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艷
(云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4)
羊坪彝族鄉坐落在永勝縣,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彝族聚居鄉,占地面積164.1 km,與縣城相距13 km,交通便捷,具有顯著的地理位置優勢。當地年均氣溫保持在7.9~10.5 ℃,海拔在2 340~3 953.9 m,且降水量豐沛。該鄉包括5 個村委會,分別是水柯樂、磨房溝、羊坪、落雪坪、分水嶺,其中包含51 個村民小組,涵蓋1 798 戶,人口總數為7 994 人。羊坪水庫是麗江市中型水庫之一,庫容3 540 萬m,承擔著下游永北、三川、期納、程海等鄉鎮的農田灌溉和縣城居民生產生活用水重任,是永勝縣的主要水源地之一;他爾波忍峰是永勝縣的最高峰,海拔3 953.9 m,自然風光優美、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婚喪習俗獨具特色、飲食習慣原汁原味。
羊坪彝族鄉人口原居住在大涼山,明、清以來,約有20 萬人口外遷,主要遷往四川涼山州安寧河流域、雅安地區,部分于清代遷至寧蒗、永勝等地。遷徙原因除與明清兩代朝廷用兵有關外,更重要的是涼山內部奴隸主之間的械斗。在械斗中,戰勝者一方的勢力得到擴大,而失敗一方不得不放棄土地,被迫外遷,羊坪彝族人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遷入的。羊坪彝族鄉屬高寒溫帶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冬春寒冷,夏秋涼爽,全年霜期達6 個月,年平均降水量為1 030.7 mm,降水充沛,但分布不均,冬春少,夏秋多,蒸發量小,光熱不足,冬天有霜凍和積雪,晝夜溫差大,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羊坪彝族鄉是一年一熟地帶,以糧食種植為主,從自然條件方面來看,適宜種植耐寒、耐瘠的糧食作物,例如馬鈴薯、玉米、蕎麥、白蕓豆等,相較于玉米更易種植馬鈴薯,俗語說“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麥不生,即玉黍亦不植者,則以馬鈴薯代飯”,小涼山便是如此。羊坪彝族鄉屬高寒地區,越往山上走越寒冷,馬鈴薯適應當地氣候,至今仍是當地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種植馬鈴薯的農戶談到,“羊坪彝族鄉種植馬鈴薯的習慣在大涼山時就有,祖祖輩輩是背著馬鈴薯遷移到羊坪彝族鄉來的;剛遷移到羊坪的彝族祖先靠著馬鈴薯裹腹,慢慢地開墾荒地在這里建設家園,因此羊坪彝族鄉對馬鈴薯有種特殊的情感。”如今,饑荒難熬的歲月早已遠去,但馬鈴薯始終是當地人飯桌上最難忘的佳肴。
現在羊坪彝族鄉形成馬鈴薯種植產業,是民族文化與生態環境在超長歷史時期內相互作用的產物。羊坪彝族鄉擁有種植馬鈴薯的優良自然生態環境,當地人擁有種植、培育的知識及技術,在漫長歷史中馬鈴薯一直作為一個重要角色參與了羊坪彝族鄉的歷史進程。
羊坪彝族鄉圍繞馬鈴薯、雪桃、中藥材、畜牧業等特色產業,著力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引導農民走產業合作發展之路。在諾蘇雪桃合作社、喜彝馬鈴薯合作社、金海岸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建立黨支部,廣泛開展先富黨員結對幫扶困難黨員、黨員結對幫扶困難群眾、鄉鎮機關掛鉤聯系村組活動,引導黨員群眾組成脫貧致富互助組或共同體,把黨員領富工作落到實處。截至2020 年,羊坪彝族鄉馬鈴薯種薯繁育項目面積52.6 hm,其中農戶自行種植49 hm、基地合作共種3.53 hm,總投資98.537 5 萬元。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374 戶1 752 人,其中已脫貧戶318 戶1 481 人44 hm、監測戶46 戶222 人6.74 hm、未脫貧戶10 戶49 人1.77 hm。
據羊坪彝族鄉政府工作人員介紹,馬鈴薯種植是羊坪彝族鄉的傳統生計方式,但過去這些年主要以家庭式、自給自足的方式在種植,商品化、組織化、科技化程度低。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在永勝縣委縣政府以及縣農業局的指導下,鄉政府積極招商引資,引進佳禾種業,帶領村民到佳禾種業公司考察、學習,引進新種薯。2020 年示范、帶動、發展了100 hm,2021 年結合“一村一品”建立了3 個生產基地,主要目的是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在“公司+合作社+農戶”統一種植、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時常、統一收入的模式下,使得馬鈴薯產業發展較快、發展成效明顯,對老百姓產生很大的積極影響。
羊坪彝族鄉政府根據國家脫貧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堅持“精準施策、群眾參與、以獎代補、企業帶動、科技支撐、保險兜底”的總要求,圍繞“一村一品”“一鄉一特”產業發展,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聯動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羊坪彝族鄉已脫貧806 戶3 704 人,91 戶433 人脫貧監測對象產業發展增效,28 戶114 人未脫貧戶產業增效脫貧,62 戶275 人邊緣戶無致貧風險。
水柯樂村地處羊坪彝族鄉東北面,距鄉政府所在地11 km,轄水溝坪、毛家村、中村、豬廠、上岔河、下岔河6 個村民小組,屬于深度貧困村,2014 年貧困率為51.8%。全村265 戶1 202 人,其中建檔立卡163 戶743 人,2015—2019 年累計脫貧156 戶721 人,未脫貧6 戶22 人,截至2019 年底貧困率為1.83%。據水柯樂村委會工作人員介紹,水柯樂村委會有231 戶1 047 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62 戶743 人。2021 年在中村和毛家村總的種植面積為217.47 hm,帶動65 戶297 人。水柯樂村馬鈴薯種植戶介紹,“家里的地全部都種馬鈴薯,一年收入4 萬~5 萬元,種植馬鈴薯比較輕松,可以解決家庭基本生活問題,而且不用到很遠的地方務工也有穩定的收入,這樣還可以供兩個兒子上大學。現在有國家的政策支持和佳禾公司提供技術支持,也不用擔心銷路。”
羊坪彝族鄉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在鄉村振興推進的基礎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以發展特色效益型農業、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積極培育脫毒馬鈴薯、蕎麥、白蕓豆、中藥材、核桃、雪桃等產業,開展重樓種植及牛、羊、蜜蜂養殖等庭院經濟扶持項目,切實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群眾增收渠道得到進一步拓寬。結合產業振興,確立了“因地制宜、優勢互補、一鄉一品、一戶一策、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產業發展思路,不斷強化招商引資、技能培訓、培育能人大戶,創新“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產業經濟人+貧困戶+集體經濟”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了以馬鈴薯種薯產業、核桃、花椒種植、重樓、蜜蜂、畜牧業庭院經濟發展為主導的產業布局。
落雪坪村致富帶頭人說:“2000 年開始種植重樓,是羊坪彝族鄉第一個種重樓的,至今已有21 年,村里的村民都學習該種致富模式。以前在麗江市做收購生意時認識了種植重樓的商人,考察之后有很大的發展價值,落雪坪村的氣候條件適合種植重樓,開始在家鄉種植,種植面積逐年擴大。那個時候村里窮,把幼苗免費提供給村民,讓村民有收成之后再還錢。現在年紀大了,主要是大兒子在種植,他還成立了合作社幫助其他村民一起種植。”
羊坪彝族鄉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鼓勵政策,馬鈴薯種薯繁育項目產業獎補標準為18 750 元/hm,種植繁育品種88 號、青薯9 號馬鈴薯原種薯,播種密度為37 500 粒/hm,成本投入26 250 元/hm,農戶承擔14 250 元/hm,公司承擔12 000 元/hm。據羊坪彝族鄉工作人員介紹,“在沒有脫貧時,產業幫扶資金最多是1 萬元,分為種植、養殖,根據當年的收成按照市場價格的80%補給農戶,只要農戶把事情做好,政府就發錢獎勵。”
第一,制定自行種植戶獎補政策。第一次獎補種薯、肥料、農藥采購款,在完成播種后按14 250 元/hm標準獎補給農戶。為便于合作社管理,利于成品回購與銷售,合作社要求羊坪村委會種植88 號馬鈴薯原種薯,分水嶺村委會、落雪坪村委會、水柯樂村委會、磨房溝村委會種植戶種植青薯9 號馬鈴薯原種薯。農戶可自行采購種薯、肥料、農藥等物資,并按照技術標準種植通過驗收后兌付補助資金14 250 元/hm。無力購買種子、農藥和肥料的種植戶,經農戶自愿申請,由合作社墊資購買相關生產資料,驗收合格后,種植獎補資金支付給合作社,歸還墊資成本。第二次獎補生產積極性獎勵,按4 500 元/hm的標準進行獎補,實際補貼額與農戶交售到合作社的馬鈴薯產量有關,沒有交售的不享受補貼,即在農戶按統一技術標準種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及采收馬鈴薯并交售到合作社后,合作社按照總補貼額與回購的馬鈴薯總重量算出每千克馬鈴薯享受補貼金額,按農戶交售的馬鈴薯重量即可算出農戶每公頃實際補貼額。不履行相關合約,私自采收種薯出售他人,存在違約行為的以300 元的生產積極性獎勵兌付給合作社,作為違約賠償公司承擔的800 元成本。
第二,制定與基地合作共種農戶獎補政策。按照18 750 元/hm的標準待農戶與合作社達成基地合作共種協議,獲得股權證明時一次性獎補給農戶,或經農戶自愿委托申請將該戶對應的獎補資金支付給合作社作為入股資金。經合作社、農戶雙方協商同意,可以使用該戶對應的獎補資金自愿入股合作社參與基地合作共種,入股標準為1 250 元/股(此標準由合作社提供),合作社收到入股金后出具股權證明給農戶。同時農戶投工投勞參與具體生產經營活動,并獲得勞務報酬,入股農戶憑股權證明享受基地3.52 hm馬鈴薯335 元/股的收益。合作社和農戶簽訂雙方協議約定權利和義務,合作終止時合作社憑農戶持有的股權證明按1 250 元/股的標準退還政府相應的股本金。
目前,羊坪彝族鄉共計發展種植重樓80 hm,黃精、小白芨、珠子參等其他中藥材33.33 hm,產值約為5 000 萬元,中藥材產業的發展,為全鄉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從村民訪談調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村民通過種植馬鈴薯,并在國家政策、鄉政府扶持下,提高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條件,進一步鞏固了脫貧攻堅的成果。磨房溝村委會,距離政府所在地20 km,國土面積10.6 km,海拔2 704 m,多年平均降水量1 100 mm。有耕地223.6 hm,人均耕地0.2 hm;有林地689.4 hm。全村轄8 個村民小組,農戶362 戶共1 239 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3 戶共198 人,農業人口1 132 人,勞動力728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00 人,2020 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84 萬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該地區適宜種植馬鈴薯、白蕓豆等農作物。
羊坪彝族鄉政府工作人員說:“對于羊坪彝族鄉來說,種植馬鈴薯是唯一的出路,現在整個羊坪彝族鄉馬鈴薯種植示范點有3 個,分別是羊坪村委會、磨房溝村委會、水柯樂村委會。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可以解決整個羊坪彝族鄉的就業問題,馬鈴薯種植問題是關注的重點。馬鈴薯種植產業發展得好,可以讓外出務工的村民回鄉,因為現在科技迅速發展,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很快會被替代,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工廠會辭退40 歲以上的工人,他們就會失業、沒有經濟來源。讓他們在家鄉擁有自己的產業,就有了收入保障,這也是解決貧困問題、推動鄉村振興最主要的方法。”
彝族祖祖輩輩都種植馬鈴薯,但是產量低,抗災害能力弱,這是因為品種不好,老一輩種馬鈴薯都是把大的留下來自己吃,小的用來播種。當地引進佳禾公司后,開始采取科學的方法種植馬鈴薯種薯,不是用來直接吃的,而是用來種的。例如,德宏盈江的高海拔地方冬天沒有霜,可以種冬馬鈴薯,而云南的冬馬鈴薯一上市,全國基本上就沒有馬鈴薯了,因此價格很高。云南省從國際馬鈴薯中心引進88 號馬鈴薯品種,該品種不容易得病且產量高。經過考察,羊坪彝族鄉土壤水分含量小,非常適宜種植該品種,因此建議羊坪彝族鄉大面積種植該品種,成立培育基地。在縣政府和縣農業局的支持下,請佳禾公司進行指導,發放種子,教授種植技術,扶持羊坪彝族鄉發展。在整個種植過程中,首先要防治病蟲害,其次采收時不能挖壞,防止授粉時交叉感染減少產量,年產量為1 500 t,收益為75 000~105 000 元/hm。
“一村一品”的項目主要是通過統一種子、統一標準、統一藥肥、統一品牌、統一收購,簽訂保底收購合同協議等措施,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及風險防控機制,實現馬鈴薯產業發展標準化、專業化、組織化、市場化,引領帶動全鄉馬鈴薯種植產業增產增收。合作社連接種植戶和商戶,擴大馬鈴薯銷售渠道,保障種植戶收入。
合作社的發展必須調動農戶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一方面要挨家挨戶做農戶的思想工作,將農戶統一組織、管理種植馬鈴薯;另一方面是通過展示當年的收成和利潤,讓農戶看到自己種植和參與合作社種植是有區別的,讓更多農戶積極地參與進來。在馬鈴薯合作社成立的10 年里,由“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逐漸發展成為“政府+公司+合作社+農戶”,開始了大規模、科學化的種植與管理,積極投入到鄉村振興中。
要繼續發展羊坪彝族鄉馬鈴薯產業,除了需要理解和糅合“本土”與“科技”兩種知識體系,還需要將現代生態產業融入本土文化。目前,需要將現代科技、觀念與教育融入傳統鄉村,這必然會改變知識的傳承形式;融入現代化元素,本土知識會面臨文化涵化、同化。因此,要積極響應國家的相關政策措施,把握好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方向,實現小規模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