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仁崢 趙金洪 吳小管/江蘇省泰州市人大常委會農工委
江蘇省泰州市深入推進品牌強農、營銷富民工程,持續瞄準消費需求,開展農產品品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初步形成“兩品一標”為基礎、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為主體、區域公用品牌為龍頭的農產品品牌體系。全市擁有11件農產品地理標志、16件地理標志商標、6件中國馳名商標,一批具有泰州特色的農產品品牌走出“深閨”、走俏市場。
支撐體系不斷加強。龍頭企業快步發展,加快推進初級產品向加工、流通環節延伸,鼓勵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發展方式,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總數達到243家,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4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66家。產業載體不斷加強,獲批創建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成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5個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示范區。科技能力持續提升,加強現代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基地建設,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建成1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4個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基地、1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推廣示范基地。
培育力度不斷加大。將農產品品牌建設納入農業農村目標管理評價體系,各地相應出臺品牌扶持政策,興化市每年安排1000萬元,建立農產品品牌專項,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出臺泰州農業品牌目錄制度,打造“杏潤”銀杏植物蛋白飲料、“興化龍香芋”等一批特色品牌,做強“黃橋燒餅”“靖江豬肉脯”等傳統品牌。推介傳播造勢,充分利用傳統媒體、新型媒介、展覽展銷,多頻次宣傳推介,“興化大米”“興化大閘蟹”“溱湖籪蟹”等一批農產品品牌先后上榜,叫響市場。
建設基礎逐步加強。推進標準化生產,組織制定地方農業標準,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采收貯運農業標準體系。支持指導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實施標準化生產,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基地)建設。加強質量安全管控,開展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2021-2023),姜堰、高港創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泰興、靖江創成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推動追溯體系建設,搭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推廣電子追溯碼技術,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可追溯體系初步建成。
品牌培育保護有待進一步加強。品牌規劃指導不夠,超前培育意識不強,部分地區滿足于就產品抓品牌,為考核抓申報。宣傳引導力度不足,部分農業企業、生產經營主體認識上有誤區,認為“有商標就有品牌”。品牌創建投入不足,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平衡,較周邊地區支持力度相對較弱。品牌保護意識不強,部分區域公用品牌、地理產品標志授權使用不嚴格,后續監管跟不上,少數生產經營者急功近利,影響區域公用品牌形象。
品牌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品牌“小、散、弱”現象突出,現有區域公用品牌和產品品牌影響力、號召力居全國、全省前列的不多,僅興化大閘蟹、興化大米兩個區域公用品牌年綜合產值超過10億元。產品品牌影響力不強,部分品牌影響力僅停留在本地或周邊地區,一些地產農產品品牌本地超市難見蹤影。區域公用品牌效應發揮不夠,與產品品牌聯結不緊,“區域公用品牌+”機制尚未有效建立。
營銷推廣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生產經營單位品牌創建、品牌宣傳、營銷推廣能力不足,產品創意、包裝創意、品牌創意不強,缺乏網紅產品、創意產品。品牌宣傳、品牌包裝、品牌推介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大,以農產品交易會、展銷會等傳統方式推介居多,直播帶貨等網絡新媒體展示營銷還需進一步突破。
提升品牌意識,彰顯品牌價值。強化規劃指導,加強農業產業和農產品品牌的統籌規劃,超前謀劃,強化指導,注重培強優勢品牌、馳名品牌和名牌產品。在現有基礎上,力爭年銷售額10億元以上品牌數能有較大突破,推動形成產業特色鮮明、產品優勢突出、品牌影響顯著的品牌發展格局。加強宣傳引導,開展法律法規宣傳,宣講品牌創建作用,支持和鼓勵各類經營主體開展品牌創建,引導使用區域公用品牌。推動標準制定,加強區域公用品牌、產品品牌的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制定,推進標準化生產,在樹品牌、保質量的同時,推動更多符合標準的經營主體入圍使用區域公用品牌,提高公用品牌的規模效應。
強化創新創優,樹立品牌形象。打造優勢特色,提高優質稻米、生態蝦蟹等農業優勢產區、優勢產品的附加值、影響力、知名度。加強特色打造,挖掘旱雜糧、銀杏、香蔥、芋頭等特色農產品價值,加大技術創新、包裝創新、形象創新。加強品牌運營,挖掘農業資源,加強“兩品一標”認證力度,加大“區域公用品牌+企業(產品)品牌”的建設力度,整合產品品牌,推動建立區域公用品牌運營中心,做強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規范品牌使用,抓好區域公用品牌、知名農產品商標形象標識的授權使用,引導成立行業協會、產業聯盟作為區域公用品牌的經營主體,加強品牌資源整合、標準標識統一,建立合理進出機制。強化質量監管,大力推行產地標識管理、產品條形碼制度,做到質量有標準、過程有規范、銷售有標志、追溯有平臺;抓好農產品生產源頭管控,強化對農業資源、生態環境、投入品使用的監管;加強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的質量檢驗檢疫,確保農產品質量品質。
強化宣傳推介,提升品牌影響。強化政府推動,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宣傳推介農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正確引導消費,提高農產品品牌的競爭力;“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展銷會、“農民豐收節”,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品牌營銷體系,全方位、多層次、持續性地集中宣傳,擴大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強化主體推進,支持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展示展銷中心、專營店、品牌營銷專區,推動經營主體利用網絡直播、網紅帶貨、短視頻等形式打造網紅農產品,促進“產超”對接,推動生產企業與大型超級市場合作,擴大品牌受眾面。講好泰州故事,將區域特色、民俗特色等文化內涵融入品牌建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文化,升華泰州農產品品牌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內涵。
加大政策扶持,落實保障措施。加大資金支持,發揮項目資金引領作用,積極爭取各類品牌建設項目,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推廣興化做法,設立農產品品牌建設專項,納入年度財政預算。鼓勵金融機構向農業企業提供以農產品品牌為基礎的商標權、專利權等質押貸款產品。加強業務培訓,加大對經營主體知識產權、品牌維護、品牌保護等方面的培訓力度,提高商標、品牌保護意識和能力。強化人才保障,引進專業電商、職業經理人,培養服務型和應用型農產品品牌優秀人才,打通優秀人才服務基層綠色通道,為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和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