充分發揮品牌效應的作用。雖然新鄉市是一個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區,但是在過去農業生產中,品牌建設方面相對滯后,相較于其他市數量偏少,品牌產品的數量遠遠不夠,一些特色農產品未打響品牌知名度。由于農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很多農產品存在同質問題。同類相關農產品在網絡銷售平臺中有很多選擇,如果農產品未形成品牌,在市場競爭上會處于劣勢。
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涌現出一個突出問題——電商人才缺失。不僅是新鄉市,全國很多地區都出現專業人才缺失的現象。一方面,由于大量學習能力強的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留村的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對新興事物缺乏了解,并且未經過專業的培訓,進行相關經營有很大的限制和困難。新鄉市農村電子商務經營者除了幾個較大規模的企業和返鄉大學生創業者外,其余從業主體多為農戶。大多數從業者的相關技術水平較差,同時受經驗專業以及學歷的限制,無法完全滿足網上銷售的需求。電子商務的運營并不簡單,單從網店運營來說,需要美工、網頁制作以及后臺管理等具有較強專業限制的環節,因此農村電子商務運營過程中需要懂運營方法、計算機使用及售后服務等方面的綜合性人才。人才匱乏是制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問題。雖然新鄉市已經有相應的培訓機構與高校進行人才培養,但是人才數量無法與快速增長的人才需求相適配。
一項政策或工程的實施與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推廣和引導。農村電子商務是自下而上進行的,所以培養農民電商意識極為重要。農村相較于城市處于一個相對封閉與落后的狀態,人口集中度沒有城鎮高,信息傳遞速度和效率也相對較低。
鄉鎮政府作為最基層的國家部門,能夠最直接地接觸到農戶,更貼近農戶,能夠更好地開展工作,推行關于農村的一些政策和工程。農村電子商務要想有效開展,離不開對政策的宣傳。農戶了解農村電子商務的優勢,才有可能調動農戶參與的積極性。可舉辦相關專業論壇,如農村電商論壇、數字農業論壇,并邀請專家,加大農村電子商務普及推廣力度,讓更多農村人口了解農村電子商務相關知識,有利于擴大當地農村電子商務規模。
基礎設施體系的建設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撐,農村電子商務沒有基礎設施就很難執行下去。只有夯實基礎,才能進一步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新鄉市物流運輸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讓農產品“走出去”是極為重要的部分,物流體系的不健全影響著農村電子商務的運輸效率,因此政府需要對物流企業進行統籌規劃協調,解決物流體系混亂問題,整合資源,合理分工,發揮協調作用。政府要根據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制定有利于發展的政策,分析限制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完善交通基礎設施、信息設施,優化產業環境。
為保護消費者權益,營造良好規范的農村電子商務環境,相關部門需要在農村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的進程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農戶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保障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過程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同時,要對售賣的農產品質量進行把關,制定相關質量標準,營造良好的產品口碑,打造富有當地特色的品牌,提高知名度。不斷完善相關管理監督機制,對生產者、經營者等進行專業培訓,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
我國農產品+聯網模式進入高速發展的第二階段。《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現狀與發展報告》數據顯示,87.6%的農村電商團隊存在一人身兼多職的狀況,人才缺失成為限制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相關部門、企業應加強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工作,為農戶提供培訓機會和學習組織,提升意向農戶的專業技術。相關部門和企業應出臺惠及政策,吸引專業人才,鼓勵大學生和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并給予一定的補貼,留住專業人才。當地政府可以與本地高校聯合開辦相關專業,構建政府、高校、企業聯合模式,培養優秀的電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