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瑋
(天津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天津 300070)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和“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總體部署,生態質量與環境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目前我國許多縣(市)尤其是以農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地區,正處于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和城鎮化深入推進的社會轉型時期,影響當地環境質量的因素越來越錯綜復雜,環境問題越來越多樣,環境綜合治理難度也在不斷加大。然而,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環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結合當地實際、準確鎖定環境問題及其誘因,將影響到環境改善相關舉措的發力點和實施難度。
壽光市位于山東半島中北部、渤海萊州灣南畔,地處魯中北部沿海平原區,隸屬于山東省濰坊市。受中緯度帶冷暖氣流影響,形成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壽光市總面積約2 180 km,耕地面積9.4 萬hm。該市下轄5 個街道、9 個鄉鎮、975 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108 萬人。壽光市的礦產主要有石油、鹵水等液態礦床及河沙。河流水系方面,壽光市境內主要有彌河、塌河、小清河等17 條河流。壽光市地形地貌主要為河灘高地、緩平坡地、河間洼地等微地貌單元,地勢由南向北緩慢降低,南北相對高差48.5 m。成土母質多為海相沉積物與河流沖積物迭次相間,土質較好。壽光市耕作歷史悠久,土壤熟化程度較高,多為壤土,主要有褐土、潮土、沙姜黑土和鹽土4 大類。
1.2.1 現代農業發展情況
壽光市以“中國蔬菜之鄉”聞名全國,其蔬菜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壽光市以第一產業為基礎發展起來,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種植方面歷史悠久、經驗頗豐。隨著農業商品化和產業化的發展,壽光市初步形成了南部菜、中部糧、北部鹽和棉的農業種植梯形結構,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專業化分工,也為壽光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提供了條件。同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新型農業種植技術的開發,物聯網設備和智能化裝備實現與農產品種植有機融合,農業技術員探索出“立體栽培、無土栽培、大棚滴灌”等新模式,現代農業正成為促進壽光市經濟增長和帶動農民致富的重要依托。
1.2.2 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道路
壽光市充分發揮現有資源優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了以造紙包裝、海洋化工、機械制造為主的六大支柱型產業,并建立起晨鳴、金玉米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創建了侯鎮項目區、渤海化工園、晨鳴工業園三大循環經濟示范園區,以及蓬勃發展的魯麗木業、“仙霞”服裝、富康制藥等工業產業。目前,壽光市限額以上的工業企業已達到508 家,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16.8 億元,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已達到80%以上。
壽光市高端裝備制造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奠定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基礎,也帶動了服務業發展。同時,人口素質和人民消費水平的普遍提高,為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和經濟結構優化帶來了充足的發展紅利。當前,壽光市正迎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革命蓬勃發展的黃金期。
作為國家首批縣域經濟信息化試點城市,壽光市將通過實施“新制造”計劃,在電子商務、信息技術產業、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持續探索,為傳統工業產業提質、增效、升級、賦能。
研究認為,導致壽光市環境質量下降甚至生態惡化的直接原因在于工農業生產、生活中排放過量未經無害化處理的污染物。同時,治理模式不健全、責任機制不明確等加重了環境治理負擔。當前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生態破壞和農村環境惡化等。
第一,農業生產污染。雖然壽光市農業生產方式近年來已開始向現代化種植轉變,但受先進技術推廣時間短和農戶知識水平不足的制約,仍保留有大量以傳統精耕細作方式為主要特征的農業種植區。在這種農業生產模式下,農民將焚燒作為自行處理農業生產中產生大量秸稈的主要方式。秸稈在燃燒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如氮氧化物、光化學氧化劑和懸浮顆粒等,破壞當地小氣候,加重霧霾天氣。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也加重了有毒、有害物質對大氣的污染,例如采用撒施或淺施法使用氮素化肥時,硝態氮在通氣不足的情況下會發生反硝化作用,生成氣態氮(NO、N、NO)并逸散到大氣環境中,降低了空氣質量。
第二,傳統的生活取暖方式。壽光市部分農村地區仍使用傳統燃煤鍋爐或通過焚燒柴草進行采暖做飯,如果灶爐煙囪高度不足甚至無煙囪,會造成大量污染物低空排放,加重了冬季大氣污染。
第三,工業原料燃料開采和生產污染。壽光市小清河—彌河流域擁有豐富的天然鹵水礦。礦段鹽礦、工業燃料的開采會帶來粉塵顆粒物污染。此外,壽光市大力發展以造紙包裝、石油裝備、板材加工、汽車制造等為代表的重工業,以筑牢工業產業制造鏈。然而,工業化工廠在生產過程中排放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氣”,加之燃煤小鍋爐大量存在,工業污染日益呈現出“散亂污”的局面。
第四,城市植被覆蓋率減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住宅用地持續擴大,侵占了大量城市綠化土地。植被覆蓋率降低使地表摩擦力減小,地面塵土及固體廢棄物易被大風刮起,土壤中的揮發性化合物一旦進入大氣便會降低空氣質量。
第一,農業生產帶來水體環境破壞。受傳統耕作習慣的影響,菜農只重視短期效益,多采用高耗低效的灌溉方式,如粗放灌溉、大水漫灌等;過度施用氮、磷、鉀肥,使經農田滲漏排出的水體富營養化;使用高殘留、高毒性農藥也會引起水質污染。
第二,不良生活方式和工業生產行為因素。農村地區居民環保意識較為淡薄,生活污水多采用直接倒入河流、湖泊的處理方式;在利用填埋法處理生活垃圾、工農業生產垃圾時,可溶于水的污染物經土壤下滲會造成地下水污染;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水未處理達標便排出,一旦排入彌河等河流水系,還會破壞河流生態并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
第一,農業生產帶來的土壤污染。壽光市具有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的清潔土壤條件,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農業種植,高強度的農業生產超過了土壤的自我修復能力,帶來了一系列土壤環境問題。蔬菜大棚高負荷生產,過度消耗土壤肥力,造成土壤板結;焚燒處理大量農田秸稈,破壞土壤結構,加重了土壤板結;秸稈焚燒燒死地表中的微生物,使腐殖質、有機質被礦化,破壞了農田生態系統平衡和土壤物理性狀,加劇干旱;地膜殘留,難以自然降解,造成嚴重的農膜污染;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和激素等,造成土壤污染。
第二,在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存在一系列導致土壤污染的原因。填埋處理工農業生產產生的垃圾和生活垃圾,使電池廢液、殘留農藥等有毒、有害物質滲入土壤;工業原料和燃料開采時產生的廢渣、廢水進入土壤造成污染;汽車尾氣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通過大氣沉降對土壤造成污染;人們在工業或日常生活中產生越來越多含有鉛、鎘、汞等有毒、有害物質的電子廢棄物,帶來電子垃圾污染。
農業生產方式不合理直接導致了農田可持續發展環境差和農業生態系統失衡。隨著壽光市將發展重點開始向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傾斜,洰淀湖、林海生態博覽園等旅游景觀區相繼建成。城鎮化持續推進,潛在土地資源被開發利用為工業用地或住宅用地。人類開發活動與原生生態濕地區深度融合,打破了原始濕地生態系統。
第一,城鄉規劃建設不合理,農村生態系統脆弱。相較城市地區,農村地區的主要污染源、污染范圍、污染能力以及危害性具有分散性和不確定性,且治理難度大,環保監管工作執行程序復雜。隨著壽光市城市建設的開展,部分原有城市規劃和農村房屋建設規劃已遠遠落后于生態型新農村建設的標準,村鎮綠化水平有待提高,村容村貌尚待改善。同時,城鎮空間開發呈現規模擴張趨勢,各中小型工業企業由于缺乏排污設施、污染物處理不達標、投入與產出比例不協調等原因被城市擠向廣大農村地區,再加上原有鄉鎮企業的污染,使得農村環境污染愈發嚴重。
第二,城鄉環衛一體化的進度參差不齊,穩定性不足。部分鄉鎮的基礎設施建設較差,其防治生態破壞和治理環境污染的能力遠低于發展情況較好的鄉鎮地區。
第三,政府績效考核經濟化與農民思想觀念的限制。在GDP 主義和政府主導發展型模式的影響下,各地逐漸形成以經濟增長為基礎的經濟化績效考核指標。與此同時,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專項支出不足,對重點環境治理領域的支持性項目和監管舉措進展滯后,影響了生態綜合治理鏈的形成。
第四,農民對農村環境保護缺乏重視。農民更加重視生計需求,往往會忽略潛在的環境危害,造成生態環保觀念落后。出于對家庭生計考慮以及自身文化素質低的限制,農民大多對農村環境漠不關心,加大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難度。
第五,企業過度追求經濟利益,輕視社會效益。一些鄉鎮企業和城市轉移企業在經濟利潤的導向下,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視社會責任、生態責任和倫理道德。地方政府為加快招商引資,將大量高污染、高耗能、技術落后、設備簡陋的粗放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引入當地經營,對農村地區造成嚴重的土壤和水質污染。
在加強對工業企業污染源排放的日常督導檢查的基礎上,對羊口、侯鎮、臺頭等地的重點高耗高排企業采取改革生產工藝、錯峰生產、降低生產負荷、提高污染凈化率治理率等管理辦法,并制定完善的生產中即時監測和生產后污染排放檢測標準。同時,應淘汰低蒸噸燃煤鍋爐,嚴格控制新建燃氣鍋爐的氮氧化物排放量。
從農業全產業鏈出發,加強先進種植技術的普及與應用,推進精準農業、設施農業、互聯網溯源綠色有機蔬果的發展。在化肥、農藥的使用方面,要加快研發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型農藥,提高精準測算、智能施肥的普及率。將智能裝備與農業生產有機融合,利用智能放風機、智能植保機等智能設備解放從事農事操作的人力。
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手段,保護有益生物,控制病蟲害。
開展農業秸稈無害化綜合處理,推廣秸稈堆肥還田,改善農村燃料結構,提高土壤對營養物和水分的保蓄能力,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要加強對環境整治工作的宏觀調控。政府對綠色可持續發展轉型中的企業應加大財政支持和政策優惠力度,以“全覆蓋、零容忍、公開透明”的理念,開展企事業單位環境違法行為的監管工作,并根據行政區劃劃分網格式單元進行管理,將環境風險和隱患扼殺在萌芽階段;創新環境治理模式,使扶貧工作與環境治理共同開展,避免農民因貧困做出有害環境的行為。
第二,要多措并舉,完善環境整治工作。應調整政府職能,向各治理單位適當下放環境管理自主權,發揮基層改善生態的積極性;健全價格收費機制,構建起“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的收費責任制度;加快農業創新成果轉化,構建黨委領導下以政府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和成果應用體系;促進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聯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加大對重點區域生態建設的第三方支持力度,變環境整治由政府主導為“政府監管+市場促進”機制。
與各社區、鄉鎮街道黨委辦合作,深入社區和村鎮開展環保知識宣講,增強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制訂社區規章或村民公約,糾正居民有害環境的生活行為,引導其養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導居民的自我管理和監督糾錯,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生態由你我共同守護”的氛圍。
環境保護與質量提升工作是一項需要長期性、綜合性規劃的復雜課題,涉及多方主體的利益與權利,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壽光市在以生態農業為發展招牌、以多點式工業園為經濟后盾的發展模式下,環境影響因素與治理難題越來越體現出多領域相互交融的特征,環境治理工作愈加緊迫。在倡導建設友好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的今天,壽光市應當積極探索并建立起符合壽光市發展實際的環境治理路徑,打造人居宜良的現代化新城市;力求為區域環境治理體系的建設探索可行路徑,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